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敏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撫順 113006)
手術是外科疾病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術中各種因素如手術部位裸露,輸液和使用麻醉藥液等,均容易出現(xiàn)低體溫而影響患者的生命體征,影響術后恢復進程,因此,手術室保溫護理對預防低體溫的發(fā)生非常關鍵[1-2]。本研究分析了手術室患者實施保溫護理的方式及價值,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80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組。手術室保溫護理組40例,年齡24~68歲,平均(48.78±1.46)歲。男女分別有21例和19例。ASAⅠ級有23例,Ⅱ級有17例。其中開腹手術14例,開胸手術8例,腹腔鏡手術12例,胸腔鏡手術6例。體質量(53.11±7.21)kg,身高(162.21±17.01)cm。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40例,年齡24~66歲,平均(48.21±1.21)歲。男女分別有22例和18例。ASAⅠ級有23例,Ⅱ級有17例。其中開腹手術13例,開胸手術8例,腹腔鏡手術13例,胸腔鏡手術6例。體質量(53.25±7.78)kg,身高(162.77±17.21)cm。兩組一般資料可比。
1.2 手術方法: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選擇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遵醫(yī)囑做好術前準備,在術前和術中保持室內溫度22~25 ℃,必要時給予棉被覆蓋。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將患者送至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
手術室保溫護理組選擇手術室保溫護理。①術前保溫。術前調節(jié)手術室溫度在25 ℃左右,對患者介紹保溫護理的重要性,說明常見的保溫護理方法,提高患者認知水平。②術中保溫。術中給予保溫毯保溫,并最大限度減少肢體暴露,必要時可給予手術抗菌膜遮擋體表減少皮膚散熱。對于輸液的患者,術中液體給予水浴加溫到40 ℃再輸液,對于輸血的血液先在水浴箱加溫10 min再輸血。③體溫監(jiān)測。用鼻咽探測頭監(jiān)測體溫的波動情況,及時做好保溫護理,預防低體溫。
1.3 指標:分析比對兩組舒適度;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前后患者體溫;低體溫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SPSS25.0軟件,分別進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舒適度分析比對: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的舒適度是80%低于手術室保溫護理組的100%,P<0.05。
2.2 護理前后體溫平均水平分析比對:護理前兩組體溫情況無明顯的差異,P>0.05;護理后手術室保溫護理組體溫平均水平高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見表1。
2.3 兩組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分析比對:手術室保溫護理組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見表2。
表1 護理前后體溫平均水平分析(±s)
表1 護理前后體溫平均水平分析(±s)
表2 兩組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分析比對(±s)
表2 兩組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分析比對(±s)
2.4 兩組低體溫率分析比對:手術室保溫護理組低體溫率低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兩組低體溫率分析比對
低體溫是手術中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的因素較為復雜,包括用藥、生理、心理、手術操作等多種因素,在綜合因素作用下,體溫調節(jié)中樞受到影響,從而干擾產熱和散熱,引起低體溫。而低體溫的發(fā)生不利于患者的手術開展和術后康復[3-4],容易延長手術時間和康復時間,也增加了并發(fā)癥的潛在風險。通過術中保溫護理,綜合多種措施,促使體溫可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避免連續(xù)低溫影響血管收縮,減少了體內耗氧,且減少了寒顫、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可加快恢復,縮短恢復時間[5-6]。
本研究中,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的患者單純接受常規(guī)護理,手術室保溫護理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同時做好全面保暖工作。結果顯示,手術室保溫護理組舒適度和體溫平均水平高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手術室保溫護理組平均拔管、蘇醒時間、住院時間短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手術室保溫護理組低體溫率低于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組,P<0.05。
綜上所述,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保溫護理可獲得較好效果,其可保持患者體溫在穩(wěn)定狀態(tài),縮短恢復時間和提高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