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香, 陳雪蕾, 廖 珺, 李小芒, 江仁美
(桂林醫(yī)學院護理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1]。相關研究[2]指出,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健康管理,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存在糖尿病發(fā)病危險因素,如糖耐量下降、空腹血糖調節(jié)受損及二者同時存在、高脂血癥、肥胖、超重等,但血糖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人群,該類人群若不及時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極易發(fā)展為糖尿病[3]。個案管理模式最初由保險行業(yè)提出,經(jīng)過不斷改善,目前已作為一種新型社會福利服務供給模式廣泛應用于多種慢性疾病管理中[4]。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指出,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重視家屬參與,是一個注重合作的過程,在促進血糖下降的同時,還可激發(fā)患者對生活的信心及勇氣[5]。本研究自2017年1月—2018年6月對糖尿病高危人群予以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并取得較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醫(yī)院體檢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高危人群11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空腹血糖6.1~6.9 mmol/L,已確定空腹血糖調節(jié)受損,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75 mmol/L、高脂血癥;體質指數(shù)(BMI)≥24 kg/m2,血壓≥140/90 mm Hg。排除標準:已確診為糖尿病者;伴有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者;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
112例研究對象依據(jù)建檔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男36例,女20例;年齡34~68歲,平均(50.98±8.4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2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35~68歲,平均(51.52±8.1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或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19例。2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由內分泌科專職護士進行教育與管理工作,教育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3年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及管理工作,具有護師以上職稱。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予以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具體如下。
1.2.1 常規(guī)健康教育: 對照組根據(jù)科室工作經(jīng)驗及權威資料制定糖尿病常規(guī)健康教育內容及計劃,通過口頭宣教、發(fā)放宣傳手冊、操作示范及考核施行,重點告知受試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受試者認知,并根據(jù)受試者血糖水平及控制情況,針對性制定飲食、運動計劃,控制熱量攝入,定期監(jiān)測血糖,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并安排受試者定期來院復診。
1.2.2 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設立糖尿病高危人群個案管理門診,定期電話預約受試者及其家屬,宣教30 min/次,共干預3個月。干預前,護理人員首先查閱受試者血糖監(jiān)測記錄,并對其血糖控制情況進行評估,向受試者及其家屬講解日常血糖如何管理、如何進行血糖控制、血糖控制過程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等,根據(jù)評估結果確定主要問題,包括認知誤區(qū)、自我控制能力、技術問題等,據(jù)此對受試者采取針對性指導及教育。及時糾正受試者及其家屬錯誤認知,同時以EXCEL表格中折線圖表示受試者血糖監(jiān)測情況,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其血糖控制水平的變化趨勢,并結合受試者飲食、運動情況進行原因分析,提高受試者及家屬對血糖控制重要性的認知。同時指導家屬對受試者飲食及運動做好個案管理計劃,指導家屬加強對受試者監(jiān)督,提高受試者遵醫(yī)行為依從性。在一對二的個案指導進行2次之后,開展小組教育,根據(jù)受試者常見問題明確教育主題,主要負責教會受試者自我管理技能,并指導家屬從旁監(jiān)督指導,提高受試者及其家屬認知程度。同時針對受試者血糖控制折線圖進行分析、討論,鼓勵疾病管理較高的家庭進行經(jīng)驗交流,并輔助心理支持及護理。
觀察2組干預前后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變化,比較2組對護理管理的滿意度。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采用中文版糖尿病知識測試問卷(DKT)評估,共0~25分,分值越高,知識掌握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能力采用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測定,共0~35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6]。血糖監(jiān)測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盒以葡萄糖氧化酶反應測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操作嚴格遵循儀器及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管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評估,共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5~90分為基本滿意,<75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基本滿意例數(shù)+非常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干預前2組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及自我管理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提高,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糖尿病知識掌握及自我管理評分對比 分
干預前2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 mmol/L
觀察組對管理非常滿意34例,基本滿意20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96.43%(54/56)。對照組非常滿意22例,基本滿意25例,不滿意9例,總滿意度83.93%(47/56)。觀察組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有利于預防糖尿病高危人群發(fā)展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作為內分泌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達11.6%,且多伴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7]。高質量的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防治與糖尿病相關教育和管理密切相關。因此,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推廣與實行是醫(yī)務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糖尿病教育不僅是糖尿病治療的六項措施之一,其對糖尿病高危人群也有顯著作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轉歸具有雙向性,可轉變?yōu)樘悄虿』颊?,也可轉變?yōu)檎H薣8],對糖尿病高危人群予以健康管理,可從源頭上降低糖尿病發(fā)病率。
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可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對糖尿病的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的教育形式多樣,其旨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改善相關代謝指標,最終抑制糖尿病或其并發(fā)癥發(fā)生。個案管理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服務供給模式在西方國家興起,并逐漸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管理中,其主要包括5個基本步驟,即確認人群、評估、制定計劃、施行及評價,以此保證個案管理方式的合理有效[9-10]。糖尿病高危人群多以自我管理為主,因此提高其糖尿病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11]。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旨在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更為細致、人性化的服務[12]。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首先選擇適合該管理模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并對其進行評估,為管理計劃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評估完成后,護理人員與受試者及其家屬共同綜合分析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綜合性計劃,同時設定質量標準及預期完成時間;由護理人員及受試者家屬共同監(jiān)督、指導受試者實施計劃,提高受試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水平及自我護理能力,并及時肯定受試者血糖控制效果,鼓勵其積極配合,提高自信心,同時記錄受試者血糖控制波動情況,由護理人員分析原因,及時調整計劃,以此循環(huán)往復,保證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的合理有效,從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且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應用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可顯著提高其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對提高管理質量也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式個案管理應用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可顯著提高其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受試者管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