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本質要求就是要把自身的親和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推升,要實現(xiàn)親和力的有效提升,就要對親和力的內涵及其內在邏輯進行充分的了解并掌握,從而由內而外的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做到與時代親近、與生活親近、與學生親近,由此構建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而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手段就是要從學生、社會以及學校實際為出發(fā)點,對傳統(tǒng)的提升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和完善從而運用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化方式進行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就是加強國家政治思想對學生的引領力、提高學生對政治的認同力、用思政教育感染學生的思想。只有把各個關鍵點的作用進行充分發(fā)揮,才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高校 ? 思政教育 ? 親和力 ? 提升 ? 內在邏輯
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落實和開展的關鍵因素就在于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以此才能實現(xiàn)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xiàn)狀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和改善,進而逐漸完善。對此,高校在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圍繞學生的主體位置,以思政教育的既定目標為基本準則,加強對學生心理變化的深入探究,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高度信任以及認可,從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形成以及提升,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充分發(fā)揮自身以德育人的現(xiàn)實作用[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內在含義
從字面表面對親和力進行一定分析,其意義就是在做事或者什么事情中,能夠讓人感到親近、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親近的一種內在力量,親和力最初來自于自然科學,后來逐漸被社會科學廣泛引用,且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高校教育中,親和力體現(xiàn)了學生以及教師、學校對教育的一種高度熱愛以及對教育的認同,是一種讓人在進行教育或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親近、感受到關心與愛護的一種內在牽引力[2]。
隨著當前社會教育革新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注重,由此,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漸成為人們以及社會所重點關注的教育問題,而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以及親和力有效提升也開始逐漸被學校以及教育者所重視。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從社會以及大眾的認知角度來說,其是指高校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從自身的綜合素質出發(fā),對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以及改變,從而使得其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與學生之間親近并促使兩者之間進行有機結合的力量。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反映著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兩者之間的互動、信任、親切等等。
教育的革新,使得高校教育的立德樹人受到重視,高校思政教育從分體現(xiàn)了教育的立德樹人,而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落實以及開展的前提因素就是親和力,由此可見親和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以及高校教育立德樹人中的先導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形成以及提升對高校教育事業(yè)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更能保障高校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能夠在教育過程中使得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方面行為習慣等的實際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不僅能夠促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更能實現(xiàn)高校教育真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方方面面。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落實和高效開展要求高素質、高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促使其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匯總能夠及時的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以及改善,從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以及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促使當前教育革新不斷深入發(fā)展,有效實現(xiàn)了高校素質教育理念的教育宗旨,從而保障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與內在邏輯之間的關系
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與內在邏輯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親、和、力三個方面。親就是要做到與時代親近、與生活親近、與學生親近,由此構建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促使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實現(xiàn)教育育人的目的。和的目的就是把知識性與價值性教育目標的融合、教育方式與教育陣地的融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化新型教學模式的融合,才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落實。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宗旨力就是通過引領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認同政治、以及通過教育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感染,借助這個過程中的引領力、認同力以及感染力進而實現(xiàn)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提升,從而促使學生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世界觀等的正確樹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有效提升的內在邏輯
(一)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前提在于“親”
在高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只有立足于我們實際生活,才能促使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富有生機與活力,才能幫助學生從身邊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來深入感悟思政教育的魅力所在,進而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引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只有立足于我們實際所處的時代,才能夠對當前社會發(fā)展遵循的原則進行深入了解,才能夠將教育內容與社會以及時代賦予學生的使命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促使基于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真正的傳承;只有以學生的主體位置為立足點,才能讓高校學生更加認同高校思政教育,由此才能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深入人心,實現(xiàn)其自身的教育價值所在。
(二)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手段在于“和”
知識性與價值性教育目標的融合,才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開展是以教學實踐為載體、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的教授,從而實現(xiàn)學生由內而外自發(fā)的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要以知識的教育目標為基礎依托,從而真正實現(xiàn)價值目標。要以提升價值目標為目的,來展現(xiàn)知識目標的重要性。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開展高校教育辦學特色,從而促使學生對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不移,以有效實現(xiàn)高校教育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與教育陣地的融合,才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性。課堂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以及我國發(fā)展史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等知識內容教授,從而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思政理論的了解、進行自我充實,從而進行良好的信仰的樹立,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化新型教學模式的融合,才能確保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和開展。為了促使高校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要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合、引進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新興方式,做到充分的與時俱進,促使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和高校開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宗旨在于“力”
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的宗旨力就是通過引領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認同政治、以及通過教育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感染,借助這個過程中的引領力、認同力以及感染力進而實現(xiàn)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提升,從而促使學生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世界觀等的正確樹立。
引領學生的思想,才能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從思想上、從內心深處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觀念等。大學階段的學生其思想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較為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沖擊,而高校思想教育開展的目的就是從思想上進行引導學生生成良好的觀念,如人生觀、價值觀等,幫助其充分認知到自身對社會發(fā)展以及建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責任以及使命意識,從而成長為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幫助學生認同政治,才能實現(xiàn)對學生政治目標的教育,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以及全面發(fā)展,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通過教育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感染,才能促使思政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形成以及提升是以“親”“和”“力”三者為基礎進行全面的綜合而形成的一種內在牽引力,從多方面體現(xiàn)著對學生思想的引領、政治的認同、教育的感染。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是一項系統(tǒng)的項目,要充分圍繞學生的主體位置,加強多方面的要素為一體,促進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立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親和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19,(30):102+105.
[2]李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09):42+44.
(課題:2019年宜春學院市社科項目立項—《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提升學生黨員黨性修養(yǎng)——以宜春市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為例》(一般項目:Ycskl2019-050);作者簡介:廖駿,學歷:本科,工作單位:宜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