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麗
摘? 要:《幼兒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要以游戲的方式展開。因此,我們要積極落實并強化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游戲化,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下形成生命意識的內在發(fā)展。本文提出要厘清課程游戲化,洞察核心價值;依托游戲形式,設置多維類型;聚焦游戲元素,關注游戲體驗,不能讓課程游戲化止步于表層。
關鍵詞:洞察價值;聚焦元素;游戲體驗;多維類型
喜歡游戲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兒童是以游戲的方式來生活和接收信息的?!队變喊l(fā)展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要以游戲的方式展開。因此,我們要積極落實并強化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游戲化,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下形成生命意識的內在發(fā)展。
一、厘清課程游戲化,洞察核心價值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指出:“游戲性是一種精神解讀。”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彰顯出鮮明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生性價值。很多教師對幼兒課程游戲化的理解存在一個普遍的認知誤區(qū),即課程游戲化就是要將所有課程都披上游戲形式的外衣,而是要將游戲的本質精神強化并落實幼兒的課程資源和學習活動中。當下孩子什么都不缺,最缺少的是在天地之間自由奔跑的快樂,與伙伴一起嬉戲玩耍的盡情釋放……說到底,其實就是缺乏參與活動的游戲精神。
鑒于此,我們將游戲作為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的一種常用方式,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獲取啟發(fā),真正契合幼兒內在的認知規(guī)律,真正落實游戲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幼兒課程游戲化就不能僅僅披著游戲的形式外衣,更需要進一步彰顯游戲內在的精神和本質。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必須要借助游戲性的理論支撐,努力聚焦游戲的本質屬性和精神內涵,將課程游戲化落到實處。
二、依托游戲形式,設置多維類型
1.依托課程特質,合理選擇游戲類型
在整體游戲情境的感知下,激發(fā)孩子們的身心意識;另一種形式就可以在教學的某一具體時間段,結合教學的內容設置與相應的游戲形式,將游戲穿插在體系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如教學繪畫時,筆者就經常在教學中開展“猜猜這是什么”的游戲,在繪畫的過程中,組織幼兒根據漸漸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雛形,猜測畫面中呈現(xiàn)的是什么東西。這就是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浸潤著鮮活的游戲精神,在圖形越發(fā)明朗的前提下,將幼兒的關注力抓牢了,閱讀興趣也就被充分激活起來。再如認識了各種類型的車之后,教師就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設置了“大家一起來乘車”的游戲,孩子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熱情,在游戲情境中身體力行,鞏固了新授過程中剛剛認識的幾種車。這就是在某一具體的教學板塊中,用最適宜的游戲形式支撐起了復習鞏固、形成能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激發(fā)認知思維,合理釋放創(chuàng)生思維
在幼兒活動過程中,開展游戲活動不僅需要孩子們成為游戲規(guī)則的遵守者,同時還要能夠成為游戲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首先,幼兒要在表演性游戲中創(chuàng)造性地釋放自己,快速走入游戲情境中的角色心理,用自己的體悟來表達對于生活中的感知與理解,形成全新的體驗與認知;其次,在角色游戲的過程中,通過模仿設置鮮活的主題,激發(fā)幼兒們積極的認知興趣,給予孩子們廣闊的認知性空間,提升幼兒內在的認知性動力;再次,在認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家長的配合下利用課余時間積極走上社會、走進社區(qū),讓孩子們密切關注活動中的體驗實踐,積極積累經驗,將自己的生活與關注的范疇逐步向外擴展,建構與社會活動的多重關系,真正為幼兒核心能力地不斷發(fā)展做貢獻。
三、聚焦游戲元素,關注游戲體驗
1.活用游戲語言,強化認知體驗
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玩游戲,我們在組織幼兒進行游戲時,不能以自己理解和感知的方式進行,而需要站在幼兒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將游戲的組織程序簡單化,讓組織的語言形象化,極好地調動孩子們參與游戲的熱情。這種契合幼兒內在認知的語言,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從而借助于游戲的情境享受到愉悅和滿足。
就以組織孩子進餐為例,針對班級中的具體情況,教師組織了進餐游戲,就是將幼兒的關注力完全浸潤在游戲活動中,比如老師說“多好吃的餅干哪,咬上一口——”孩子們就會集體跟上:“露出個月亮來!”在這樣的游戲中,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品嘗食物時,紛紛嘗試將食物吃成不同形態(tài)的事物。所以,在這些游戲之后,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就成了孩子心目中最美味的佳肴。
2.借力假想方式,提升活動趣味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想象家,他們內在的思維動力非常強勁,個個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可以將一個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圓圈,想象成為燈籠、蘋果、太陽,甚至呼啦圈;他們也可以將一條簡單的直線想象成為波濤洶涌的大河、綿長的地平線等。因此,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幼兒通過假想的方式參與到游戲過程中,借以提升幼兒內在的認知性能力。
例如組織幼兒認識各種不同的圖形,教師就以假想的方式來激活幼兒的內在情境,巧妙地將幼兒的認知引向活動氛圍中:兔媽媽門前的小路被沖毀了,請小朋友幫助兔媽媽鋪路。在參與鋪路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各種不同的問題,需要通過觀察來選擇不同圖形的磚塊。此時,教師則伺機引導孩子們結合生活來教學不同形狀的基本特點。孩子們紛紛假想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怎樣與自己的伙伴解決問題的。教師則可以組織幼兒再次運用假想的方式來了解鋪路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并與其他孩子進行交流,從而自主性解決問題。
幼兒課程游戲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尊重兒童、了解兒童的一種體現(xiàn),用游戲的方式來構建教學內容、搭建教學模塊,在動態(tài)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幼兒內在的認知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在經驗,是引領幼兒成長的重要路徑,需要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加以巧妙而扎實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訪虞永平教授:課程游戲化只為更貼近兒童心靈 [J]. 幼兒教育. 2015 (25)
[2]沈霞焱: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探究 [J]. 江西教育. 2018 (2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