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利用不同種類的強化方式、選擇恰當?shù)膹娀瘯r機、實施正確的強化程序,可以塑造低年段學生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遵守體育課課堂紀律的好習慣。同時,本文還提出了一些影響強化效果的因素,如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的反饋以及家長的配合等。
關鍵詞:低年段學生;強化理論;體育課課堂紀律
課堂的高效性是學者和教師們極為關注的話題。一堂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好的課堂紀律,體育課當然也不例外。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是:注意力尚不穩(wěn)定、不持久,且與興趣密切相關。
一、何謂“斯金納強化理論”
(一)“斯金納強化理論”的概念界定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huán)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xiàn);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所以,強化的概念,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fā)生。
(二)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強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后從而增強了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負強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后予以排除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fā)生的概率。
二、“斯金納強化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常用正強化,巧樹規(guī)則意識
剛踏入一年級的學生,規(guī)則意識比較弱,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獎勵貼作為強化物,讓學生通過遵守紀律來獲取一定的獎勵。他們往往會為了獎勵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當然,獎勵不僅僅是物質(zhì)方面的獎勵,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獎勵,如表揚、鼓勵、撫摸、拍拍肩膀等。如果學生的行為受到教師的表揚,那這個學生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表揚而維持這種行為,甚至表現(xiàn)得更好,這就讓學生明確了要時刻遵守規(guī)則。
我對二年級的學生采用自評的方式,比如給學生每人一張“課堂紀律評價表”,表格羅列了10項內(nèi)容,如排隊是否快、靜、齊;是否穿好運動褲、運動鞋;有無課上隨意插嘴、說話的行為;有無在課上做出不文明的行為;是否根據(jù)老師的要求進行練習;有無私自掉隊、脫離集體的行為;有無下課不集合,擅自回教室的行為;有無在課上吃東西的行為。評價結果為“是”和“否”。根據(jù)評價表得分領取相應的獎勵。慢慢地,學生就能照著評價表里的要求,遵守體育課課堂紀律了。
(二)慎用負強化,矯正不良行為。
負強化不同于懲罰,前者是撤走一種負強化物,使在此之前的行為出現(xiàn)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種負強化物或撤離一種正強化物,引起的結果是行為的抑制。一般,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主要運用言語刺激和非言語刺激兩種方式進行負強化,強化物的選擇是令學生產(chǎn)生厭惡的刺激。言語刺激如對正在違紀的學生給予批評、指責;非言語刺激可使用面部表情、眼神暗示等。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一般優(yōu)先使用非言語刺激。此外,還有一種負強化的方式是撤銷原先的獎勵,讓其矯正不良的課堂行為。
(三)智選時機,及時強化
斯金納認為,只有及時強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為的鞏固與發(fā)展。因此,當學生做出良好的行為后,要予以及時強化,否則,這種行為容易消退。在對學生進行強化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年齡差異、性別及時強化。比如,一年級的小崔同學,他一直想當一名體育委員,但是課堂上最難遵守課堂紀的也是他。我跟他說只要你能連續(xù)兩堂體育課上不被老師點名批評,老師就讓你當體育委員。果然,連續(xù)兩堂體育課他都在博得我的關注與認可,于是我遵守諾言。但是如果這一正強化沒有持續(xù),對于自主意識還沒那么強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原有的行為就會再次顯露出來。于是我又對他說:“如果不能遵守體育課課堂紀律是要被撤銷的!”一旦小崔同學出現(xiàn)違紀行為,就要立即采取負強化的形式,讓他進一步認識到遵守體育課課堂紀律的重要性。
(四)綜合使用,有機強化
強化物的選擇多種多樣(如表2)。在體育課堂中,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實物強化物,如貼紙、學習用品、玩具、零食、印章等;一種是社會性的強化物,如口頭肯定、口頭贊揚、一日之星、輪流班長、主席臺表揚等;還有一種是活動性強化物,比如獎勵表現(xiàn)好的學生自主游戲,或者對于一些違紀的行為,采取蹲馬步、下蹲等進行負強化。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強化物,進行不同方式的強化。
三、“斯金納強化理論”的使用注意事項
(一)把握特點,對癥下藥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學生表現(xiàn)出的身心特點都不一樣,因此教師采用同一種強化方式對不同的學生影響也不一樣。如對于同一班上不同的學生,同一年齡段的認識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可能有的學生需要連續(xù)強化才能維持遵守紀律的行為,而有的學生則需要間隔強化。教師只有正確把握他們的身心特點,才能“對癥下藥”。
(二)注重反饋,持續(xù)內(nèi)化
沒有反饋的強化是沒有方向的,有強化就要有反饋,并且反饋要具體。一年級學生并不擅長揣測教師的心思,所以表揚時盡可能地將原因說清楚,如“某某小朋友,你表現(xiàn)有進步,其他小朋友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最近的體育課,這個小朋友再也沒有和周圍的小朋友講話的習慣了”。這種反饋不僅讓該學生明白了自己的進步之處,同時也給其他學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三)家校合作,事半功倍
學校在對孩子實施強化程序時,家長需要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配合,因為家長比學校教師更加能夠提供一個全面的強化系統(tǒng)。對于學生行為的培養(yǎng),永遠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梢哉f,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如果有家長的參與,那強化的效果會更加明顯。畢竟,沒有人會比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四、結語
綜上可見,強化這一手段可謂是低年段體育課堂紀律維護的“寶典”。當我們站在學生心理的角度,準確把握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強化理論,聯(lián)合贏取多方支持,體育課課堂紀律問題必然能得到有效解決,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也一定會在井然有序的體育課堂實現(xiàn)更好地提升。
參考文獻:
[1]俞成雅.體育課堂紀律的擾亂因素分析與維持策略[J].運動,2013(1).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