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何謂客家:謝廷玉《客家的源頭與遷徙》探微

        2020-03-15 21:19:28李瑞璞
        關(guān)鍵詞:客家方言謝氏傳教士

        李瑞璞

        (華東師范大學(xué) 歷史學(xué)系,上海 200241)

        所謂客家人,指的是生活在贛南、閩西、粵東北毗連區(qū),保留客家風(fēng)俗習(xí)慣,操客家方言并具有客家意識的方言群。①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32頁??图曳窖允强图胰藚^(qū)別非客家人的最直觀、最基本的文化特征,而且是客家這個群屬自我認(rèn)同的最重要的內(nèi)聚紐帶。②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第31頁。一般認(rèn)為,清人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是客家研究的先聲。而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dǎo)論》則是首部對客家歷史與文化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xué)術(shù)著作。另外,部分晚清時期的外文刊物中也可見對客家方言群之源流、風(fēng)俗習(xí)慣、土客械斗等問題的介紹與分析。③王東:《<客家學(xué)術(shù)研究叢書>總序》,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第1頁。有關(guān)客家學(xué)建構(gòu)的研究,可見王東、楊揚:《客家研究的知識譜系——從“地方性知識”到“客家學(xué)”》,《史林》2019年第3期,第117-132頁。有關(guān)晚清外文報刊中的客家研究,其研究成果可見莊升初、劉鎮(zhèn)發(fā):《巴色會傳教士與客家方言研究》,《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2002年第7期;譚樹林:《近代來華基督教傳教士與客家源流研究——以歐德禮、畢安、肯比爾為中心》,《學(xué)術(shù)學(xué)刊》2007年第9期;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xiàn)、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014年第2期;夏鳴遠(yuǎn):《試評<中國評論>中兩篇關(guān)于客家源流的文章》,《嘉應(yīng)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12期;簡宏逸:《歐德理與他的傳教士民族志:客家研究的德意志起源》,《全球客家研究》2016年第7期。有關(guān)研究專著有飯島典子著、羅鑫譯:《近代客家的形成:在“他稱”與“自稱”之間》,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另,在2018年12月,簡宏逸的《制作客家人:十九世紀(jì)傳教士的客家民族志》(臺北:城邦印書館,2018年)以歐德里(E. J. Eitel)為例對十九世紀(jì)傳教士對客家方言群的認(rèn)識進行了研究。

        謝廷玉(Char Tin-Yuke或 Hsieh T'ingyu,1905-1990),1905年生于美國檀香山,其父系廣東中山縣人。1924年,謝氏在檀香山接受完高中教育后進入夏威夷大學(xué)就讀,一年后轉(zhuǎn)入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并于1928年獲燕京大學(xué)文學(xué)士學(xué)位。大學(xué)畢業(yè)后,謝廷玉曾在天津南開中學(xué)任教歷史。1930年,謝廷玉返回美國,在夏威夷大學(xué)攻讀碩士學(xué)位,主攻華僑華人史,其碩士學(xué)位論文為《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①Hsieh T'ing-yu, “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6 no. 1 (Apr. 1932), p. 472-513, p. 615-651.獲得碩士學(xué)位后,謝氏在夏威夷大學(xué)任教中國語言與歷史。1934至1935年間,謝廷玉曾赴哥倫比亞大學(xué)進修,并于1936年到廣東嶺南大學(xué)注冊主任兼行政部主任。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謝廷玉回到檀香山投身商場,從事保險事業(yè)。其于1952年創(chuàng)立夏威夷大陸保險代理公司(Continental Insurance Agency of Hawaii)并擔(dān)任董事主席,直至1969年退休。之后,謝氏曾到香港中文大學(xué)崇基學(xué)院擔(dān)任學(xué)生輔導(dǎo)顧問至1970年年底。1971年夏威夷華人歷史中心(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成立,謝廷玉是該中心的主要贊助人。②謝廷玉的生平可見新加坡國立大學(xué)圖書館網(wǎng)站: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index.html。謝廷玉的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夏威夷華僑華人史,其撰寫了多部夏威夷群島華人史論著,如《夏威夷的華人》(The Chinese in Hawaii)③Hsieh T'ing-yu, “The Chinese in Hawaii,”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4no. 1(Jan.1930)19, pp. 13-40.、《檀香山:夏威夷早期華人傳說故事》(The Sandalwood Mountains : Readings and Stori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n Hawaii)④Tin-Yuke Char, The Sandalwood Mountains : Readings and Stori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n Hawaii,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5.、《竹徑:夏威夷華人的生活與著作》(The bamboo Path : Life and Writing of a Chinese in Hawaii)⑤Tin-Yuke Char,The Bamboo Path Life and Writing of a Chinese in Hawaii, Honolulu : 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er, 1977.、《考艾島華人史跡與早期家族組織》(Chinese Historic Sites and Pioneer Families of Kauai)⑥Wai Jane Char and Tin-Yuke Char, Chinese Historic Sites and Pioneer Families of Kauai , Honolulu: 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 1979.等。在客家研究方面,謝氏還曾編著《中國客家:民間信仰與歌謠》(The Hakka Chinese : Their Origin & Folk Songs)⑦Tin-Yuke Char, The Hakka Chinese : Their Origin &Folk Songs, San Francisco : Jade Mountain Press, 1969.一書。

        《客家的源頭與遷徙》(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⑧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3 no. 2(Apr. 1929), pp. 202-227.此文曾有福建省龍巖市政府辦公室葛文清的譯本,見(美)謝廷玉著,葛文清譯:《客家的起源》,《龍巖師專學(xué)報》2000年第4期。系謝廷玉的學(xué)士學(xué)位論文,該文原刊登于《中國社會及政治學(xué)報》(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29年第13卷。在寫作過程中,謝廷玉得到了歷史學(xué)家洪煨蓮(William Hung,1893-1980)的指導(dǎo)。在《客家的源頭與遷徙》中,謝廷玉在回顧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客家方言群的聚居地,生活習(xí)俗與遷徙過程進行了分析。文中可見鮮明的對話意識與史料批判意識。本文將對《客家的來源與遷徙》成文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介紹其主要內(nèi)容,并對文章的特點進行概括,以此揭示該文的學(xué)術(shù)價值。

        一、寫作背景

        在謝廷玉《客家的源頭與遷徙》之前,一些傳教士對何謂客家,客家人的遷徙過程等問題已經(jīng)有所探究,這些研究成果成為謝廷玉研究的資料來源與對話對象。另外,其時客家知識精英對部分“辱客”言論的反駁與客家聯(lián)合組織的成立,可被視為《客家的源頭與遷徙》的社會背景。

        (一)傳教士的客家研究:謝氏客家研究的基礎(chǔ)與對話對象

        謝廷玉之前,清末至客家地區(qū)傳教的傳教士已對客家方言群作了一定的研究。這些傳教士主要來自瑞典巴色差會(The Basel Mission)。傳教士到中國后開始學(xué)習(xí)客家方言,并撰成了一批客家方言字典、客家方言圣經(jīng)譯本與蒙學(xué)讀物,其寫作目的無外乎方便傳教。①有關(guān)傳教士的客家方言研究、客家方言圣經(jīng)譯本與蒙學(xué)讀物,可見莊升初:《巴色會傳教士與客家方言研究》,《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第7期。1851年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與1856年爆發(fā)的廣東西路土客大械斗,使得西方世界對客家方言群的關(guān)注與日俱增。如1854年牧師韓山明(Rev .Theodore Hamburg,1819-1854) 撰 有《太平天國起義記》(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此書不僅介紹了太平天國起義的大致過程,還對客家方言群的習(xí)俗進行了描述。

        19世紀(jì)末至20世紀(jì)20年代,在西文語境下傳教士仍是客家研究的主力。與此同時,地理類書籍、百科全書等也有對客家人的描述。如巴色會傳教士歐德里(E. J. Eitel,1837-1908)在1873年至1893年間于《中國評論》(China Review)中發(fā)表了多篇有關(guān)客家歷史的文章。歐德里認(rèn)為,客家先民主要來自周朝統(tǒng)治的區(qū)域。②E. J. Eitel,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Hakkas,”China Review, vol. 2 no. 3(Nov. 1873), p. 160.自秦以來,客家先民逐漸從山東遷往河南,并于唐代進入福建山區(qū)。③E. J. Eitel,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Hakkas,”p. 161.在宋末,客家先民參與了崖山之戰(zhàn),逐漸定居于贛閩粵毗連區(qū)。③到了明代,客家先民開始在嘉應(yīng)州定居。這部分客家先民被認(rèn)為是如今客家人的最直接的祖先。③歐德里認(rèn)為家譜和口頭傳說是研究客家源流的重要史料。③曾對客家進行研究的傳教士還有畢安(Ch. Piton,1835-1905)。在《客家的源頭與歷史》(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Hakkas)一文中,畢安對歐德里的客家南遷說提出了質(zhì)疑,認(rèn)為歐德里所描述的客家南遷過程實則是所有中國人南遷的過程。④Ch. Piton,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Hakkas,”China Review,vol. 2 no. 5(Feb. 1874), p. 222.傳教士 黎 力 基(Rev. R. Lechler,1824-1908)的客家研究則以家譜作為主要研究材料,大致勾勒客家人南遷的過程,并認(rèn)為客家方言與北方官話(Mandarin)差異不大。⑤Rev. R. Lechler, “The Hakka Chinese,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4 (1878), p. 356.與歐德里一樣,黎力基也將家譜視作一種可靠的材料。⑥Rev. R. Lechler, “The Hakka Chinese, ”p. 353.此外,肯 貝 爾(G. Campbell,1901-1957)《客家源流與遷徙》一書(Ori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s)概括了客家遷徙的過程,并認(rèn)為客家人具有杰出的精神品質(zhì)。⑦G. Campbell,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s,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43 (1912), p. 480.

        除了傳教士之外,一些地理類書籍也對客家有所介紹。這類書籍一般會對客家人的聚居地進行介紹,其記述較為簡略。如在1908年出版的《中國綜合地理》(Comprehensive Geography of China,)對客家有如下描述,

        客家,又稱外來者或是棚民,主要居住在廣東和廣西地區(qū),但也可見于福建、江西、浙江、臺灣和海南。[The Hakkas or Kohkias客家 (alien or guest families, squatters).The Hakkas are located principally in Kwangtung and Kwangsi, but are found also in Fokien , Kiangsi, Chekiang ,F(xiàn)ormosa and Hainan.]⑧L. Richard,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of China, Shanghai, 1908, p. 343.

        在《客家的源頭與遷徙》中,謝廷玉或?qū)η叭说挠^點進行批判與修正,或繼承前人的觀點進行進一步闡釋。19世紀(jì)中后期的傳教士客家研究顯然是謝廷玉進行客家研究的學(xué)術(shù)基礎(chǔ)之一。

        (二)屢次出現(xiàn)的“辱客”言論

        所謂“辱客”言論,指的是有意或無意矮化客家方言群的言論。這些言論往往一經(jīng)刊出便引起客家人,尤其是客家知識精英的強烈不滿??图抑R精英或?qū)懽魑恼?,或組織客家同鄉(xiāng)會以對抗辱客言論。這些有“侮辱”客家之嫌的文字與客家同鄉(xiāng)組織的成立,是謝廷玉進行客家研究的社會背景。如在1920年,由烏爾克特(Wolcott)編撰的《世界地理》(Geography of the World)將客家人稱作“落后人群”(In the mountain are many wild tribes and backward people, such as Hakkas and Ikias.)①Wolcott, Geography of the World,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20, p. 132.這種表述引來了客家人的強烈不滿。1921年4月3日,一些客家精英在廣州成立中華客語考源總會,其章程中明確指出客家語言與習(xí)俗均來自中國北方地區(qū)。在中華客語考源總會的持續(xù)抗議之下,《中國綜合地理》其后的版次中修改了有關(guān)客家的描述。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8.

        除了謝文中所提及的“辱客”言論,1907年黃節(jié)(1873-1935)在廣東鄉(xiāng)土教材中的“辱客”言論也曾引起客家知識精英的強烈不滿。在19世紀(jì)中期,廣東西路曾發(fā)生規(guī)模較大的土客械斗事件。③有關(guān)19世紀(jì)中葉廣東西路土客械斗的研究,可見劉平:《被遺忘的戰(zhàn)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研究 1854-1867》,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年。土客械斗不僅造成發(fā)生地民生凋敝,更造成了廣府人(或稱本地人Punti)與客家人之間的積怨。因此,在一些由廣府人編寫的地方志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中,對客家人的描述是負(fù)面的。1907年順德人黃節(jié)編定的《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與《廣東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中,便將“客家”與福佬、蜑族并列為外來種族。此言一出,客家知識精英一片嘩然??图抑R精英如溫廷敬在《嶺東日報》撰寫《〈廣東鄉(xiāng)土歷史〉“客家、福老非漢種”辨》,直言黃節(jié)的言論必定是“有意污蔑”④溫廷敬:《〈廣東鄉(xiāng)土歷史〉“客家、福老非漢種”辨》,《嶺東日報》1907 年3 月29 日,第1 版。有關(guān)黃節(jié)“辱客”事件,可參見王東、楊揚:《客家研究的知識譜系——從“地方性知識”到“客家學(xué)”》,《史林》2019年第3期,第126-127頁。,否則不可能“失實之甚”⑤溫廷敬: 《〈廣東鄉(xiāng)土歷史〉“客家、福老非漢種”辨》,《嶺東日報》1907 年3 月29 日,第1 版。。

        在客家精英對“辱客”言論的回應(yīng)之中,一批客家知識被悄然生產(chǎn)了出來。謝廷玉在寫作學(xué)位論文時留意到了當(dāng)時有關(guān)客家的論爭。故而“辱客”言論的出現(xiàn)與客家同鄉(xiāng)組織的成立可被視為謝廷玉寫作《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的社會背景。

        二、文本分析

        (一)對“客”之名的考察

        在文章的開篇,謝廷玉即從詞源角度對“客家”之名的起源進行分析。他認(rèn)為從字面義理解,“客家”意味著“陌生人”與“外來者”??图胰耸沁w入人群,其名由其由外遷入現(xiàn)居地而得。⑥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2.但謝氏留意到方志與正史中的“客”并非與現(xiàn)今的“客家”簡單對應(yīng)。而且盡管有“客”之名,但客家人已成為一些地區(qū)的實際控制者。

        在謝氏看來,“客”最早是一個對遷移人群的泛稱,“‘主’意味著早到者與本土居民,而‘客’意味著新到者,外來者或是客人”⑦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218.,這種泛稱遲至宋代仍被使用。("Chu" means"old-timers" or "native inhabitants"while"k'eh" means "newcomers," "aliens," or"guests."The terms did not apply to only a certain locality.They were used for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Sung census reports.)。在一群保有特定風(fēng)俗習(xí)慣,使用后被稱為客家方言的群屬于南宋末年從江西與福建遷入廣東之后⑧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3.,本地居民(native or Punti population)稱其為“客家”。由此,“客家”一詞逐漸從泛稱變成了特稱。另外,“客家”是本地人(即廣府人)對客家方言群的稱呼,是一種“他律性稱謂”。這一稱謂暗示著定居時間的先后,但不能體現(xiàn)出任何種族上的差異。⑨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8.

        謝氏還留意到,盡管“客”是字面意義上的外來者,但由于原有土著被驅(qū)離或被同化,在一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反“客”為主的情況。謝氏以《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為例,在公元976年,由福建與江西遷至梅縣的客戶數(shù)為367,而主戶數(shù)為1210。而到了1078年,客戶數(shù)為 6548,主戶數(shù)為5824,可見客戶數(shù)超過主戶數(shù),反客為主之勢開始出現(xiàn)。①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1.在謝文寫成之時,包括程鄉(xiāng)、興寧、平遠(yuǎn)、鎮(zhèn)平在內(nèi)的嘉應(yīng)地區(qū)已是客家方言群的大本營,閩粵贛毗連區(qū)內(nèi)的居民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的足跡還遍及四川、湖南與臺灣等地。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3.此時,客家人在其聚居地已不再是“客”,但人們?nèi)砸浴翱图摇敝^之。另外,其時雖然“客家”已經(jīng)成為群屬的專稱,但“客”仍會被用于指稱非客家方言群的遷移人群。③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從詞源角度解釋“客家”之得名時,謝氏注意到了在不同語境之下“客”的不同含義,并未簡單地把“客”全然等同于“客家”,這為其更加客觀、科學(xué)地研究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做了準(zhǔn)備。

        (二)客家的方言、習(xí)俗、職業(yè)與品格

        謝廷玉認(rèn)為,方言與習(xí)俗是界定客家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由于居住在相對獨立的山區(qū),遠(yuǎn)離交通要道,客家人得以形成一個幾乎同質(zhì)的群體。這一群屬以相同的習(xí)俗與語言相聯(lián)結(jié),并與本地人(Puntis,即廣府人)和福佬人(Hoklos)相區(qū)別。③

        客方言與粵方言、閩方言存在著明顯差異。在謝氏看來,客家方言是一種獨立產(chǎn)生的語言(independent growth of the common Chinese language),而非其他方言(patois)的分支,亦并非一種土著語言。④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6.謝氏指出,客家話與廣府話(即粵語)一樣保留了部分中州古韻。這些特征是北方官話所不具備的。(Hakka language retains some of the old finals for which feature Cantonese is also noted, while in the more modern Mandarin and some of the languages of China they are nearly gone.)④除了對客家方言特征進行描述外,謝廷玉繪制了客家方言地圖,在圖中標(biāo)注了官話(北方官話,Mandarin)、客家話(Hakka)、粵話(粵語,Cantonese)、閩 話(閩 方 言,F(xiàn)ukien Dialects)與土番話(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Tribal Dialects)的地理分布。

        客家方言群與遷入地居民在習(xí)俗上同中有異。謝廷玉留意到,客家女性并不纏足,這是客家習(xí)俗與遷入地習(xí)俗的明顯差異之一。客家婦女歌聲鏗鏘,參與田間勞動并飼養(yǎng)牲畜。由于婦女是家中重要的勞動力,女孩被賣為奴隸或賣作小妾的現(xiàn)象較為少見。除此之外,客家人與本地人的習(xí)俗差異并不明顯。即使存在差異,其產(chǎn)生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因素而非種族因素。(There is not much to choose between the dress and customs of the Hakkas and those of the Puntis.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at all,they are due to geographical rather than racial reasons.)⑤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5.而在職業(yè)選擇上,謝廷玉指出客家人以從事農(nóng)業(yè)為主,也有人從事手工業(yè)(如理發(fā)匠、鐵匠與石匠)與商業(yè)。如興寧縣的紙扇制造業(yè)十分發(fā)達,其產(chǎn)品行銷國內(nèi),占據(jù)了紙扇市場的半壁江山。⑥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4-205.

        謝氏認(rèn)為,重視文教、房屋整潔與敬宗收族是客家人典型的精神品質(zhì)。他注意到“即使是最貧困的家庭也希望為自己的后代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客家人在朝為官者眾,且客家地區(qū)學(xué)校數(shù)量眾多,民眾也為先輩取得的文化成就感到驕傲,這些都成為了重視文教的例證。⑦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4.居所之整潔也是客家品質(zhì)之一,“客家人的房屋整潔規(guī)整,參觀梅縣的外國人總因客家民居之整潔與宏偉而為之驚嘆。人們居住在村中的圍屋或宅院之中,農(nóng)民的居所在田陌之間?!雹貶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4-206.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十分濃厚,在客家村落中,重要決定由族中長老作出。謝氏注意到,重視宗族并非只是客家人獨有的特征,而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特征。(In the villages the elders of the clan make all important decisions. The Hakkas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ancestral worship; this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whole.)①此外,謝氏還認(rèn)為客家人篤信風(fēng)水,觀音信仰是客家方言群重要的民間信仰,在這方面客家人與本地人(廣府人)差異不大。(Their worship, on the whole, is closely similar to that of Puntis.)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6.

        從方言、聚居地與精神品質(zhì)的角度,謝廷玉對“何謂客家”作出了回答。謝氏認(rèn)為,“本著實用的目的,客家人是一些居住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臺灣及海外特殊群體。各地客家人所操方言基本一致,個性品質(zhì)與生活風(fēng)俗也非常相似。”(For practical purposes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Hakkas are a distinct group of people found in parts of Kuangtung,Kuangsi, Fukien, Kiangsi, Hunan, Szechuan,Formosa, and overseas, who speak a closely related dialect and whose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are very similar.)③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3.這是謝氏對“客家”的又一重定義。

        (三)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

        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是客家研究繞不過的話題之一。在謝廷玉之前,傳教士漢學(xué)家與客家知識精英均對這個問題有所研究。謝氏在利用地方志、歷代正史與地理類書籍等史料,梳理客家先民播遷歷程之余,還與五種關(guān)于客家先民源流的觀點進行了商榷。

        謝廷玉認(rèn)為,直至西周晚期客家先民主要居住在山東西部,并少量分布在山西西南部與安徽西北部地區(qū)。④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9.由于秦朝的暴虐統(tǒng)治,客家先民開始了第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遷徙。至此大量的客家先民開始在安徽與河南的山區(qū)聚集,部分客家遷至今江西邊界。(Many persecutionsand wholesale removal of populations took place. Theremnants fled to the mountains of Honanand Anhuei, whilea few went as far south as the borders of Kiangsi.)④

        到了公元四世紀(jì)初(西晉末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客家先民開始了第二次遷移。在這次遷移中,客家先民進一步往東南遷移,絕大多數(shù)的客家先民抵達江西,另有部分播遷至浙江和福建。④時至唐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居住在江西的客家先民又開始新一波遷徙。在這次遷徙中,客家先民的遷徙方向分為兩支,數(shù)量較大的一支遷入福建,數(shù)量較少的一支遷至江西與廣東的崇山峻嶺之間。⑤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1.

        謝廷玉認(rèn)為,客家先民的第四次遷徙浪潮發(fā)生在南宋。在北方游牧民族軍隊的重重緊逼之下,北宋滅亡,宋高宗在臨安重建朝廷。在政治中心南遷的背景下,一些世家大族從北方遷至江西與福建。北來移民呈小股狀遷徙至江西的贛州與汀州,并在山岳地帶定居了下來。⑤在論述了“客家四次遷徙說”后,謝廷玉從族群遷移的角度對客家進行定義。他認(rèn)為,所謂客家人指的是直至宋朝時,自北方而來定居在福建西南部,尤其是汀州與贛州地區(qū),并在其后越過閩粵交界山區(qū)進入廣東的移民。⑥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2.換言之,汀州與贛州是客家方言群定型前的醞釀之所,而在大量遷入廣東后,客家方言群最終定型。

        嘉應(yīng)地區(qū)被認(rèn)為是客家方言群的大本營。謝廷玉認(rèn)為,在南宋末年,客家先民首次大規(guī)模地對嘉應(yīng)州進行拓殖。(The first wave of their migration into Kuangtung began atthe close of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y. with Kiayingchou as thelocal point.)①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1.由于贛閩山區(qū)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人口,又加上日益惡化的治安環(huán)境,客家先民從贛閩山區(qū)向嘉應(yīng)州進發(fā)。1279年,元朝軍隊攻陷梅州。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2.在元朝統(tǒng)治期間,嘉應(yīng)地區(qū)的人口大幅減少。直至明朝,嘉應(yīng)州才迎來新一輪移民潮。②在明朝時,定居在嘉應(yīng)州的客家人開始進入廣西、臺灣等地。③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20.而在清朝,客家人因協(xié)助朝廷開墾軍屯而被納入八旗之下。④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21.在謝廷玉看來,自進入廣東起,客家方言群便開啟了其“近代歷史”(later history)。太平天國運動始兆于廣州北郊的客家聚居區(qū),而廣東西路的大規(guī)模土客械斗(The clan fights between the Hakkas and Puntis)更是客家歷史上極為慘烈的一頁。⑤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22.但這并未妨礙客家人的發(fā)展。進入民國,客家人是廣東政局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參政之余還建設(shè)并經(jīng)營著潮汕鐵路(Chaochou-Swatow Railway)。⑥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23.

        對客家方言群播遷過程的討論是客家研究繞不開的話題之一。在傳教士客家研究中,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也是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而謝氏也同樣重視對客家播遷歷程的研究。將傳教士客家研究與謝氏的研究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異同之處。

        由上可知,其相同之處在于,二者均肯定了客家方言群是自北方而來,經(jīng)過長期遷徙,最終嘉應(yīng)地區(qū)落家的遷移人群。以歐德里為例,他認(rèn)為“客家先民的原居地位于中國北方原周朝所在的地方。大多數(shù)的客家家族認(rèn)為其先祖來自山東,也有些認(rèn)為其先祖來自山西。也有少部分認(rèn)為其先祖來自安徽?!雹逧. J. Eitel,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Hakkas,”p. 161.在經(jīng)歷秦朝的統(tǒng)治后,大量客家先民從山東前往河南,“一些客家先民宗族甚至遷徙到了江西東南部、贛閩兩地接壤的山區(qū)之中。”⑦謝氏的看法與之頗為相近。而謝氏的客家播遷說與傳教士之說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又如上文所及,謝廷玉認(rèn)為在唐末動亂之時,居住在江西的客家先民向南遷徙至福建與廣東。直到在北宋末年,方有新一波北方移民遷入閩粵毗連區(qū)。與此同時,部分客家先民進入嘉應(yīng)地區(qū)。而歐德里認(rèn)為,“在唐末五代時期,為避開中原地區(qū)的連年戰(zhàn)爭,大量客家先民從河南遷至福建山區(qū)。由于贛閩粵三地山川相連,遷至福建山區(qū)的客家人順勢向江西與廣東擴散?!雹咴谒磥?,直到明代客家人才進入嘉應(yīng)地區(qū)。可以說,謝氏對客家方言群播遷歷程的研究,是對傳教士客家研究批判繼承的結(jié)果。

        (四)對四種客家源流說的商榷

        在梳理客家先民的遷徙歷程之后,謝廷玉對前人曾提及的五種關(guān)于客家源流的觀點進行了逐一討論。這五種觀點可概括為“蒙元士兵后代說”“福建土著后裔說”“越人后裔說”“秦兵后代說”與“晉唐起始遷徙說”。

        其一,謝廷玉反對客家是蒙元士兵的后代的觀點,此觀點由傳教士漢學(xué)家歐德里提出。謝廷玉認(rèn)為,這種觀點難以解釋在唐以前即聚居在福建、江西地區(qū)的客家先民,也無法解釋在宋以前已在廣東居住的客家先民。(It is too late a period to place the origin ofthe Hakkas who had lived in Fukien and Kiangsi before theTang dynasty and migrated to Kuangtung before the Mongols. came.)⑧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又如上文所述,謝廷玉認(rèn)為,在南宋之前,客家先民已經(jīng)歷了三次遷徙。此外,客家方言與習(xí)俗也與蒙元士兵相差較遠(yuǎn)。(Moreover, their speech and customs bear few similaritiesto those of the Mongols.)⑧

        其二,有論者認(rèn)為客家人是秦始皇50萬士兵與夷家女子結(jié)合形成的后代。①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4.(The Hakkas are descendants of the half million soldiers sent by T'sin Shih Huang秦始皇,many of whom intermarried with I-Kia夷家 women.)對此,謝廷玉認(rèn)為秦始皇與漢武帝派往南方的士兵,更有可能是本地人(廣府人) 的 祖 先。(This absorption of peoples and intermingling of cultures produced a“Chinafied” civilization. The people were more probably the ancestors of bulk of the present Punti population instead of the Hakkas.)①在此,謝氏還以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例,說明歷史時期中原漢人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血緣與文化上的融合,以此論證了所謂純種漢人并不存在,“在南北朝時期(420-590 A.D.)多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為漢民族在血緣與文化上同化。”(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南北朝 (420-590 A.D.) various tribes of barbarians came in overwhelming numbers and were assimilated in blood and culture by the Chinese.)②Chiang Liu,“Isolation and Contact as Factors in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Prior to 1842”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 no. 3 (July1927), p. 492.

        第三,謝廷玉反對客家先民原為福建土著后裔的觀點。這一觀點來自烏克爾特的《世界地理》一書。該書認(rèn)為,客家人系福建土著居民,后為南遷漢人同化。③Wolcott, Geography of the world,p. 14.謝廷玉認(rèn)為客家先民不僅來自福建,還來自江西??图蚁让裨谡Z言與習(xí)俗上與其他漢人盡管存在差異,但差異較為有限。福建地區(qū)居住的本地土著在體質(zhì)與文明程度上與客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客家人斷不可能是福建土著的后裔。④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

        亦有論者認(rèn)為客家先民是越人之后(remnants of the Kingdom of Yuch,越)⑤白月恒:《民國地志(總論之部)》(第三卷),北京高等師范學(xué)校圖書館,1921年,第3頁。。對此謝廷玉則從認(rèn)同、習(xí)俗、方言的角度進行反駁。首先,謝氏認(rèn)為客家習(xí)俗與方言中并未體現(xiàn)任何越文化的遺存。(But do any of the Hakka traditions point back to the Yueh region or their popular allusions speak of Yueh?)⑤其次,客家先民在編纂族譜時將河南作為自己的祖籍地,謝廷玉認(rèn)為,這是客家知識精英在編纂族譜時有意為之。這種主動“河南化”(Honanized)而非“越化”的舉動,說明客家人認(rèn)同河南而非“越”作為祖籍地,⑤因此謝氏反對客家人的“越人后裔說”。

        此外,當(dāng)時還有論者認(rèn)為客家先民從晉與唐兩個時代開始向南方遷徙。⑥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08.(The Hakkas are descendants of Chinese coming fromthe Northern section of China following the Chin晉 and Tang唐dynasties.)此說由傳教士肯貝爾(G. Campbell)提出。對此,謝廷玉指出客家先民自晉以來至少經(jīng)歷了三次大規(guī)模遷徙,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客家先民分別在晉、唐與北宋末年經(jīng)歷了三次遷徙。首次自北方而來的遷徙規(guī)模并不大,因此在與遷入地居民通婚與雜居后,其北方習(xí)俗與認(rèn)同消失。第二次移民的規(guī)模更大,北方文化對遷入地的影響更加明顯。在這次移民過程中,北方漢人與江西與福建的土著居民融合,并最終同化了這些人。在第三次移民浪潮中,客家先民遷至更易定居,在文化上更易“漢化”的地區(qū)。⑦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8.

        可見,謝廷玉并未完全否定肯貝爾的“晉唐起始遷徙說”。謝氏承認(rèn),在西晉末年與唐代,客家先民確實進行了遷徙。但如上文所述,謝廷玉認(rèn)為,客家先民自秦以后共經(jīng)歷了四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過程,西晉末年與唐末的遷徙只是四次大規(guī)模遷徙的組成部分。綜上,謝廷玉對前人提出的五種客家源流說逐一進行商榷。在商榷之中,謝廷玉進一步闡述了其對客家方言群從何而來,如何遷徙的認(rèn)識。由此也能看出謝氏對已有研究成果的關(guān)注。

        三、學(xué)術(shù)價值

        《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是謝廷玉的學(xué)士學(xué)位的論文。自發(fā)表以來,對這篇文章的評論似乎一直付諸闕如??v覽整篇文章,其學(xué)術(shù)價值可以大致歸納為如下三點:對何謂客家的重新思考,鮮明的對話意識與對所用材料的批判性利用。

        (一)對何謂客家的重新思考

        謝廷玉認(rèn)為,所謂“客家”之名并不意味這人種的差異(The term Hakka does not imply a racial distinction)①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客家與本地人(Punti)在習(xí)俗上差異應(yīng)歸因于地理因素。僅憑“客家”之名也不能說明該方言群素質(zhì)之高下。謝廷玉分別從“客家”含義之變遷、客家方言與習(xí)俗、客家遷徙過程的角度出發(fā)對客家進行定義。謝氏認(rèn)識到,在史書典籍之中出現(xiàn)的“客”并非全然指稱客家,而客家之定名經(jīng)歷了一個從泛稱到特指,從廣府(或本地人)的他律性稱謂到自律性稱謂的過程。

        在研究中,謝廷玉反對從血緣角度定義客家,而從客家的得名、方言與習(xí)俗、播遷歷程等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何謂客家,并注意到了客家方言群內(nèi)身份認(rèn)同的因素,其研究無疑走出了“客家人為純種漢人”的神話。而從遷移過程的角度界定客家,則點明了閩粵贛毗連區(qū)作為客家方言群孕育之地的重要意義。

        (二)對史料的批判性使用

        在《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中,謝廷玉使用了地方志、古代地理志與典制體史書等多種史料進行研究。相較黎力基、歐德里等人的客家研究而言,謝氏客家研究的史料更加豐富。此外,對于黎力基、歐德里等人常用的譜牒資料,謝氏則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其曾以客家族譜多將河南光山作為家族起源為例,闡明對譜牒資料的看法,

        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與叛亂之中,河南處于一種極度無序與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許多客家先民離開原居住地開始向外遷移。他們越過長江,經(jīng)江西入福建。來到由王潮、王審之控制的地區(qū),客家先民為獲得統(tǒng)治者的好感而聲稱自己來自河南光山。他們之中確實有憑據(jù)證明自己確實來自光山,而絕大多數(shù)人只是有意“采用”了光山作為祖籍。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6.

        在回顧客家方言群播遷歷程時,謝氏多采用地方志史料,輔以《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jì)勝》等地理類史藉與正史地理志等資料,而較少取用譜牒資料。在謝廷玉看來,在客家研究之中,譜牒并不是一種十分可靠的材料。

        (三)鮮明的對話意識

        謝廷玉的客家研究充分留意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在征引與參考資料中,不僅有黎力基、歐德里、畢安與莊延齡等傳教士漢學(xué)家所著的客家研究篇目,還包括了《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中國綜合地理》(Comprehensive Geography of China) 等 百科全書與人文地理研究著作。在文中,謝廷玉多次對前人已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與反駁。除了對五種客家源流說進行逐一討論外,謝廷玉還反駁了美國傳教士韓廷頓有關(guān)客家人是“最純正的中國人”的觀點。謝廷玉指出,“并不存在所謂的純種的中國人,客家人不應(yīng)被認(rèn)為是純而又純的中國人和中國人的精華?!保═here is no suchthing as a pure Chinese stock; the Hakkas cannot claim tobe the purest and the“c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③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p. 217.

        謝氏在寫作時已經(jīng)參考多方資料,但其似乎對晚清客家知識精英生產(chǎn)的客家知識有所忽視。如全文未見與清人徐旭曾《豐湖雜記》的對話。此文被羅香林贊為“雖文僅一千余言,然頗能簡明得要,且最為提述客家源流問題的作品”。④羅香林:《客家研究導(dǎo)論》,希山書藏社,1933年,第2頁。文中亦未見得對黃遵憲作于1901年的《梅水詩傳序》的討論。①(清)張芝田等編:《梅水詩傳》卷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但毋庸置疑的是,謝廷玉在寫作《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一文之前對前人研究作了一番了解。在文章之中,謝氏不僅提出自己對于何為客家、客家如何遷徙的看法,更試圖與前人進行對話,對前人的學(xué)術(shù)成果進行批判繼承。

        四、小 結(jié)

        謝廷玉的《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是華人學(xué)界較早用外文書寫的對客家進行專題研究的文章,其刊行時間早于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dǎo)論》。由文章的學(xué)術(shù)史回顧、注釋規(guī)范、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寫作目的與發(fā)表刊物上均可以推定此文是一篇較為嚴(yán)謹(jǐn)?shù)膶W(xué)術(shù)論文,而非對客家方言群的介紹性文章。寫作《客家人的來源與遷徙》時,謝氏已經(jīng)在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接受了相當(dāng)長時間的歷史學(xué)專業(yè)訓(xùn)練,可被視作具備史學(xué)專業(yè)能力的專門人才。而此文則可視作謝氏接受史學(xué)訓(xùn)練后的成果,亦可以視作是客家研究進入史學(xué)專門人才的研究視野,客家研究逐漸“專業(yè)化”的例證之一。

        在謝氏之前,客家研究由傳教士漢學(xué)家與客家知識精英主導(dǎo)。傳教士漢學(xué)家的客家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家譜(如黎力基的論著全然根據(jù)家譜所寫)與田野調(diào)查,對所得材料往往不加甄別,全盤采納。由于漢語水平有限,傳教士的客家研究亦較少利用地方志與地理類書籍。為了達到傳教目的,也因客家人較早接受西方宗教信仰,傳教士客家研究中往往多對客家人有溢美之詞,這顯然影響了其研究的準(zhǔn)確性與客觀性。而客家知識精英的客家研究,其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在廣東土客械斗之后為“客家”正名。其對客家歷史與風(fēng)俗的敘述,更多的是一種客家理想形象的想象。顯然,謝廷玉在行文之時已經(jīng)留意到了前人研究之不足。謝廷玉在回顧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自字面義、方言與習(xí)俗、群屬播遷歷程等三個角度“客家”進行定義。在研究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時,兼采地方志、正史地理志與地理類史料,史料來源較前人而言更加豐富。此外,謝廷玉反對用“種族原因”(racial reasons)解釋客家與本地之差異,反對“客家是華人之精華”等觀點,說明其正試圖擺脫前代研究者對客家方言群的理想形象建構(gòu),而把“客家”作為學(xué)術(shù)研究的對象。這一點無疑也是值得后人留意的。

        猜你喜歡
        客家方言謝氏傳教士
        粵北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xué)生客家方言傳承研究
        ——以韶關(guān)市仁化縣為例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視域下的《謝氏南征記》
        近四十年來客家方言研究的歷史經(jīng)驗與當(dāng)代反思*
        初探客家方言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家長·中(2019年9期)2019-09-10 07:22:44
        《東山再起》
        紅巖春秋(2017年8期)2017-09-01 04:47:22
        謝氏宗親對珠璣巷情有獨鐘
        源流(2016年12期)2017-06-05 09:47:34
        高門與孤寒:南朝謝氏族人的升沉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dāng)“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欧美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一进一出一爽又粗又大|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特黄 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丝袜在线福利观看| 亚洲 另类 小说 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vr|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男女18视频免费网站|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播放观看免费|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中国| 4hu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16|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六九堂| 青青草手机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久| 果冻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 亚洲公开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