何煥江,李 梅
鶴壁市淇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鶴壁 456750
臨床上將敗血癥與菌血癥統(tǒng)稱為血流感染,敗血癥是因病原微生物及毒素侵入血液而引起的感染,主要有驟發(fā)寒戰(zhàn)、高熱、心動過速、肝脾腫大及神志改變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可致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性命,若病原微生物僅短暫入血,無明顯臨床癥狀則稱為菌血癥[1]。隨著創(chuàng)傷性診療技術的發(fā)展及廣譜抗菌素、激素的濫用導致血流感染的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對于該病診斷的金標準仍是血培養(yǎng),但該方法耗時長且陽性率較低,臨床上急需快速診斷預測血流感染的指標[2]。降鈣素原(PCT)為一種無激素活性糖蛋白,健康人體中PCT水平較低,僅限于肺神經內分泌細胞及甲狀腺C細胞有少量表達,相關調查數(shù)據顯示在細菌、真菌感染、嚴重燒傷、創(chuàng)傷等情況下可致體內PCT分泌水平明顯上升且在感染性疾病中升高更為明顯[3]。白介素6IL-6參與創(chuàng)傷性疾病及多種炎癥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有研究認為IL-6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高于C反應蛋白(CRP)[4]。目前關于PCT、IL-6用于細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診斷方面已有相關報道,但對于上述指標對不同菌株血流感染預測價值方面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比不同菌株血流感染患者PCT、IL-6水平,以期為上述指標在血流感染的診斷、預測提供理論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鶴壁市淇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血流感染患者103例及同期健康體檢者103例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血流感染患者均經血培養(yǎng)證實為細菌性血流感染且為單一菌種;(2)確診前一周內未使用過抗生素治療;(3)患者神志清醒,智力正常;(4)患者已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可引起PCT、IL-6升高疾病的患者;(2)1個月內服用過刺激細胞炎癥介質釋放藥物的患者;(3)非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病歷資料不全者。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2.18±5.04)歲。
1.2.1 血培養(yǎng):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前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20 ml,以雙側雙瓶采集培養(yǎng),置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240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中孵育,待血培養(yǎng)儀發(fā)出陽性警報后將培養(yǎng)液轉種于血平板及培養(yǎng)基,待菌落形成后以全自動微生物系統(tǒng)VITEK-2 Compact儀進行菌株鑒定。根據菌株鑒定結果將患者分為革蘭氏陽性組與革蘭氏陰性組。
1.2.2 PCT及IL-6檢測: 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4 ml, 置含抗凝劑試管中,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后分離血清,置-8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VIDAS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對PCT及IL-6水平進行檢測,正常范圍參考值PCT 0~0.5 mg/ml,IL-6<0.7 pg/ml。
數(shù)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對比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流感染患者PCT、IL-6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 PCT、IL-6水平情況()
表1 兩組受試者 PCT、IL-6水平情況()
組別血流感染患者(n=103)健康體檢者(n=103)t P PCT(ng/ml)4.25±1.05 1.03±0.26 30.211 0.000 IL-6(pg/ml)675.52±104.15 22.06±6.29 63.561 0.000
治療后患者PCT、IL-6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流感染患者治療前后PCT、IL-6水平情況()
表2 血流感染患者治療前后PCT、IL-6水平情況()
組別治療前(n=103)治療后(n=103)t P PCT(ng/ml)4.25±1.05 1.15±0.24 29.210 0.000 IL-6(pg/ml)675.52±104.15 24.15±6.70 63.342 0.000
本次調查對象革蘭氏陰性菌占62.14%,主要以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為主,革蘭氏陽性菌占37.86%,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為主。見表3。
不同革蘭氏陰性與革蘭氏陽性菌株PCT、IL-6水平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革蘭氏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PCT、IL-6水平最高,銅綠假單胞菌最低,革蘭氏陽性菌中腸球菌PCT、IL-6水平最高,金黃色葡萄球菌最低(P<0.05)。見表4、表5。
細菌性血流感染為臨床常見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該病病情進展快,可迅速發(fā)展為重度膿毒血癥及膿毒癥休克,病死率較高。血流感染在早期除發(fā)熱等臨床癥狀外缺乏典型癥狀。目前對于該病診斷的金標準仍是血培養(yǎng),但血培養(yǎng)耗時較長且陽性率不高,白細胞計數(shù)、CRP等傳統(tǒng)的實驗室指標雖然對細菌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診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特異性不強,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PCT、IL-6等炎癥標志物在菌血癥早期診斷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與特異度。
表3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檢查分布情況
大量研究數(shù)據證實,革蘭氏陰性菌血流感染所引起的膿毒血癥病情更為嚴重,致死率明顯更高,傳統(tǒng)的炎癥指標對于血流感染的診斷具有一定價值,但對于致病菌株的指向性不強[5]。PCT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含量較低,當發(fā)生全身性細菌感染后3~4 h內即可在血清學檢查中被檢出,且該指標在體內外穩(wěn)定性均較高,不會降解為激素活性的降鈣素,目前已被公認為細菌全身感染的重要觀測指標。IL-6為參與機體炎癥的主要細胞因子,作為細胞因子級聯(lián)反應激活的標志物之一在血流感染后數(shù)小時內即可有顯著的升高,且其水平可用于反映機體炎癥反應及病情的嚴重程度[6]。本研究結果顯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患者PCT、IL-6水平均明顯高于革蘭氏陽性菌感染者,與相關研究結果趨勢相一致[7],提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后PCT及IL-6分泌水平更高,究其原因可能革蘭氏陽性菌多以外毒素致病,外毒素成分為蛋白質,在體內穩(wěn)定性較差容易被破壞;革蘭氏陰性菌黏附于其他細胞時產生內毒素,內毒素釋放入血后可作為促炎因子而對機體進行二次刺激加重炎癥反應,加上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成分為脂多糖,細菌自溶后可釋放大量脂多糖而作用于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IL-1、IL-6、TNF-α等炎癥因子,誘導體內肝、脾、肺、腎等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PCT。不同革蘭氏陰性菌與革蘭氏陽性菌株PCT、IL-6水平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革蘭氏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PCT、IL-6水平最高,銅綠假單胞菌最低,革蘭氏陽性菌中腸球菌PCT、IL-6水平最高,金黃色葡萄球菌最低。大腸埃希菌也稱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感染后可引起一過性菌血癥,嚴重者可致嚴重膿毒血癥神志膿毒血癥休克,感染后死亡率較高。有研究者曾采用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建立小鼠血流感染模型,發(fā)現(xiàn)大腸埃希菌感染小鼠IL-6與PCT水平明顯更高,與本研究相一致[8],至于其具體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血流感染患者血培養(yǎng)革蘭氏陰性菌與陽性菌比例相當,不同菌株血流感染患者PCT與IL-6差異顯著,PCT與IL-6對不同菌株血流感染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可為臨床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因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少,取得的結果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偏移,下一步將進行多中心,增加樣本量的研究。
表4 不同革蘭氏陰性菌株感染患者PCT、IL-6水平情況()
表4 不同革蘭氏陰性菌株感染患者PCT、IL-6水平情況()
注:a表示與鮑曼不動桿菌對比P<0.05;b表示與大腸埃希菌對比P<0.05;c表示與肺炎克雷伯桿菌對比P<0.05;d表示與銅綠假單胞菌對比P<0.05。
F P 15.657 0.000 975.193 0.000
表5 不同革蘭氏陽性菌株感染患者PCT、IL-6水平情況()
表5 不同革蘭氏陽性菌株感染患者PCT、IL-6水平情況()
注:a表示與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比P<0.05;b表示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比P<0.05。
細菌類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n=21)金黃色葡萄球菌(n=8)腸球菌(n=20)F P PCT(ng/ml)2.83±0.71 0.84±0.26a 4.19±1.08ab 46.452 0.000 IL-6(pg/ml)290.58±31.04 137.51±28.13a 420.09±50.70ab 151.41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