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雯 周鯤鵬 張學梅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耳鼻咽喉科,石家莊市 050011,電子郵箱:zangwen3317@163.com)
突發(fā)性耳聾是臨床耳科常見的急癥疾病之一,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下突然出現(xiàn)的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下降,治療不及時易造成永久性聽力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突發(fā)性耳聾常伴發(fā)耳鳴、眩暈等癥狀,多為單側發(fā)病,雙側發(fā)病較為少見,高發(fā)于40歲左右人群,無性別差異,兒童較少見[2]。有研究表明,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生與病毒感染、機體免疫功能相關,而Th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中Th1/Th2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能減少或清除機體病原菌,維持機體處于免疫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此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可導致機體發(fā)生一系列病理變化[3-4]。但目前關于突發(fā)性耳聾患者Th1/Th2細胞因子平衡狀態(tài)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突發(fā)性耳聾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和Th1/Th2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及其臨床意義,為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組)。納入標準:(1)符合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標準[5];(2)首次發(fā)病。排除標準:(1)先天性聽力低下者;(2)有耳膜手術史者;(3)近3個月內(nèi)有免疫增強劑或抑制劑使用史者;(4)近3個月內(nèi)有激素使用史者;(5)合并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者;(6)合并嚴重肝、腎等功能代謝障礙者;(7)惡性腫瘤患者;(8)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25~58(44.16±4.30)歲,病程2~45(13.37±2.86) d;聽力下降程度:中度耳聾17例,重度耳聾23例,極重度耳聾20例。另選取同期行體檢的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組,排除標準同研究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27~60(45.52±4.24)歲。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中度耳聾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齡27~55(44.71±3.65)歲,病程3~43(12.92±2.61) d;重度耳聾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齡25~58(44.38±4.68)歲,病程2~42(13.75±3.12) d;極重度耳聾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齡25~57(43.82±3.82)歲,病程7~45(13.24±2.31) d。中度、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樣本采集 觀察組患者于入院后,對照組研究對象于體檢當日,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置于離心管中,室溫靜止25 min,于4℃下2 8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80℃凍存用于待檢細胞因子;另取2 mL血漿于抗凝管中,用于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
1.3 檢測方法
1.3.1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T細胞亞群。CD3、CD4、CD8抗體購自瑞士羅氏公司(批號:CCM030),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CytoFLEX S型)。取待測血漿100 μL,加入藻紅蛋白-花青苷5/異硫氰酸熒光素/藻紅蛋白三色標記單克隆抗體20 μL,37℃ 避光孵育15 min,加紅細胞溶解液(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批號:A09777)1 mL溶解10 min,4 ℃下以2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磷酸鹽緩沖液洗3次,5 min/次,樣品上流式細胞儀直接檢測。
1.3.2 Th1/Th2相關細胞因子的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ELISA試劑盒購自美國R&D Systems公司(批號:180616、180319、180223、180311)。(1)加樣。設置待檢樣品孔、標準品孔及空白孔,用磷酸鹽緩沖液將標準品稀釋為1.25、2.5、5、10、20、40 pg/mL濃度,分別取50 μL加入標準孔,在樣品孔直接加入50 μL待測樣品,于振蕩器上混勻,室溫孵育60 min。(2)洗板。棄液,磷酸鹽緩沖液重復清洗3~4次,30 s/次,吸水紙上拍干。(3)加一抗。各孔加一抗即用工作液,分別為生物素標記的抗IL-2、IL-4、IL-10、TNF-α抗體(空白孔不加),于振蕩器上混勻,37℃孵育30 min;棄液,磷酸鹽緩沖液重復清洗3~4次,30 s/次,吸水紙上拍干。(4)加二抗。每孔加50 μL酶標二抗工作液(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親和鏈霉素),于振蕩器上混勻,37℃孵育15 min;棄液,磷酸鹽緩沖液重復清洗3~4次,30 s/次,吸水紙上拍干。(5)加底物。每孔加底物工作液3,3′,5,5′-四甲基聯(lián)苯胺100 μL,37℃避光孵育10 min。(6)終止反應。各孔加終止液50 μL終止反應,采用酶標儀檢測(賽默飛公司,型號:Multiskan FC型),在450 nm處檢測吸光度,計算IL-2、IL-4、IL-10、TNF-α濃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研究組CD3+、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但兩組CD4+/CD8+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x±s)
2.2 兩組血清Th1/Th2相關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對照組,IL-2水平高于對照組(均P<0.05),但兩組TNF-α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血清IL-2、IL-4、IL-10、TNF-α水平比較(x±s,pg/mL)
2.3 兩組血清Th1/Th2相關細胞因子平衡狀態(tài)比較 研究組IL-2/IL-4、TNF-α/IL-4比值高于對照組(均P<0.05),但兩組IL-2/IL-10、TNF-α/IL-10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受試者血清Th1/Th2細胞因子平衡狀態(tài)(x±s)
2.4 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血清Th1/Th2相關細胞因子之間的相關性 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與IL-4無明顯相關性(均P>0.05),與IL-10呈負相關性(均P<0.05),見表4。
表4 突發(fā)性耳聾血清IL-2、TNF-α與IL-4、IL-10相關性
2.5 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血清Th1/Th2相關細胞因子表達與聽力下降程度的關系 中度耳聾、重度耳聾、極重度耳聾患者IL-4、IL-10、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極重度耳聾患者血清IL-4水平低于重度耳聾患者,IL-10低于中度耳聾患者,TNF-α水平高于中度及重度耳聾患者(均P<0.05)。見表5。
表5 不同程度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血清Th1/Th2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及比值比較(x±s)
組別nIL-2/IL-4比值IL-2/IL-10比值TNF-α/IL-4比值TNF-α/IL-10比值中度耳聾171.64±0.321.18±0.264.81±0.653.45±0.74重度耳聾231.69±0.351.23±0.315.09±0.853.78±0.72極重度耳聾201.67±0.291.13±0.285.26±0.743.95±0.65 F值0.1180.6521.6212.373P值0.8890.5250.2070.102
注:與中度耳聾比較,*P<0.05;與重度耳聾比較,#P<0.05。
突發(fā)性耳聾可使患者的聽力在短時間內(nèi)降到最低點,因發(fā)病部位在內(nèi)耳,不可活檢,大多患者病因不明確。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除顱內(nèi)聽神經(jīng)外,無其他顱神經(jīng)損害癥狀,主要根據(jù)其內(nèi)耳功能障礙病理機制進行治療,包括使用類固醇激素、抗氧化劑、抗凝劑等藥物以及高壓氧治療等,但治療效果個體差異較大,且療效與病程長短密切相關[6]。因此,尋找早期診斷手段及治療新方法對改善突發(fā)性耳聾預后極其重要。
過去內(nèi)耳被認為是“免疫豁免”器官,但近年來已有研究表明內(nèi)耳并非“免疫豁免”器官,內(nèi)淋巴囊為其免疫應答中心,內(nèi)耳受到病原刺激時,可明顯增加內(nèi)淋巴囊外免疫活性細胞數(shù)量,能與機體巨噬細胞、T細胞及其亞群相互作用參與內(nèi)耳免疫應答,而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生與免疫介導異常密切相關[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CD3+、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CD4+/CD8+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Lee等[8]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細胞免疫參與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
Th1/Th2屬于CD4+T淋巴細胞亞群,正常情況下,Th1/Th2之間相互調(diào)節(jié)、相互制約從而維持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是保障機體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礎,兩者比例一旦失衡將引起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發(fā)生[9]。Th1主要分泌IL-2、TNF-α等細胞因子,正常機體內(nèi)IL-2能促進Th0分化成Th1,抑制Th2相關細胞因子分泌;Th2主要分泌IL-4、IL-10等細胞因子,能促進Th0分化成Th2[10]。Th1/Th2平衡失調(diào)與多種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相關,如施林林等[11]發(fā)現(xiàn)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Th1細胞功能亢進,Th2細胞功能衰退,這種功能改變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糾正Th1/Th2失衡可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對照組,IL-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TNF-α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衡偉偉等[12]的研究結果相似,這提示突發(fā)性耳聾患者Th1功能亢進,Th1相關細胞因子處于細胞免疫主導地位。此外,研究組IL-2/IL-4、TNF-α/IL-4比值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IL-2/IL-10、TNF-α/IL-10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提示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存在Th1/Th2失衡,且Th1占主導地位。IL-2、TNF-α為促炎因子,能趨化炎性細胞積聚于受累組織,釋放大量活性物質(zhì),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導致局部損傷;而IL-4、IL-10為抑炎因子,當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時IL-10分泌量增加,抑制IL-2、TNF-α分泌,以增強對機體的免疫保護[13-14]。在突發(fā)性耳聾中,IL-2、TNF-α分泌增加使Th2細胞分化減少,抑炎因子分泌量減少,出現(xiàn)Th1/Th2細胞失衡,并向Th1漂移。相關性分析顯示,突發(fā)性耳聾血清IL-2、TNF-α水平與IL-4無明顯相關性(P>0.05),與IL-10呈負相關性(P<0.05),提示IL-2、TNF-α與IL-10可能通過相互拮抗作用參與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生、發(fā)展。
極重度耳聾患者血清IL-4水平低于重度耳聾患者,IL-10低于中度耳聾患者,TNF-α水平高于中度、重度耳聾患者(均P<0.05),提示Th1/Th2平衡失調(diào)可能與突發(fā)性耳聾聽力下降程度有關,臨床治療時加強免疫系統(tǒng)治療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有研究表明TNF-α能對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發(fā)揮抑制作用,當TNF-α處于高水平時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這可能也是難治性突發(fā)性耳聾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15-16]。而其他Th1/Th2相關細胞因子是否也具有類似作用還未見報道,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存在外周血Th1/Th2平衡失調(diào),以Th1細胞免疫為主;Th1/Th2平衡失調(diào)可能還與患者聽力下降程度有關。因此,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維持Th1/Th2免疫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