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微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腔鏡室,遼寧 本溪 117000)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1]。消化內鏡檢查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在傳統(tǒng)消化內鏡檢查中會導致患者疼痛從而降低了患者檢查依從性,無痛消化內鏡利用麻醉藥物解決了這一難題,并且具有患者痛苦較少、檢查診斷率高、安全性好等優(yōu)點[2]。本次研究對我院進行梧桐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評價護理服務在臨床檢查中的效果,現(xiàn)進行報道。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消化科開展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排除存在無痛消化內鏡禁忌證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腦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6~72歲,平均年齡54.3歲;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在25~71歲,平均年齡54.2歲。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P>0.05。
1.2 護理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開展無痛消化內鏡檢查[3]。對照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無痛消化內鏡護理,在檢查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治療史、用藥過敏史等,對患者開展基本的健康宣教和臨床指導,同時協(xié)助做好檢查前準備工作,檢查過程中應密切檢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如發(fā)現(xiàn)以上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同時協(xié)助醫(yī)師進行麻醉和檢查,待檢查結束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24 h內不可開車。觀察組患者開展臨床路徑護理模式,首先由護士長為組長責任護士為組員成立護理小組,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工作表,全面負責患者在檢查中的護理工作,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讓其了解護理相關知識并掌握操作技能,護理人員應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和責任心,責任小組成員應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路徑,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中體現(xiàn)護理目標和護理流程,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對患者加以護理,具體方法為[4]:在檢查前與患者多交流并耐心傾聽內心想法,告知患者消化內鏡檢查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并做好患者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保持良好狀態(tài),在檢查前8 h叮囑患者禁食禁水,在檢查前4 h做好腸道準備,患者進入檢查室前將貴重物品和假牙取下,在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以左側臥位檢查,將患者褲帶和衣領進行松解,使雙腿保持微張狀態(tài)并指導深呼吸放松心態(tài),協(xié)助醫(yī)師開展麻醉,在檢查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時清除患者口中分泌物,防止患者發(fā)生舌后墜或誤吸情況,在檢查中如需要活檢,應將取出的活檢樣本放入標本瓶,并送至病理可檢驗,在檢查結束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待患者清醒后詢問不適感和不良反應,對于異常及時處理,告知患者在檢查結束后2 h無異常方可進食、飲水,避免過早飲水進食發(fā)生嗆咳窒息情況。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1.3 觀察指標:在兩組患者不同護理干預后試驗組的抑郁、焦慮、心率、血壓水平進行比較。焦慮程度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程度采用SFS抑郁量表評分。血壓水平包括患者舒張壓和收縮壓。同時觀察患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百分比表示,患者觀察指標用均數(shù)和標準差表示,P<0.05則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
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護理干預后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心率、血壓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對照組40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5例(12.5%),其中惡心2例、舌后墜1例、躁動2例,觀察組40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1例(2.5%)表現(xiàn)為躁動。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
無痛消化內鏡檢查能夠準確診斷胃潰瘍、慢性胃炎、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為了縮短患者檢查時間,緩解患者檢查前心理壓力,降低患者在檢查中的不良反應,應對其開展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5]。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具有可行性、預見性、科學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該種護理模式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探討護理方式,制定詳細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護理風險,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提高患者檢查依從性。綜上所述,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護理模式采用臨床路徑護理,能夠明顯降低患者檢查前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