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祥
(蒼南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浙江 溫州 325800)
臨床上腎臟腫瘤和腫瘤樣病變中呈囊性或囊實性變的情況較為多見,影像學所見較為復雜,單一影像學手段往往難以發(fā)現(xiàn)特征性改變,為其診斷和鑒別增加了挑戰(zhàn)性[1]。本文分析了60例含囊性成分腎腫瘤的CT與MR綜合影像診斷的特征,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2017-2019年收治的60例含囊性成分腎腫瘤患者資料,腫瘤均為單發(fā),其中右腎32例,左腎28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37~67歲之間,中位年齡54歲;臨床表現(xiàn)為血尿13例,8例腰痛,腹部腫塊3例,無癥狀36例。全部病例均行手術治療并進行常規(guī)病理檢查證實。
1.2.1 CT:采用西門子公司64排螺旋CT機,32%碘佛醇注射液作為對比劑,注射速率2.5ml/s,共注射80毫升,注射方法為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一次性團注。掃描開始時間分別為:動脈期在注射對比劑20秒后開始,靜脈期在注射對比劑50秒后開始,排泄期在注射對比劑76秒后開始。
1.2.2 MR:使用GE公司1.5T磁共振,以釓噴酸葡甲胺(Gd-DTPA)為對比劑,注射速率3.0ml/s,共注射30毫升,分別在注射對比劑25秒、40秒以及55~60秒進行三期掃描。
綜合觀察60例患者的CT與MR影像學表現(xiàn),觀察病灶部位、形狀、密度、分隔、囊壁特點等。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兩種影像檢查診斷準確率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以常規(guī)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與影像學診斷進行對照。60例患者中采取CT診斷準確率與MR診斷準確率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綜合CT與MR影像學,60例患者中有腎癌囊性變31例(51.7%),特征表現(xiàn)為囊性病灶內密度不均,其中41.9%的病灶周圍可見包膜(13/31);囊性腎透明細胞癌11例(18.3%),其中7例(占63.4%)存在明顯壁結節(jié),4例呈多房性表現(xiàn)(占36.6%);囊腫伴感染10例(16.7%),均呈形態(tài)規(guī)則且厚壁圓形灶,囊壁密度均勻;囊性腎瘤8例(13.3%),均呈多房性表現(xiàn),分隔薄且密度均勻。
表 CT與MR影像學診斷60例含囊性成分腎腫瘤準確率對比[n(%)]
原發(fā)性腎腫瘤起源于腎皮質或皮質與髓質的交界之處,很多腎臟腫瘤含有囊性成分,包括腎癌囊性變、囊性腎癌、囊性腎瘤及囊腫伴感染等。單純腎囊腫影像學特征通常典型,診斷更為明確,因此不屬在本研究探討范疇。對于含囊性成分的腎腫瘤,不同類型疾病的治療和預后有著顯著性的差異,因此及早明確診斷對其臨床治療至關重要。
腎癌的囊性改變一般為實性,少數(shù)病例以囊性為主,大多數(shù)的細胞類型為透明細胞癌以及乳頭狀癌,呈實性病變者多為嫌色細胞癌,病灶內壞死少見[2];CT和MR能清楚呈現(xiàn)腎癌囊性病變的細部特征及周圍情形,如病變周圍的淋巴結和腎靜脈癌栓形成等表現(xiàn);本組60例中,腎癌囊性變31例(51.7%),其中6例呈病灶內出血表現(xiàn),8例有明顯鈣化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腎靜脈癌栓5例。囊性腎癌與腎癌囊性變在概念上存在不同,與后者相比,前者腫瘤病理分級低,多以囊性為主,甚至有時無實性成分表現(xiàn),大多為腎透明細胞癌,病灶既可呈多房、也可呈單房表現(xiàn),本組中4例呈多房性表現(xiàn)(占36.6%);CT 平掃囊性腎癌大多為低密度腎內占位,囊壁厚度不均勻,囊壁表現(xiàn)為連續(xù)性較差,與腎實質的界限比較模糊,囊壁上可有結節(jié)形成,本組中7例(占63.4%)存在明顯壁結節(jié);CT增強掃描可見囊壁、壁結節(jié)、分隔中高度強化;伴出血時MR T2WI 上呈低信號表現(xiàn),藉此可與囊性腎瘤相鑒別[3];在MR增強后對分隔的顯示效果優(yōu)于CT。囊腫伴感染在臨床上有較高的誤診率,CT下呈密度略高的環(huán)形囊性改變,邊緣不清晰,囊壁厚度均勻,很少有鈣化表現(xiàn),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表現(xiàn)。囊性腎瘤在腎腫瘤中相對較少見,在診斷上存在較大難度,其在影像學上亦無無實性成分,大多呈多房性表現(xiàn)(本組8例100%為多房性),房間分隔密度較為均勻,形態(tài)相對規(guī)則,與囊性腎癌不同的是囊性腎瘤往往無明顯囊壁結節(jié);增強后囊性腎瘤的囊壁呈輕中度強化,囊內液性密度均勻,較少有出血表現(xiàn)。
綜上所述,使用CT、MR等影像學檢查方法,發(fā)揮其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性,綜合分析其影像學特點,進行優(yōu)勢互補,有望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