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育關系到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思想覺悟和價值導向。本文通過思政課獲得感的內涵,以及現階段大學內思政課教學中獲得感較低的原因,對優(yōu)化大學思政課教學內容,提高思政課獲得感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 ? 思政課 ? 獲得感
新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不同的思想碰撞對大學生的思想立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思想政治課如果希望在此情況下堅持對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進一步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的獲得感。
一、思政課獲得感的內涵
“獲得感”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基于吸收到的外界信息的“獲得”,一方面是基于“獲得”之后的自身主觀體驗的“感”。大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指的是大學生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和過程后所獲得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教育,以及過程結束后所感受到的正向主觀體驗和思考。也就是說,思政課的獲得感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和滿足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意義并利用于實際生活中。從本質上來說,思政課的獲得感有三層含義。第一,授業(yè)者與受業(yè)者的良好互動的結果。思政課如果想要真正實現教育意義,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體需求,深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課堂上形成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通過互動產生思想共通。第二是授業(yè)過程和受業(yè)結果的相互作用。大學生的思政課的獲得感是一個運動的過程,最終的獲得感是由學習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感悟的積累形成的最終結果。學生往往在對整個過程的追溯中獲取到新的思考。獲得感就是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不斷相互作用產生的新感悟。最后獲得感就是實際獲得的精神教育意義符合心理預期,相互貫通。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實際是一種實際的精神教育,包括知識素養(yǎng)、情感體驗和思想教育價值三個方面。要培養(yǎng)大學生對自身獲得的精神教育的認知能力,以此來樹立合理的心理預期,以此來達到預期與獲得相符合的轉臺,增強思想政治課的獲得感[1]。
二、思政課獲得感的制約因素
(一)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的不相符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現實思想需要是思想政治課是否能夠產生獲得感的關鍵因素?,F階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想要獲得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出入。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深度還有待提升?,F階段內的學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網絡全面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增多,視野開闊、信息接收敏銳的大學生希望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思想政治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問題,希望能夠通過思想政治課不僅僅是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更是希望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現實存在的熱點話題,探析問題的本質和規(guī)律,尋求問題的有效解決途徑。當前的思想政治課程存在著僅僅浮于理論知識的表面講解,沒有真正深層次挖掘理論內涵,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也僅僅是一個表面,使得教學變得十分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也就難以產生獲得感。第二,教學內容過于脫離現實。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應付考試,目前的思想政治課更多的注重教材內容的講解和記憶,對大學生關心的理論背后的社會背景和現實意義有所忽略,將理論運用于現實的教育有所缺失,導致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脫節(jié),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就會使思想政治課堂變成說教式的填鴨課堂。這大大地削弱了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的共鳴感,拉大了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的距離,也就更難產生獲得感。
(二)課堂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主體地位不相符合
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否相符是影響學生在思政課上理論認知度和價值認同度的關鍵因素?,F今的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更加傾向于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實踐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獲得感。首先,教學活動側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較為普遍。實踐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對教師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對實踐的開展有一定的顧慮,經費和人員不足、配套設施的缺乏使得大學課堂的實踐活動難以開展。這使得大學的思想政治課只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無法在現實中體驗和運用思政課中的理論內容,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沒有一個現實意義的認識,也就難以產生獲得感。第二,目前的思政課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單向灌輸色彩濃重。課堂內容缺乏對學生實際需求的認知,導致課堂上學生的主觀積極性難以調動,課堂上也就出現了教師只顧自己講,學生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的局面。這樣使得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難以深入,那以滿足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深入探討的需求,也就影響了學生獲得感的產生[2]。
三、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發(fā)揮思想指導的作用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課要以滿足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為發(fā)展目標,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導向作用。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方向指導和基本態(tài)度,是教學活動中的根本指引。在提升思政教育獲得感的基本目標指導下,思政課需要根據黨和國家的基本教育方針和學生的現實要求,不斷地改革更新教學理念,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和理論深化思考的目標相統一,實現理論育人的目標,為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奠定基礎。首先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政治導向,堅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核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陣地,教育對象也是急需要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年輕人,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具有強烈的政治導向性,是整個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載體。因此,思政課必須要堅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核心,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第二,以學生的現實需求作為教學切入點,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建立契合學生探索目標的教學方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在思政課中的獲得感。新社會環(huán)境下,學校和教師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課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發(fā)現自身價值。這樣能夠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價值導向作用,才能更加深層次的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3]。
(二)深層次拓展教學內容
馬克思說道:“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比绾巫屢呀浘邆洫毩⒌乃伎寄芰妥灾鬟x擇能力的大學生真正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意義,就需要增強理論教學的透徹性和穿透力。只有教學理論的透徹才能反映思政課的深度,也只有教學理論的現實解釋力才能體現理論的現實意義,以深度的思想和對現實的解釋才能體現思政課的現實存在意義,提高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學生在思政課上的獲得感。深入研究教材相關理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并且在教學中不斷補充時政材料,及時以社會事實體現政治理論。以理論解釋現實,滿足學生的現實認同感,在教學中解釋生活,使得理論不再是表面的教育,而是真正運用于生活中,體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現實溫度。如今的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新問題新矛盾和多樣的價值觀的沖擊給大學生帶來了眾多迷惑性的難題。基于現實意義,思政課要著眼于社會新發(fā)展帶來的校園新變化,深入探尋大學生的思想,在此基礎之上挖掘學生的熱點話題,以思想政治的理論解釋大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使得大學生在思政課中認清社會矛盾,理清思想糾結,使得學生在思政課上有所覺悟。
(三)改進教學方法
思政課的教學方法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斷進行改進,形成理論與運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重點從“有用”向“運用”的轉變。首先是提高思政課的互動型,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融入課堂中,使得學生主動的運用理論知識解釋現實問題,提高它康的參與度。其次是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度。學生往往認為思想政治是距離很遠的枯燥的知識理論。因此思政課需要轉變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理論語言轉變?yōu)樯罨臄⑹觯郧榫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拉進思政課與學生的距離。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獲得感[4]。
四、結語
高校的思政課承擔著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予正確的價值引領的導向作用。在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強化思想政治理論的時代意義和實踐意義,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正確價值導向,提升思政課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陳燦芬.聚焦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內容及途徑的探析[J].江蘇高教,2018,(03).
[2]張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制約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99-103.
[3]魏景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提升探索[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04):72-74.
[4]朱國棟.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J].湖北社會科學,2018,(09):163-168.
(作者簡介:宿競元,碩士研究生,吉林醫(y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