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理智、自主性與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啟示

        2020-03-20 10:00:26周錦章
        理論導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美好生活理智自主性

        摘?要:霍克海默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fā),闡述了美好生活的現代性悖論——理性主義逐漸成為美好生活概念的主導原則,未來只有借助理智與自主性,才能重塑美好生活之有機性、本真性和主體間性,實現真正的自樂、自在、自得和自由。在霍克海默思想的啟示下,建構“中國式美好生活”,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通過頂層設計,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統領作用,引導人們將美好生活的追尋與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戰(zhàn)略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美好生活;理智;自主性;霍克海默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3-0093-07

        基金項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暴力社會學的理論框架與核心議題研究”(19YJC84006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周錦章(1980-),男,福建安溪人,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

        美好生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2012年11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常委首次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便開宗明義地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隨后,他在國際國內重要場合多次講話中均將美好生活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主要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美好生活”概念多次出現,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切無不表明,美好生活不僅是人民群眾對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初心與歷史使命,是新時代為人民服務理念的生動體現。

        “美好生活”的愿景雖然令人向往,但通往美好生活之路絕非一帆風順。數千年來,人類始終受到何為美好生活以及美好生活何為的困擾。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闡釋,不僅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到實現美好生活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而且能使我們少走彎路,克服現代社會固有的矛盾,構建全新的“中國式美好生活”。一直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對美好生活這一議題持有濃厚的興趣,即便很多時候這些文本并沒有直接使用美好生活、幸?;蚋l淼雀拍?。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社會理論的不少經典文本本身就是對“如何追尋美好生活”問題的討論。本文試圖呈現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的思想及其對上述問題的回應,即其關于美好生活的批判性思考以及生成這些觀念的原因。當然,霍克海默對美好生活的界定與當下流行的看法大相徑庭。盡管存在這些無法避免的問題,但每個思想家的概念都與他們對美好生活所面臨的挑戰(zhàn)的看法以及今后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加以解決的方法有關。另一方面,本文還將探討霍克海默相關理論視角下對于理解和構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啟示與借鑒,并借此傳遞對“中國式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討論。

        一、美好生活的現代性悖論

        傳統上衡量一國民眾之生活是否美好是建立在享樂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在福利經濟學的功利主義理論中,美好生活意味著快樂的最大化?;谶吳叩摹靶腋W畲蠡瓌t”,效用被視為滿足,即當一個人尋求由經濟原因帶來的滿足的最大化時,那么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這一理論假設個人將從所購買的商品和服務中獲得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反映在人們愿意為這些商品和服務支付的價格上?;谶@兩個原則,功利主義理論進一步假設消費者行為的合理性(無論消費者做什么,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否則他們就不會這么做),并且他們也為此殫精竭慮(他們的目標是獲得盡可能多的財富或財產)。通過以這種方式看待滿足感,美好生活的概念被轉化為消費行動,并且被認為可以通過消費總量即國民生產總值(GDP)加以衡量。此外,社會上還存在一種預期,即購買的東西越多,人們就越滿意,這意味著經濟增長將帶來國家和個人福祉的增加。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19世紀以來的現代化的確促成了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的助推下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一切從消費品的極大豐富、通信技術手段的進步、衛(wèi)生和醫(yī)療的改善以及公民權的與日俱增方面得到印證。然而,人們的生活似乎并沒有比過去幾代人更加美好和幸福。畢竟并非所有人皆能從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中受益,不管是在國際還是國內,經濟也遠遠未能達到同等發(fā)展的地步,而是成為不平等加劇的同義詞,更不用說由此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法治不彰或正義缺失等社會問題。

        在霍克海默看來,這一切皆是理性化帶來的后果。理性指的是現代化的效率、前瞻性和秩序感。這是后啟蒙社會的決定性因素,借此現代社會才能通過改造無序、自然、生產以及情感的理性化而更好地控制自然和自我。對于韋伯而言,理性化具有壓制性,它違背了人性。這一點在韋伯的“鐵籠”論以及近來阿倫特和鮑曼關于現代理性與官僚制度導致了大屠殺惡行發(fā)生的著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蛟S近幾十年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最為全面的分析是哈貝馬斯關于生活世界與系統的區(qū)分。在哈貝馬斯看來,人類天生不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同時又常常心血來潮和多愁善感,而科層制和資本主義市場則為人們提供了準確性、可靠性和情感上的穩(wěn)定性。

        最重要的是,對于這些理論家而言,理性既非從天而降也不是人類自帶的基因。從個體的角度看,理性思考并不意味著信息已經被批判性地分析,我們仍必須根據自身的邏輯做決定。當然,只有通過社會化,人們才能獲得對理性之功能的理解。它在文化和歷史上是具體而細微的,盡管最理性的選擇可能對特定的范式或與生俱來的信息來說不言自明。這里,筆者想起了涂爾干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一書中的一段話:“當我盡兄弟、丈夫或公民的義務時,當我履行自己訂立的契約時,我就盡到了法律和道德在我的自身和行為之外所規(guī)定的義務。即使我認為這些義務符合自己的感情,從內心承認它們是實在的,也不能使這種實在性不是客觀的,因為這些義務不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是教育讓我接受的?!盵2]

        理性行動就是按照既定的優(yōu)先次序行事。就韋伯而言,即是建立在新教倫理文化價值觀之上的市場資本主義原則優(yōu)先。這種當務之急滲透到我們何為理性的認識之中,因此資本主義理性不再僅僅是經濟學說,而成為文化學說。在馬克思看來,工人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社會之后將建立一種新型的人道主義、新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認識的方式。因此,一旦資本主義煙消云散,存在的體驗將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梢?,理性化的暗面是現代美好生活的對立面。

        二、理智與美好生活

        1944年,流亡美國的霍克海默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座中開始系統地介紹自己對理性化暗面的思考,3年后這些講稿以《理智的消逝》(Eclipse?of?Reason)為名結集出版?;蛟S是因為該書在出版近30年后才被翻譯成英文,導致它常常被學界所忽視。霍克海默在《理智的消逝》一書中以沮喪的筆調描述了理智在與理性和意識形態(tài)之壓迫的斗爭中節(jié)節(jié)敗退的事實。所謂理智,可以被視為個體駕馭周圍世界的工具或思維方式。不管在任何時代,理智的思維方式都受到規(guī)范的約束,并且容易受到具體社會文化權威的影響。理智受到的主要挑戰(zhàn)是特定思想類型的合法性來源。在霍克海默看來,啟蒙運動挑戰(zhàn)了真理的客觀來源,并且同時對理智能夠通過思想與世界真實性質之一致性加以界定的想法提出質疑。在啟蒙運動之前,理智不是通往真理之路,因為終極真理被視為固定和不言而喻之物。如果一個人的思想符合公認的客觀真理,那么它就被認為是理智的。因此,個體只期待利用理智來獲得實現目標的最佳手段,而這些目標原本是根據客觀真理確定的。這導致理智逐漸被歸結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盡管目的在個人或社會層面是亙古不變的。

        顯而易見,霍克海默并不認為個人完全具有理智性,這實際上是現代社會個體遭遇麻煩的主要來源。追求理智可以被視為運用理智解決沖突和矛盾,而不是成為完美的理智主義者。筆者認為,如果人們可以采用理智解決理性化導致的社會問題,那么美好生活的現代性悖論將迎刃而解,并由此獲益良多。

        在霍克海默看來,近代以來將理智歸結為目的手段的權衡,創(chuàng)造了一種擱置結果評判,只采用最實際的方法達致目的的目標導向型文化。理智逐漸變成只思考哪些行動比其它行動更有效,畢竟只要行動能夠令人信服地獲得人們想要的結果,那么即便是最荒唐或適得其反的行為也具有理性化的色彩。然而,霍克海默的批判強調,這種理智類型最適合目標和手段可以預期的場景,借此個體可以通過考慮實現目標所需的犧牲來計算目標的代價。換言之,社會逐漸青睞的是一種與人類的信仰、欲望和道德背道而馳的理性主義。消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我們想買一臺電腦,就需要權衡自己對產品的要求和經濟實力,從而以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購買到心儀的產品或者換個地方繼續(xù)比價。達致目的的手段是通過算計和理性化的過程推導出來的,因此一致性和前瞻性是關鍵。而規(guī)則則是確定的,比如一旦電腦存在故障,可以換貨。因此,在仔細權衡之后,從某個正規(guī)商店以特定的價格購買某種型號電腦的舉動是理智的。在這種情況下,目的手段的思考大有裨益。一旦這種工具理性被應用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如社會關系、藝術或倫理時,它就出現問題了。音樂之美便無法用這種理智來證明,個人為他或她深愛的人作出的犧牲更是如此?;艨撕D岬剑骸袄碇切问交暮蠊鞘裁茨??前述提到的正義、平等、幸福和寬容等過往數個世紀被認為是理智的題中應有之義或得到理智認可的概念,全都喪失了它們的思想根源。它們仍是目的和手段,但沒有任何理性的代理人會被授權對之加以評估,或將之與客觀現實相聯系?!盵3]16

        工具理性將批判性思考簡化為公式化的偏好,這些偏好不足以應對情感體驗的復雜性。當然,對霍克海默而言,這種形式化的理智已經開始支配現代社會了。也就是說,在一個日益理性化的現代社會中,理智的過程受到甚囂塵上的技術官僚主義和手段——目的思考方式的左右。

        雖然工具理性提供了一套個人通過運用認知層面的理智可以托付的標準和觀念,但對霍克海默來說,啟蒙運動并沒有將個人從這種與世界的有限接觸中解放出來。相反,它質疑個人追求目標的合法性。因此,現代性對美好生活的威脅在于其保持理性化以及理智與批判性思考的還原觀的同時,還必須應對目標本身所感知到的合法性缺失。

        霍克海默指出,作為自主批判性反思的理智正在遭受現代性規(guī)則和分類的攻擊,這與韋伯的“鐵籠”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霍克海默所提到的消逝,指的是理智的形式化本身成為目的而不是持續(xù)進行的理智對話的一部分?;艨撕D忉尩剑骸皺C械化對于工業(yè)的發(fā)展來說確實必不可少,但如果它成為心智的特征,如果理智本身被工具化,那么它將呈現出某種物質性和盲目性,變成某種崇拜物,某種無條件的順從而不是知性上的體驗?!盵3]23

        雖然霍克海默拒絕將工具理性視為社會中具有明確涵義的一種建構方式,但他承認傳統目標來源的衰落使現代個體更容易受到他或她所認為的理性的操控。此外,一旦考慮到決策情境時,理智和工具理性的區(qū)別更加問題重重。行動的理智程度不僅取決于實現目標的手段,還包括特定共同體的價值觀和道德。個人利用理智可能是一個內在的決策過程,但它總是受制于文化和規(guī)范的條件。哈貝馬斯聲稱所有個體都具有理智的能力,最終會試圖克服這一挑戰(zhàn),但在提出所謂的真理之前,在共同體內進行公開討論必不可少。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對理性化進行了批判,他們拒絕承認現代性摧毀了客觀真理的來源(如宗教)。相反,社會中制定規(guī)范標準的權威已經從宗教轉向政治、經濟和社會。理智存在于行動和結果的關系之中而非純粹的個人與客體之間,美好生活的文化共識目標卻日益模糊。鮑曼認為,行動的理性化是對現代社會愈演愈烈的流動性之回應。祖父輩的人生目標受到嚴格的界定,生活敘事通常比今天更加線性化。但對霍克海默來說,傳統充斥著關于如何生活的客觀事實的目標。他指出,他們保留了上帝,但上帝的恩典卻不復存在[3]11?;艨撕D跃S護花園的整潔為例來說明行動如何因為奉行所謂的客觀價值而獲得更高的意義。這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時花園是向神靈致敬之物,因此建造花園存在準客觀的正當性。霍克海默提出:“我們不能認為人們在風景中的怡然自得將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如果先驗地確信一個人所看到的形式和顏色只是形式和顏色,那么發(fā)揮作用的所有結構就純粹具有主觀性,與意義的秩序或總體性沒有任何關系,那么一切必然只是單純的空洞無物。”[3]37

        伴隨著人們的教育、工作、婚姻和退休的步伐,在被視為線性進步的生活敘事里,類似的正當性必不可少。理性敘事需要權威與合法性,才能發(fā)揮其作為責任之來源的作用。盡管現代個體已經擺脫了教條主義與迷信,但正當性缺乏實際來源卻造成了許多新的問題。霍克海默解釋說:“在風景中穿行不再是必不可少,因此作為行人體驗的風景概念變得毫無意義且隨心所欲。景觀全部蛻化為人造風景。”[3]37-38

        如果意義是通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加以建構的,那么一旦社會結構僵化,將意義與經驗聯系起來的任務就簡單多了。行為與社會語境的聯結一目了然且容易理解,即便它并不理智。鮑曼關于矛盾性與偶然性的論述在這里大有助益,因為現代社會中的個人的目標正日益被預先包裝,從而使它們更具前瞻性,有效地確保它們不會導致任何有意義的滿足形式。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現代社會中理智的淪陷是對自主性的合法形式和美好生活的一種威脅。通過質疑理智的客觀來源,啟蒙和批判性思想并沒有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相反,理智的形式化即工具理性被用來證明各種權威的行動和意圖的正當性。工具理性的運用從根本上與個人的利益背道而馳,但卻得到資本主義權威青睞和支持。通過將生活的復雜性折合成個人試圖實現的一系列消費目標,工具理性為不合邏輯的行為提供了正當性?;艨撕D赋?,追求物質商品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宗教曾經充當的角色,但其本身卻沒有任何價值涵義[3]40。因此,理智并沒有在現代性中綻放,卻沾染了與啟蒙運動試圖消滅的客觀理性類似的武斷。馬爾庫塞將此歸結為不斷強化的消費主義霸權成為意義的來源。另一方面,鮑曼則指出,個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漸被即時滿足所取代,而消費或許是能夠持續(xù)提供意料之中的滿足感的現代生活的唯一面向。從物質的角度看,人們?yōu)榈玫剿Ц秲r格,其本身沒有什么是必不可少。這與人們從親密關系中獲得的滿足感截然不同,例如,為了保護摯愛必須做出犧牲,盡管這看起來不公平或違背個人本能的意愿。同時,霍克海默仍將對理智的評價視作一種強有力的拒斥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即某種為了自身的手段——目標理性的特定知識形式優(yōu)先)的利器。

        至于現代社會的人們?yōu)槭裁丛絹碓讲豢鞓?,似乎有必要指出,現代社會中的個體并不比前幾代人更加理智,他們只是深受有效目標之不確定性的困擾。當下人們的擔憂主要有兩方面:個人必須找到合理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合理方式。這就是鮑曼所說的,當代人的麻煩與目標有關,而不是手段的局限性。可見現代社會的美好生活關鍵在于設定和實現目標,無論是物質、知識、浪漫或其它層面,美好生活就是設定目標并實現它們。這聽起來似乎過于簡單,但在現代社會中并非易如反掌。當下人們的目標如此缺乏前瞻性和可靠性,以客觀形式歸結為目標的意義也備受質疑。因此,個體不僅需要決定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計劃,他或她還必須處理可能存在目標的無意義感和滿足感缺失的問題。

        三、自主性與美好生活

        霍克海默認為,現代理性是一種壓迫性體系,它削弱了個體的自主性且強化了特定的知識模式。從倫理、文化和經濟的角度看,現代社會的理性化已經支配了絕大多數意義建構和合法性的正當路徑。因此,個體的祛魅使之覺得獨一無二也只是平平無奇,美麗絕倫變得模糊不定,而意義深遠則成了了無生趣。這就是各種分裂與分離的結果:自我脫離社會,自我拋棄理智,甚至自我與自我發(fā)生決裂。每個問題對美好生活而言皆非同小可。這使人聯想到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一書中得出的結論,即自我與自然的分離以及無法避免的自我分離是現代社會困境的根源?;艨撕Df:“所有存在領域都完全轉變成了手段的領域,導致本應該使用它們的主體的完結。這造成了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虛無主義。試圖提升自我的主體化最終親手埋葬了自己?!盵3]64

        隨著現代人對控制的渴望,現代性以自我保護的名義緩解了個體的危險?;艨撕D摹叭狈ψ晕业淖晕冶Wo”的觀念在此處大有助益,即目的之有效性及其本身的退化,導致自由之有效性的崩潰。當然,霍克海默的討論表明,這里存在更高層面上的無目的性??陀^真理的來源從宗教變成消費文化的虛假預言,導致人們放棄客觀意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自我?,F代性所發(fā)生的變化與啟蒙運動的敘事并不一致。因此,霍克海默認為理智已不再是個人擁有之物,而是人們必須追求的東西。

        對馬克斯·霍克海默而言,理智是在理性文化范疇中生成自主性的唯一希望。作為一種常識邏輯,理智在理想的情況下應該回應個人的當務之急。雖然理智是一種技能,但如果它想被有效地利用就必須不斷加以實踐。在霍克海默看來,正是因為理智,個體才能獨善其身而不受某些知識理論的支配,比如在宗教或原教旨主義思想的攻勢下應付自如。理智使個體根據是非邏輯獨立做出決定。由此可見,理智與理性關鍵的區(qū)別在于:理性可以被理解為通過社會化(通常以限制或壓迫的形式)賦予主體的一套邏輯原則,而理智則是個體批判性地參與周圍世界的能力。這是一種對循循善誘和操控保持警惕的方法。一旦明確二者的區(qū)別,那種將理性和理智交替使用的做法便站不住腳了,尤其是在情感和社會生活的語境下更是如此。

        一個人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感到生活如此美好,同時他或她亦知道社會環(huán)境實際上對美好生活的持續(xù)不利,甚至他或她可能很容易受到其他群體羞辱或貶低。總而言之,二級情感可以削弱或否定幸?;蚩鞓返仁讓偾楦?。在這種情況下,難以想象人們能夠持續(xù)感到美好生活或幸福。同樣,一個人在品嘗一杯美酒時可能會感到幸福滿滿,但是當朋友指責他或她酗酒時,這種美好生活的合法性就會受到威脅。有鑒于此,個體應該運用理智來評估個人情感(如幸福感和愉悅感)與社會條件之間的張力,并因此自主決定如何感知這些情感和體驗。

        表面上看,現代社會中諸如美好生活或幸福等情感似乎越來越理性化?,F代理性與當下美好生活的定義、問題和解決方法息息相關。關于美好生活的大眾讀物認為,個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追求最為便捷的通往美好生活之路。這是有道理的,現代社會所謂美好生活的任務就是在工具理性的協助下提高追求幸福的效率。所以人們常常捫心自問:我的美好生活是理性的嗎?一旦將主流文化的邏輯運用到這一評價中,在韋伯、哈貝馬斯或鮑曼看來,人們就可能響應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號召行事。由此,美好生活的目標就是追求財富、生產力和效率。人們日思夜想的是怎樣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幸福,這種敘事在當今社會司空見慣,人們對以最快的方式解決復雜問題趨之若鶩。

        然而,鮑曼在《液態(tài)之愛》一書中警告我們,不要將自由市場的理性化引入個人和情感的決策中。他認為,我們越來越頻繁地根據市場理性來評價人際關系,個體無不希望借此以最小的犧牲獲得最大的結果,以致于將連貫性和前瞻性置于榮譽感與歸屬感之上。他通過分析現代社會關系的困擾在于它們被消費而不是被生產來說明這一點。鮑曼的主旨是,意味深長和親密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更宏大的目標來界定的。例如,想要收獲美好的愛情就需要個體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雖然這并非理性之舉。這就是現代社會美好生活問題的癥結所在。

        霍克海默認為,在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評判中,工具理性的作用十分有限。理性話語不能等同于幸福、滿意和滿足的邏輯。唯有理智才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理智對于形成和維持人的真正的自主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理論源自康德,經過霍克海默的發(fā)展,近來又被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Honneth)發(fā)揚光大。其次,自由運用理智是區(qū)分普通人和公民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源自康德對啟蒙的定義,即啟蒙是公民利用自己的理智,通過對話和交談參與公共政治和社會事務。運用理智使個體與共同體緊密聯結在一起,此時他不僅僅是勞動者,而且也是能夠豐富和質疑普世知識體系的道德能動者。最后,理智使個體能夠明確地意識到社會的某些方面可能會對他或她的幸福感或滿足感構成威脅,并從容應對。

        除了理智與理性的區(qū)別之外,霍克海默還在書中暗示了作為愉悅的美好生活與作為成就感的美好生活之間的不同。這類似于美好生活概念中的幸福感與滿足感的區(qū)別。前述喝酒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涉及的是幸福感而不是滿足感,美酒是愉悅的源泉,但它并不能使我怡然自得。也就是說,人們在值得高興的事情而不是決心成為某種道德個體的追索中尋找幸福感。而滿足感可以被視為一種與社會的正向關系,即油然而生的驕傲感、歸屬感、尊重感和美德,它不是單純的愉悅。獲得滿足感并不意味著個體不再經歷沖突,而是意味著他們能夠在沖突中安之若素。這不是為了幸福而消除悲傷,而是在一個意義豐富的社會敘事中體驗人生的起起伏伏。人們都有逃離沖突的沖動,并且在不同倫理或政治觀的指導下再生產本已支離破碎的系統。因此,滿足不是麻木或妥協,迫使個體逃避沖突,而是發(fā)展個體公開參與話語建構的能力。無論如何,幸福感和滿足感有助于我們達成美好生活的愿景,盡管兩者都無法自給自足。但在理智和自主性概念的協助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工具理性將愉悅感置于成就感之上,因為愉悅感比成就感更有價值,且愉悅感更容易獲得且速度更快;而理智則強調美好生活是一項集體而不是個人工程。因此,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之所以感興趣,可能不僅僅在于美好生活本身。表面上看,現代社會的美好生活似乎沒有盡頭,更確切地說,它缺乏滿足感,這正是理智能夠發(fā)揮作用,引導我們通過自主性擺脫現代科層制的理性化及其情感后果的地方。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區(qū)分兩組關鍵的概念:理性、理智和幸福感、滿足感。總之,試圖通過理性的決定來尋找幸福感或滿足感注定會失敗,盡管它確實已深入人心。同時,理智在美好生活的滿足感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對社會經驗的自我認識,并且秉承探索集體福祉的使命感。

        四、啟示

        綜上所述,霍克海默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fā)探究美好生活的現代性悖論,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與合法性面臨的困境使美好生活如鏡中花水中月,而這一切源于工具理性的宰制。透過這一視角,我們逐漸看清為什么自近代以來,理性主義逐漸成為美好生活概念的主導原則。由于人們通往美好生活之路上更加注重欲望、利益、實惠和效率,致使日常生活日益被市場交換和技術理性入侵,蛻變成一個個冰冷冷的算計和消費世界。理智的迷失使人們喪失對美好生活本真面目的渴盼和追求,而理性則依靠控制意義的生成和變換支配了生活世界的運轉。人們在沉淪中盲目機械地追求所謂個體的幸福,而無視國家和社會的福祉。如何破除上述困境創(chuàng)造真正的“美好生活”呢?霍克海默的研究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他從更高層次界定的理智和自主性為通往美好生活之路指明了方向。正如霍克海默所言,理智和自主性不僅僅是用來追求目標的工具,更是一個不斷評估且重塑美好生活之有機性、本真性和主體間性的認識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所謂的“自樂、自在、自得和自由”。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國式美好生活”對于中國共產黨及未來中國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我們努力摸索和積極耕耘的同時,霍克海默聚焦現代性問題、具有犀利的歷史穿透力和豐富理論增長點的研究對我們有何啟發(fā)呢?如何在洞悉理智、自主性與美好生活之關系的啟迪下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現實路徑呢?

        首先,必須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對“中國式美好生活”的頂層設計。作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堅守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和立場的過程中,不僅對世界無產階級追尋美好生活樹立了中國榜樣,開辟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美好生活之路,而且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革命決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實事求是的作風,為未來實現“中國式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如何實現美好生活做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規(guī)劃:在政治上,“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在民生上,“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5];在文化上,“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6];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讓老百姓在宜居的環(huán)境中享受生活,切實感受到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生態(tài)效益”[7]??偟恼f來,就是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的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實際上從理智的角度為“中國式美好生活”的目標指明了具體的實現路徑。

        其次,個體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必須將個人奮斗與“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戰(zhàn)略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從黨對各階段目標所設定的具體內容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有“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有“人民生活更為寬?!保ǔ缮鐣髁x現代化強國目標中有“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梢姡瑖野l(fā)展民族復興與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習近平曾提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盵8]在這個共同體的發(fā)展和復興過程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得以滿足和升華。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就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將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有機地融匯于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中,實現國家、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是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徑[9]。同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盵10]反過來,人們在追尋個體的美好生活時,其實也是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之日,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時。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建設是構建“中國式美好生活”的立足點,理想信念是“中國式美好生活”的靈魂,思想道德是“中國式美好生活”的著力點。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盵11]168“我們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寄托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1]181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批判將美好生活等同于功名利祿和享樂主義的錯誤觀念,從自主性的角度倡導通過艱苦奮斗的勞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習近平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12]。同時,持續(xù)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凸顯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內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深化中國夢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通過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提升,以良好的社會生態(tài)引導人們發(fā)揮自主性,樹立正確的美好生活觀。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2]?E.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3.

        [3]?Horkheimer,?M.?Eclipse?of?Reason[M].?The?Continuum?Publishing?Company,?1974.

        [4]?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01).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1).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7]?習近平.中國發(fā)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N].人民日報,?2016-09-04(01).

        [8]?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5-09-24(01).

        [9]?沈湘平,等.正確理解和引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8)∶132.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01).

        【責任編輯:雨?蕙】

        猜你喜歡
        美好生活理智自主性
        失眠
        散文詩世界(2022年4期)2022-04-08 07:09:55
        一路有你都是歌
        當代音樂(2021年2期)2021-03-18 09:39:08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及其教學應用
        實用英語教材與藝術生自主性培養(yǎng)
        發(fā)揮主體作用,加強高中數學復習的自主性
        解讀服裝造型中蘊含的情感與理智
        絲綢(2014年7期)2014-02-28 14:55:29
        維護科學的自主性
        青春有夢理智追
        中國火炬(2010年5期)2010-07-25 07:47:46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热久久亚洲|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专区| 看女人毛茸茸下面视频 | av手机天堂在线观看| 最新中文字幕人妻少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亚洲天堂第一区| 91大神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九九九老阿姨| 亚洲一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妇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五月婷婷影视| 免费女女同黄毛片av网站|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三级| 久久精品女同亚洲女同| 性无码专区无码| 波多野结衣一区| av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www国产亚洲精品|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 天堂在线观看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亚洲福利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激情五月天|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日本老熟妇乱|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av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日本a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