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子,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基于自己的生活背景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張在當今社會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由于墨子出生于農民,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的帶有小生產者的利益訴求。他提出的一系列主張,比如“兼愛”、“非攻”等思想,就充分體現了一個底層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主張一切以實用和人們的幸福的為主。這種思想不僅體現在生活日常,而且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各個方面。本文通過閱讀《墨子》一書,了解墨子的生活時代以及他的生活背景,從中摘錄相關的法律觀點,進而針對其進行分析,結合西方法學的一些主流觀點的進行探討,以便于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思想,汲取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兼相愛;交相利;自然法;功利主義
一、墨子的法律觀
(一)“天志”衡量社會善惡是非的最高準則
墨子認為“天志”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和尺度,“天志”,顧名思義就是天的意志,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必須遵從“天志”,因此墨子提出“故子墨子只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他認為不論是上到君主官吏,下到普通大眾,無論是政治、言語還是學術都可以用“天志”來衡量,順從天意的就是善行,否則就是惡行。同理推及至法律,所以他覺得國家在治理國家,制定法律和頒布政策方面也應該順應天意。他提出“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之所不欲則止”。從中就可以看出法律若順應天意則為良法,違背天的意志則為惡法而不可行。所以墨子通過“天志”解釋了顯示生活中的法律來自于天志,天志是法律的依據和來源。他在《法儀》篇中也提到如果法不仁的話不能被人們所接受,因而不能稱之為“法”,“……然則奚以為法治而可?,故曰:莫若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認為的能治理國家的不能是父母,也不能是師長,甚至連君王都不可以。而治理國家最好的莫過于天。其實這句話還暗含了墨子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莫若法天”一詞就可以提現出墨子認為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法則。
(二)“兼相愛,交相利”的法律觀
所謂“兼相愛”就是指人們之間應該平等的互相愛護,不論貧窮,富有,能做到無差別的對待所有人,而“交相利”是指人們應該大公無私,以對別人有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共同謀求幸福,建立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國力強盛,人們富裕的“大同世界”。墨子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是法律中必須體現的基本內容,是社會行為的指導。他結合當時天下四分五裂,戰(zhàn)亂頻起的時代背景分析出社會戰(zhàn)亂的原因是人們對善惡的標準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人們之間斗爭,國家之間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人們不能做到彼此相愛。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也就是當人們彼此相愛,互幫互助,那么天下就會太平,社會就會和諧。所以說,墨子將其作為法律的核心原因基于他對社會的分析。
而且由于墨子出身于農民,他更了解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態(tài)和利益訴求,因此墨子認為立法應該以“百姓人民之利”為宗旨。他提出一個國家刑罰與政策政務的好壞看是否對老百姓有利,因此為了做到“兼相愛,交相利”,在制定法律時應該以“利民”為宗旨。
(三)法治的必要性
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著,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人們辦事不能沒有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能辦成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他在后面以工匠們做工來比喻,即使工匠們制造東西是他們做事都有自己內部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更別說治理一個國家了,如果治理一個國家沒有規(guī)則或者是法律,那么就不如工匠們明辨事理了。這個論述也就體現了墨子認為要治理一個國家法則是必需的,如果沒有法則那么任何事都辦不成。
二、墨子對于法的認識局限性
(一)“天志”、“明鬼”與“法”
前面我們提到,墨子認為天是評判一切的標準和準則,無論是天子還是平民,人們從事任何工作都要遵從上天的意志,否則就是不義之人或是所做行為不正當。同理,一個國家制定法律和政策也要遵循上天的意志,否則就是不義之法,不能夠得到人們的遵守,他把上天看成是最大;而且同“明鬼”的思想來闡述鬼神的存在,他認為鬼神對于人間君主、貪官污吏、不義之徒的不法行為和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做出懲罰,他這種“天志”、“明鬼”的思想一方面來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認為皇帝并不是最大的,皇帝之外還有天,而且這種思想還對普通民眾具有心理上的震懾作用,使其不敢為非作歹,但另一方面來說,天和鬼神畢竟是虛無的東西,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治理國家不能單單靠這些虛無的東西,而是要有一套實實在在的東西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引導人人向善,最終達到人人向善,建立一個墨子構想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狀態(tài),而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今天看來就叫做法律規(guī)范,而在第一章中我們論述到法也是根據“天”的意志來制定的,“法”來源于“天”。但是從墨子的整個政治學說來看,天和鬼神也是他在構建理想社會時使用的一種工具,因為當時人們比較封建迷信,墨子正好利用人們的這種迷信心理來推行自己的政構建治思想和治國之道,歸根到底,墨子推行的這些學說都是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法律觀的實現和理想社會的實現。
(二)“兼相愛,交相利”具有空想性
孟子的核心法律觀正如前面所述是“兼相愛,交相利”,法律們面前人人平等,人們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國家民富國強沒有戰(zhàn)爭,社會和諧達到一個“大同”的狀態(tài),然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局決定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而已。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時代,這種文化產生了一種以血緣關系為聯系的氏族社會,而古代中國國家的產生就是以這種氏族方式產生的,由此形成了一套較為嚴密的以血親為基礎的等級制度。而墨子提倡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打破了這種世代傳承和認可的宗親和宗族之間的關系,這與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相違背的。我們知道任何制度或者是規(guī)范的產生都需要一定的基礎,比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基礎,而只要這種宗親制度還存在,墨子的“兼愛”思想具不可能行的通,因為沒有任何的思想基礎,只是空中樓閣,美好的愿望罷了。
三、墨子法律思想中的自然法與功利主義思想
(一)墨子法律思想中的自然法思想
1.“法不仁,不可以為法”與“惡法非法”
墨子在《法儀》篇中明確提到“法不仁,不可以為法”;而自然法學派認為“良法之治”。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明確提出“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著名法學家和政治家西塞羅指出,國家實施的“有害”的法規(guī),理所當然不配被稱為法律,因為這種法規(guī)無異于一伙強盜在其集團內部所可能制定的規(guī)則。因此,西塞羅認為,完全不正義的法律不具有法律的性質自然法學家們還提出了“惡法非法”,“良法之治”等理念。從中可見,墨子與自然法學家都堅持不好的法不能稱之為法,即“惡法非法”。
2.“天志”與“理性”
上文我們提到墨子認為“天志”是評判世間善惡和一切事物的最高法則,他認為一個國家無論是君、臣、民,他們的一切行為都要順從天意,同理一個國家的政務,制定法令政策也必須合乎上天的意志,順應天意的叫做善法,而違反天意的叫做惡法,不能算是好的政務。他把“天志”作為法的來源與依據,而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學家們認為法律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必須考慮要符合客觀規(guī)律,以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來制定法律,而這種客觀規(guī)律代表的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由此可以看出墨子主張制定法律要符合“天志”,而自然法學家們認為制定法律應合乎規(guī)律,即人的“理性”,其實墨子主張的“天志”是虛無縹緲的,他只是為了構建自己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從而空想出了這么一個東西來威懾人們,在這里其實我們也能將其理解為客觀規(guī)律或者是符合理性的正義。
(二)墨子法律思想中的功利主義
1.墨子律思想中帶有功利主義
在墨子看來,人與人之,國與國之間不相愛,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不和諧,于是他構想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以施政是否能夠對人民有利作為評判政務的標準之一,他主張“聽民”,由于他出生于社會底層,更能了解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利益訴求,“聽民”從制定法律的角度來說就是統治者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應該充分了解人民的心聲,制定出符合大眾心理的法律,能夠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中是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的。墨子作為一個農民思想家深知人們的需求,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富強,一個家庭一個個人的富裕離不開物質生產,我們可以在墨子的很多著作中看出他特別重視生產,他認為物質和財富的增加是一個國家首要的政治目標,這就又能體現出他的功利主義色彩。但是在當時的年代諸侯為了兼并土地,連年戰(zhàn)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更別說人人相愛,安居樂業(yè)了。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提倡人人互相愛護,國與國之間和諧相處,這樣天下才會太平,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進而專注于生產創(chuàng)造財富,國家才會富強,人們才會富裕。而作為一種實現墨子理想社會的工具的法律實為也是服務于功利主義的,墨子的“節(jié)用”思想也是功利主義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墨子提倡和主張努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他提倡“節(jié)用”,避免浪費。使社會財富能夠迅速的積累起來。這也能體現出墨子想要急切的建立自己理想社會狀態(tài)的心情。
2.法是實現理想社會的“工具”
墨子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衡量一個事物或行為價值的標準之一,在他設計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中把法律安排成為一個工具的角色,法只是為了實現“尚同”而為社會提供一個統一的規(guī)范,可以使人們遵循統一的政令從事活動,從而實現大同世界,墨子設計的理想社會中不能離開法律,為了實現這種理想,他急切需要“法”這種東西,而且他的“法”從“天”中獲得了自己的正當性。但是他認為最高的其實并非法律而是上天,法律只是治理國家的一種工具,只是為了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狀態(tài)因而他的法律觀兼具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
參考文獻
[1]吳毓江主撰,孫啟治校注:《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2]楊鴻烈著:《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任繼愈著:((墨子與墨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4]呂世倫:《現代西方法學流派》[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馬作武:《墨子的法律觀評析》[J],《法學評論》,2004年第2期
[6]包家新:《墨子治國法律思想研究》[J],((探索》,2006年第3期
[7]唐育萍:《墨子理想國中的法律角色》[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8]薛柏成:《墨家思想的淵源及歷史影響新探》[D],吉林大學,2006年
[9]于志勇:《墨子的法律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6年
[10]林華昌:《墨家平等法律觀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3年
作者簡介:孫云飛,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碩士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