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
【摘要】在解決導(dǎo)數(shù)問題時,有兩個問題會給解題進程帶來極大困擾,其一是審題無從下手,其二是解題策略如何選擇.端點分析法提供了一個審題破題的常用方式,同時通過端點分析可進一步明晰何時采用端點效應(yīng)、分類討論及分離參數(shù)等常用的解題策略.
【關(guān)鍵詞】審題;端點分析;解題策略
一、何為端點分析
【考題一】(2016全國Ⅲ文21題改編)設(shè)c>1,證明:當x∈(0,1)時,1+(c-1)x>cx.
【思路1】從題目知,兩個變量(一個參數(shù)c,一個變量x)的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剪不斷,理還亂,而不等式的等價變形非常簡單,移項得1+(c-1)x-cx>0,可構(gòu)造函數(shù)f(x)=1+(c-1)x-cx.接下來,馬上進行求導(dǎo)?當然不是的,審題還沒開始,對于函數(shù)f(x)=1+(c-1)x-cx毫無了解就開始做題,這是大忌,先把x看作主元(當然首選x),我們只需在x∈(0,1)得到不等式成立即可.從端點出發(fā),f(0)=0,f(1)=0,看到這個結(jié)果應(yīng)當無比興奮,如果函數(shù)在此區(qū)間上先增再減,那么問題已經(jīng)得證,就從這里開始解題吧,請看過程.
【解析1】令g(x)=1+(c-1)x-cx.
由于g′(x)=(c-1)-cxln? c,g′(0)=c-1-ln c>0,
g″(x)=-cxln 2c<0,
所以g′(x)=(c-1)-cxln c為減函數(shù),
于是存在x0∈(0,+∞),使得x∈0,x0,g(x)單調(diào)遞增,x∈x0,+∞,g(x)單調(diào)遞減,
所以g(x)在(0,1)中的最小值必定在x=0或者x=1處取得,
又f(0)=0,f(1)=0,因此問題得證.
【思路2】從所證不等式來看,解題者往往先入為主地將x看作主元來解題,事實上c與x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妨將c當作主元來看本題,令f(c)=1+(c-1)x-cx(c>1,x∈(0,1)).
分析端點值,f(1)=0,c→+∞,f(c)→+∞,要使不等式恒成立,最好f(c)=1+(c-1)x-cx為增函數(shù),再看單調(diào)性分析,由于f′(c)=x-xcx-1=x(1-cx-1)>0,問題得證.
【解析2】將c當作主元,因此f(c)=1+(c-1)x-cx(c>1,x∈(0,1)),
由于f′(c)=x-xcx-1=x(1-cx-1)>0,
所以f(c)=1+(c-1)x-cx在(1,+∞)內(nèi)單調(diào)遞增,
所以f(c)>f(1)=0.證畢.
【經(jīng)驗總結(jié)】端點分析是審題的一個必要步驟,至少我們可以掌握更多函數(shù)本身的信息,了解函數(shù)圖像的起點和終點,給我們更多解題的空間.
二、端點分析結(jié)合單調(diào)性分析消除端點效應(yīng)的顧慮
【考題二】(2016全國Ⅱ文20題改編) 已知函數(shù)f(x)=(x+1)ln x-a(x-1).若當x∈(1,+∞)時,f(x)>0,求a的取值范圍.
【思路1】分析是一種有效的學(xué)習(xí)方式,而對于解題那就要融會貫通了.我們依然從審題開始,從整體來看,這是恒成立求參數(shù)范圍的問題.恒成立求參數(shù)范圍有非常多的策略可用,選誰?從哪里入手?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從端點開始吧,由于f(1)=0,x→+∞,f(x)→+∞,函數(shù)值從0開始連續(xù)變化到+∞會經(jīng)歷什么樣的變化?可以發(fā)揮你的想象.事實上,我們分析一下導(dǎo)數(shù)的情況,解題就很清晰了.注意到定義域為(0,+∞),而題干要求(1,+∞),只是定義域的一個子區(qū)間,而f′(x)=ln x+1x+1-a,再次對f′(x)=ln x+1x+1-a進行端點分析,f′(1)=2-a,x→+∞,f′(x)→+∞,左端點正負沒定,再次求導(dǎo)f″(x)=1x-1x2>0,因此f′(x)=ln x+1x+1-a是單調(diào)遞增函數(shù),因此f′(x)=ln x+1x+1-a的正負情況只有兩種情形.情形一,2-a≥0,即f′(x)=ln x+1x+1-a≥0,此時f(x)為遞增函數(shù),結(jié)合端點f(1)=0滿足條件;情形二,2-a<0,此時存在x0∈(1,+∞),使得x∈0,x0f′(x)=ln x+1x+1-a<0,結(jié)合端點f(1)=0,不滿足條件.題目解決.
【解析1】由已知,f(1)=0,f′(x)=ln x+1x+1-a,f″(x)=1x-1x2>0,f′(1)=2-a,
當2-a≥0時,f′(x)=ln x+1x+1-a≥f′(1)=2-a≥0,
所以,f(x)在(1,+∞)上單調(diào)遞增,所以f(x)>f(1)=0.
當2-a<0時,存在x0∈(1,+∞),使得x∈0,x0f′(x)=ln x+1x+1-a<0,結(jié)合端點f(1)=0,不滿足條件.
綜上,a∈(-∞,2].
【經(jīng)驗總結(jié)】端點為臨界值時,分類討論的分界點恰好在導(dǎo)數(shù)端點值的零點.
【思路2】由于f(1)=0,x→+∞,f(x)→+∞,由于區(qū)間左端點恰好是所證不等關(guān)系的臨界值.由于是臨界值,因此可以得到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條件f′(1)≥0,即2-a≥0,通過證明此條件也是充分條件,問題得以解決.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很多人稱為“端點效應(yīng)”.利用端點值處于臨界值,通過單調(diào)性分析,得到結(jié)論成立的必要條件,但此范圍未必具有充分性,從思路1中對f′(x)=ln x+1x+1-a的端點分析并結(jié)合其單調(diào)性分析,可以得到f(x)在(1,+∞)上只有兩種情形(見思路1),顯然由f′(1)≥0得到的范圍具有充分性,所以可以放心應(yīng)用“端點效應(yīng)”這一解題策略.
【解析2】由于f(1)=0,要使不等式f(x)>0在(1,+∞)上成立,必有f′(1)≥0.
由f′(x)=ln x+1x+1-a,
代入,得2-a≥0,即a∈(-∞,2].
另一方面,當a∈(-∞,2]時,由于f″(x)=1x-1x2>0,
所以f′(x)=ln x+1x+1-a≥f′(1)≥0,
所以f(x)≥f(1)=0.
綜上,a∈(-∞,2].
三、端點分析結(jié)合單調(diào)性分析堅定選擇常數(shù)分離
【考題三】(2018全國Ⅱ文21題改編)已知函數(shù)f(x)=1[]3x3-a(x2+x+1),證明:f(x)只有一個零點.
【解析1】由于x2+x+1>0,
所以f(x)=0等價于x3[]x2+x+1-3a=0.
設(shè)g(x)=x3[]x2+x+1-3a,則
g′(x)=x2(x2+2x+3)[](x2+x+1)2,
僅當x=0時g′(x)=0,
所以g(x)在(-∞,+∞)上單調(diào)遞增,故g(x)至多有一個零點,從而f(x)至多有一個零點.
又f(3a-1)=-6a2+2a-1[]3=-6a-1[]62-1[]6<0,f(3a+1)=1[]3>0,故f(x)有一個零點.
綜上,f(x)只有一個零點.
【參考答案解構(gòu)】此題要證明一個三次函數(shù)零點唯一,從解答來看,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是將參數(shù)a給獨立出來,構(gòu)造新函數(shù)g(x),其中能順利構(gòu)造出來g(x)有兩個方面,一是x2+x+1>0,二是g′(x)=x2(x2+2x+3)[](x2+x+1)2≥0,接下來解題順理成章.至于為什么構(gòu)造一個比原函數(shù)f(x)復(fù)雜得多的函數(shù)來處理,只有通過求導(dǎo)之后才能看出其中秘密.
下面通過“端點分析結(jié)合單調(diào)性分析”來明確獨立參數(shù)a的必要性,給解題者的策略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
【端點值分析】x→-∞,f(x)→-∞,x→+∞,f(x)→+∞,由零點存在性定理,至少存在一個零點.
【單調(diào)性分析】f′(x)=x2-2ax-a,Δ=4a2+4a,正負未定,即零點情況未定,因此f(x)的單調(diào)性并不明顯.
從兩方面分析,若直接研究f(x)的零點問題,需要對a進行分類討論,而且涉及隱零點運用問題,過程復(fù)雜得多.為了對比,也將這種解題過程展示出來.
【解析2】因為f′(x)=x2-2ax-a,
令f′(x)=0,得Δ=4a2+4a.
當Δ≤0,即-1≤a≤0時,f′(x)≥0,
此時顯然有唯一零點.
當Δ>0,即a<-1或a>0時,由f′(x)=0,
有x1=a+a2+a,x2=a-a2+a.
下面討論a>0的情形(a<-1的情形一樣,略去).
由于f(x1) 當x∈(-∞,x2)時單調(diào)遞增,在(x2,0)時單調(diào)遞減.此時x22=2ax2-a,x32=2ax22-ax2, f(x2)=x32-a(x22+x2+1),將上式代入,得f(x2)=-a<0,因此x∈(-∞,0)無零點. 綜上,f(x)只有唯一零點. 四、總 結(jié) 端點分析法提供了一種審題切入的思路,同時根據(jù)端點值的情況可以進一步猜想函數(shù)可能的走勢,從而問題得以解決.端點分析結(jié)合單調(diào)性分析可以更加明確“端點效應(yīng)”能否順利解決問題,同時對于分離參數(shù)的選擇是否合適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熊丙章,劉麗穎.數(shù)學(xué)理解研究綜述[J].渤海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5(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