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飛
(黑龍江省農(nóng)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yī)院 黑龍江 雙鴨山 155811)
肝外膽管結石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感染是導致結石的首要因素。肝外膽管結石的發(fā)生率較高,危害性大,患者可伴隨不同程度的膽絞痛癥狀,且可引發(fā)寒戰(zhàn)或是高熱的現(xiàn)象,需要及時進行診治,以免導致嚴重并發(fā)癥[1]。對于肝外膽管結石的診斷,臨床多結合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升高,尿膽原降低)、影像學檢查(B型超聲、CT、核磁胰膽管成像)進行診斷,腹部CT與核磁胰膽管成像均是常見的檢查手段,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劣。本文為對比腹部CT與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應用于肝外膽管結石診斷中的臨床價值,以我院收治的50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應用腹部CT和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診斷,現(xiàn)進行以下分析。
隨機選取我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50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45.32±2.14)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69歲,平均年齡(46.78±1.74)歲。所選患者性別與年齡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以消化內(nèi)鏡下逆行胰膽管成像檢查結果為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
(1)對照組采用腹部CT檢查,選用東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采用常規(guī)掃描方式。在實施檢查前6h,囑咐患者禁食,檢查前飲用溫開水約700ml。層厚與層距均設置為5mm,重建設置為1mm,螺距1.3-1.5,然后進行腹部掃描。(2)觀察組采用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采用飛利浦3.0T,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實施掃描,同樣要求患者檢查前6h禁食,采用綜合分析的方式,對比分析原始圖像。對比腹部CT和核磁胰膽管成像的檢查結果,并以消化內(nèi)鏡下逆行胰膽管成像檢查結果或外科手術為檢查最終標準。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x2進行計數(shù)資料檢驗,用t進行計量資料檢驗,用(±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用(P<0.05)表示組間差異。
根據(jù)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分析可知,觀察組檢出率為92.0%,對照組檢出率為64.0%,觀察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
表 兩組病灶檢出情況對比[n(%)]
肝外膽管結石屬于膽道系統(tǒng)結石的一種,以結石的部位進行劃分,可分為復合部位結石、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以及肝內(nèi)膽管結石等[2]。臨床癥狀常見腹痛,寒戰(zhàn)、高熱和黃疸,如不及時診斷,盡快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有可能導致膽管阻塞,甚至引起膽管感染。肝外膽管結石是引起肝膿腫、胰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者出現(xiàn)神志改變,最嚴重的可導致敗血癥和休克,危及生命,需急診手術。
腹部CT檢查手段在臨床較為常見,具有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的特點,可充分掃描患者的腹部臟器,檢查有無結石、結核或是炎癥的情況,對于占位診斷也有較好的診斷效果,可檢查有無腫瘤樣病變,也可反映腹部臟器和消化道有無梗阻、穿孔、結石、周圍積液或是發(fā)育畸形等征象。CT掃描快速,成像清晰,是具便利、快捷、簡單、有效等優(yōu)勢的一種診斷手段[3]。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如小病灶難以顯示、少部分患者對對比劑過敏等,這些限制容易影響腹部CT檢查的準確性,致使誤診或漏診的現(xiàn)象發(fā)生。核磁胰膽管成像也是臨床常見的檢查手段,屬于非介入性胰膽管成像技術,近幾年在臨床診斷方面的應用較為廣泛。胰液和膽汁中有一定的自由水含量,相對于周圍組織,其T2持續(xù)時間較長,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正是利用這一點,采用信號強度投射的方式,判斷T2信號強度,獲取類似于造影的圖像,以此診斷疾病病變情況。相對于腹部CT檢查方式,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更具優(yōu)勢,不僅可以更為直觀地觀察患者肝外膽管管腔的解剖結構及病變,且可以獲取更為準確的病灶部位,非侵襲性,無需抽管和注射造影劑,受影響因素較少,安全可靠,患者無痛苦,因此在臨床上得以大力應用,也深受患者的歡迎。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應用腹部CT診斷,結果顯示,該組的檢出率為64.0%,觀察組采用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診斷,檢出率高達92.0%,兩組對比觀察組更有優(yōu)勢(P<0.05)。
綜上所述,對于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可采用核磁胰膽管成像技術診斷,以確保診斷的準確率,提供可靠的診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