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玥
(1.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上海音樂學院 研究生部,上海 200031)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是鋼琴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八润w現(xiàn)了作曲家獨有的高超技巧,又充滿了蕩氣回腸的戲劇性與極其細膩的音樂性,代表了李斯特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1]。其結構為“套曲單章化”形式的“單章——套曲”。作曲家對這一結構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為單樂章音樂內容的表現(xiàn)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雖然作品結構上的自由和創(chuàng)新突破了規(guī)范化的曲式,但也會帶來結構松散和冗長的問題,這一問題在浪漫派(尤其是晚期浪漫派)的音樂中較為常見。針對此問題,李斯特使用了主題變形和主題衍生手法來加強作品的結構凝聚力。主題材料的共同發(fā)展最終形成了該作品的結構,因此,這兩種手法都是結構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文章僅探討該作品中的主題變形手法。
“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是指“通過改變速度、節(jié)拍、節(jié)奏、音色織體、調式、和聲等等,使主題的外形和性格發(fā)生明顯變化的手法”[2](P580)。該作品中共有六個主題,以比較著名的“浮士德說”為例,分別是命運主題、浮士德主題(材料a)、梅菲斯托主題(材料b)、上帝主題(材料c)、愛情主題(材料b’)和宗教主題(材料d)。其中,命運主題為引子,浮士德主題和梅菲斯托主題共同構成了主部主題,上帝主題為副部主題,愛情主題為結束部主題,宗教主題為展開部中的插部主題。已有的研究文獻多局限于研究主題變形手法本身,較少研究其對結構的作用。因此,文章擬對該作品中的主題變形手法進行一番重新研究,將從各主題的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兩方面,重點探究作品中主題變形手法的運用及其對結構的作用①。
該主題表現(xiàn)出命運的暗示和陰森恐怖的音樂形象(見譜例1主題原型)。它第一次呈現(xiàn)時就已離調,調性建立在b小調六和弦的持續(xù)音上。張希認為,“b小調奏鳴曲開頭部分所采用的一反傳統(tǒng)的離調手法可能也是受到了貝多芬晚期奏鳴曲如作品111號的影響”[3]。該主題材料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了八次,以下是對其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的總結(見表1)。
表1 命運主題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表
譜例1 《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1—7小節(jié)
作曲家通過改變節(jié)奏、奏法、調性、和聲、織體、力度、速度等七方面因素對命運主題進行了變形。該主題材料及其變形共有三種用法:一是充當引子和連接部;二是該主題中的二度下行級進材料與愛情主題和浮士德主題結合發(fā)展;三是作為尾聲的開端和結束句。這些用法從三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承擔了引子和連接部的呈示、再現(xiàn)功能,預示了作品結構的劃分,具有結構意義;二是使作品材料高度統(tǒng)一;三是起到暗示命運的作用。
由浮士德主題和梅菲斯托主題共同構成的主部主題表現(xiàn)出了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托之間的矛盾(見譜例2主題原型)。浮士德主題以雙手八度大跳結合復附點和三連音節(jié)奏,強有力地描繪出浮士德對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追求;梅菲斯托主題以弱起三連音和同音反復描繪出梅菲斯托的詭笑。這兩個主題材料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十四次,表現(xiàn)了作曲家精湛的主題變形技法。以下是對其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的總結(見表2)。
譜例2 《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8-17小節(jié)
表2 浮士德主題和梅菲斯托主題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表
作曲家通過改變節(jié)奏、奏法、調性、和聲、織體、音區(qū)、力度、速度和性格等九方面因素對浮士德主題和梅菲斯托主題進行了變形。這兩個主題材料及其變形共有七種用法:一是在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中作為主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二是在副部主題中闖入出現(xiàn);三是在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的結束部中使用主部主題材料,并將其變形為結束部主題;四是作為展開部中的主要材料,分別應用于展開部分和插部中;五是發(fā)展成為賦格段;六是作為再現(xiàn)部中連接部的素材再次發(fā)展;七是作為尾聲的一部分再次發(fā)展、回顧。這些用法從三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承擔了主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結束、展開部中發(fā)展和過渡的作用,以及作為獨立的諧謔曲樂章的功能,具有結構意義;二是起到了強調主題、豐富音樂形象、增加音樂動力,以及使材料高度統(tǒng)一的作用;三是提高了該主題對作品結構的控制力。
該主題“既與單聲圣詠‘Crux fidelis’有關,實際也是采用了引子的同音材料”[4](P22)。其旋律寬廣、平穩(wěn),以三或四聲部結合同和弦反復的形式,表現(xiàn)出輝煌、雄偉的音樂形象(見譜例3主題原型)。該主題材料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了五次,以下是對其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的總結(見表3)。
表3 上帝主題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表
譜例3 《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105—113小節(jié)
作曲家通過改變節(jié)奏、奏法、調性、和聲、織體、音區(qū)、力度、速度和性格等九方面因素對上帝主題進行了變形。該主題材料及其變形共有三種用法:一是在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中作為副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二是作為展開部中的重要材料,分別應用于展開部分和插部中;三是作為尾聲的一部分再次發(fā)展、回顧。這些用法從三方面增強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承擔了副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的功能,并體現(xiàn)了調性回歸原則,具備結構意義;二是豐富了音樂形象,并使材料高度統(tǒng)一;三是提高了該主題對作品結構的控制力。
該主題由梅菲斯托主題變形而成。作曲家通過改變一系列的作曲因素,使音樂性格發(fā)生了鮮明的轉變,變得抒情、如歌,象征著愛情對于浮士德的感化(見譜例4主題原型)。該主題材料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了六次,以下是對其自身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的總結(見表4)。
表4 愛情主題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表
譜例4 《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153—160小節(jié)
作奏法、調性、和聲、織體、音區(qū)、力度、速度和性格等九方面因素對愛情主題進行了變形。該主題材料及其變形共有兩種用法:一是在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中作為結束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二是作為展開部中的重要材料,分別應用于展開部分和插部中。這些用法從兩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承擔了結束部主題的呈示和再現(xiàn),以及為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結束作準備的功能,具備結構意義;二是起到了豐富音樂形象,使作品材料高度統(tǒng)一的作用。
該主題采用多聲部織體,并配以和聲性進行,音樂性格莊嚴、抒情,表現(xiàn)出宗教對于浮士德的救贖(見譜例5主題原型)。該主題材料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其變形程度較低,基本保持了原型的樣式。以下是對其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的總結(見表5)。
譜例5 《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331—348小節(jié)
表5 宗教主題變形方式和結構功能表
作曲家通過改變調性、和聲、織體、音區(qū)、力度等五方面因素對宗教主題進行了變形。該主題材料及其變形共有兩種用法:一是在展開部中作為插部主題呈示和再現(xiàn);二是作為尾聲的一部分再次發(fā)展、回顧。這些用法從兩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承擔了插部主題呈示、再現(xiàn)和構建插部內部結構的功能,具備結構意義;二是使作品材料高度統(tǒng)一。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雖然結構龐大而復雜,但是比較講究主題的貫穿發(fā)展原則,李斯特就是把“主題變形”作為統(tǒng)一這個復雜的結構,保持曲式上的連貫性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手段”[5]。作品中的主題變形手法通過改變節(jié)奏、奏法、織體、音區(qū)、力度、速度、調性、和聲與性格等作曲因素對六個主題進行了變形,并通過不同的用法主要從三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結構力:一是變形后的主題出現(xiàn)在作品的各部分中,承擔了呈示、展開、再現(xiàn)、引子、連接、結束等功能,具有結構意義;二是使同一主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外形和性格,在豐富音樂形象、增加動力的同時,也使材料高度統(tǒng)一,呈現(xiàn)出“單章——套曲”的特點;三是變形后的主題貫穿于作品中,提高了其對作品結構的控制力,并暗示了音樂形象。
李斯特之所以使用主題變形手法,是由于受到一些作曲家和作品的影響,同時這種手法也影響了后世很多音樂家。首先,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已經有了用同一動機反復出現(xiàn)來統(tǒng)一全曲的雛形;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和舒曼《C大調幻想曲》的四個樂章都是建立在共同主題上的;瓦格納《羅恩格林》中“主導動機”的使用、調性與主題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李斯特也有一定的影響③。其次,自李斯特使用主題變形手法以來,“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和現(xiàn)代作曲家常在戲劇音樂和交響音樂中廣泛運用這種手法使一個或幾個基本主題在每次再現(xiàn)時移步換形,而仍保持著主題的某些基本特征,造成萬變不離其宗的貫穿發(fā)展”[2](P580)。這一手法也成為了19世紀作曲家增強作品結構力的常用手法,對作曲技術理論的發(fā)展、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有著深遠的意義。
注釋:
①由于浮士德主題與梅菲斯托主題多是作為整體一起出現(xiàn)的,因此筆者將這兩個主題合并在一起進行論述;又由于愛情主題是由梅菲斯托主題變形得來的,因此愛情主題的變形情況除其自身外,還涉及梅菲斯托主題。筆者將分別在這兩個主題變形方式的論述中對此進行分析。另外,結構功能論述中有關結構劃分的內容請參看筆者的相關文章。
②該作品的展開部包括展開和插部兩部分,每部分內部又包括三個小部分。
③該觀點總結自張?!墩摾钏固亍碆小調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手法的歷史傳承與創(chuàng)新》一文,詳見參考文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