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妹
(宿州學院 商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這明確表明新時代背景下法治觀的新內涵。青年大學生是國之棟梁,是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培養(yǎng)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使他們具備良好公民的法治思維,并將法治理念內化于自身,養(yǎng)成知曉法律,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的行為習慣,對推動國家法治化進程及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深刻的意義。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校園中,社會實踐和閱歷較少,很難感受到法律的規(guī)制作用,對法律的認識也較為模糊,由此導致當今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欠缺契約精神和規(guī)制意識。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著力探析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和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是一種形成于頭腦內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維習慣,是大學生在法治方面形成的價值觀念。具體來說是指大學生在學習了基本法律規(guī)則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對法治的價值判斷,包括情感、認知、信仰等內容,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系統(tǒng)化認識。[1]146-147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對總體法治規(guī)則的了解掌握;2.對法治的價值判斷,即認同并理解法治的內涵及要求;3.對法治的總體情感,也就是對法治的期待與信任,并自覺內化為自身行動的推動力。
法治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必須養(yǎng)成并牢固樹立的基本價值觀之一,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現(xiàn)實化、具體化表現(xiàn),對其思想理念、行為方式起著主導作用。這種觀念力圖使法治成為衡量社會行為的尺度,按照法治的內容和要求來處理社會關系。大學生法治觀不僅包括對微觀規(guī)則層面的認知,如契約精神、公平理念、權利和義務的對稱等內容,也包括廣義的理性精神、誠信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等。在行為層面,還包括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行為習慣。因此,大學生法治價值觀不僅是決定未來社會法治價值觀的眾多因素之一,同時也影響著國家法治化進程的發(fā)展。
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內容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法律法規(guī)、法治文化和法治思維。[2]19-20
1.法律法規(guī)教育是指講授和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司法制度,理解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知悉我國現(xiàn)行的主要法律部門中的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法律規(guī)則是構成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基礎,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之前的學習經(jīng)歷中很少接觸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主動學習法律規(guī)則的更是屈指可數(shù)。法制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法律思維無法形成。因此,需要針對我國主要的法律部門,如憲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的基本司法制度與法律條文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講授,為塑造社會主義法治觀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
2.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容還包括法治文化教育。文化屬于人類精神領域的范疇,是人們在社會發(fā)展不同階段的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對社會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法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使“人治”的理念根深蒂固,而“法治”正是與“人治”相對立的文化。它指的是依法辦事的精神理念,社會治理的基礎是法律制度而不是“少數(shù)的統(tǒng)治者”,包含了一個國家的整個法律觀念、法律體系,社會公民知法、守法、執(zhí)法的認知水平和內化程度,是整個國家最為先進的治理理念。因此,在大學生法治觀培育過程中,應重視法治文化的渲染和營造,使青年大學生產(chǎn)生對法治的情感和信仰,進而內化為牢固的精神理念。
3.法治思維教育也是塑造法治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是指人們根據(jù)法律原則、規(guī)則、價值判斷等標準,處理問題的方法。塑造法治觀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廣大青年大學生在相信法律、了解法律的基礎上,能夠自覺運用法律規(guī)則,思考并處理問題,將個人認知和實踐建立在法律框架之內,這也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總體要求。因此,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中,加強對其法治思維的塑造,使其能夠自覺運用法律思維進行思考和判斷,從法律角度來處理問題,使法律思維融入個人的行為習慣中,嚴格遵守法律規(guī)范,成為一名具備法律素養(yǎng)的合格公民。
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教育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在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中,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法治教育內容匱乏滯后、教師隊伍素質不高、評價機制單一等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表明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缺失,急需探討解決。
現(xiàn)階段,高校對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高校作為法治教育和法治觀念培育的主要場所,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F(xiàn)行法治教育內容和體系過于形式化、表面化,并沒有將法治教育融入學科教育中,缺少系統(tǒng)統(tǒng)籌安排,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計劃,致使大學生法治意識模糊,缺少自覺學習法治知識的主動性,只把其當成一門考試,注重考試成績,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并未真正得到有效的引導和重視。在傳播方式上,高校很少運用廣播、網(wǎng)絡甚至媒體的科技傳播手段,法治信息、理論的傳播滯后,校園法治氛圍淡薄,甚至校園內部也發(fā)生了諸如盜竊、故意傷害等惡意事件。
同時,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中也存在缺失狀態(tài)。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仍停留在“唯成績論”的階段,注重的是學習的功利性目標,而基本的法律常識、社會的規(guī)則意識、契約精神等法治內容很容易被家長所忽視。況且,很多家長在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中,自身都難以理解法治的內涵,自己在面對諸多家庭和社會糾紛時,也常常用經(jīng)驗式的、倚仗人際關系的方法來處理,這種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必然會給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法治觀念的形成帶來不利影響。正是由于高校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都缺少對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和有效監(jiān)督,導致整個社會環(huán)境欠缺對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的足夠認知和重視。[3]25-29
當前,在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過程中,普遍存在對大學的法治觀的培育內容匱乏,且缺乏系統(tǒng)性、實踐性,滯后于新時代要求的問題。
1.高校大學生接受法治觀的培育方式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置進行的,比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學生還要主修《經(jīng)濟法》。這種設置課程體系單一,教學內容匱乏,在其他課程或方面鮮有法治內容的涉及。即使在這些課程里,涉及新時代法治觀的內容也并不豐富,仍然沿著傳統(tǒng)理論中注重思想道德培育的方向,使得法治教育方式因循守舊,與時代脫節(jié),落后于新時代法治國家的發(fā)展步伐,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內在需求,因此課程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和感召力,學生上此種公共課時總是無精打采,缺課、曠課現(xiàn)象嚴重。
2.培育方式單一枯燥。大部分高校在在教學方法上仍是以課堂灌輸為主,僅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簡單的傳授,不善于在社會熱點中發(fā)掘法治教育素材與案例,導致教育內容脫離實踐。加之很多授課教師并非法學專業(yè)出身,對法治理論內容缺少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素養(yǎng),在課堂上把法治教育內容僅限于讓學生背誦空洞的法律條文,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使得法治教育形式大于內容,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利于其法治觀的培育和法律思維的養(yǎng)成。
3.高校的運行管理中沒有做到依法辦事,很難讓學生融入法治氛圍中。高校行政管理過程中,更多是建立在依規(guī)辦事框架中,很多校規(guī)中存在“人治”的殘留與痕跡,一些部門不懂法、不守法,缺少法治意識,在這樣的管理框架內,學生很難感受到法治的存在,因此很難產(chǎn)生對法治的情感歸屬,缺少法治信仰。
隨著國家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塑造青年大學生價值觀主要陣地的高校,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接受時代挑戰(zhàn),及時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努力貫徹新時代依法治國的方針、政策,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將學校的管理機制轉化到法治化軌道中來,建立健全高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培育機制方面,長期以來,高校主要采取應試方法,用期末的一份試卷的分數(shù)來衡量和判斷,這種僵硬的評價機制違背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的根本初衷。由于高校制定的培養(yǎng)方案忽視了學生法治培育的要義,缺乏對法治教育的全面評價機制,學生學習法律的目的僅僅是應對考試,而不是學以致用。這樣導致學生并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方法,僅簡單認為學習法律課程就是背誦條文,課堂上沒有學習積極性,在課程結束時進行突擊學習,對整個法律體系、法學基本理論的掌握無從談起,更不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反映在試卷上就是簡答題之類的得分高,而案例分析題則得分少,甚至不得分。因此,這種表面化的、形式化的評價機制,違背了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目的,缺乏實效性,也就無法培育學生法治能力和規(guī)制意識的養(yǎng)成,最終導致教育效果無法達到國家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
1.強化高校作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主要陣地,運用多種手段積極營造法治化的校園氛圍。首先,高校應明確依法治校的總方針,建立健全各種規(guī)章制度,樹立公平公正的行政管理體系,改變原有的“人治型”管理模式,努力做到依法治校。
2.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廣播媒介、校報???,及時向學生報道社會聚焦的法治問題,社會事件,分析其法律規(guī)則的具體適用,使學生在校園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到法治化氛圍的熏陶。同時,可以編排大學生喜愛的文藝節(jié)目,比如相聲小品、演講比賽、模擬法庭等形式,鼓勵大家積極參與不同法律角色的扮演;校園的社團活動也可以圍繞發(fā)生大家身邊的事件開展一系列普法活動,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靈活推進校園法治建設。還可以聘請校外的法官、律師等司法工作者,結合司法實踐中切實關系到同學們利益的法律規(guī)則開設講座、解答同學們的疑問,從而豐富法治課堂的校外內容。
3.高校應轉變法治教育的評價機制,將法治教育開展的形式和進程納入考核內容,將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予以評測,作為法律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增加課堂外實踐部分的分值比例,進而促使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其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
4.重視家庭的培育作用,充分發(fā)揮其“第一課堂”的引導作用,改變教育理念,家長以身作則,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治信仰,運用法律解決生活糾紛事件,進而影響孩子,有利于其法治觀的養(yǎng)成。
1.建議開設專門的法律課程,使之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獨立出來,增加課程學時,提高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為了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讓學生掌握新時代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對社會和大學生個人來說,其重要意義體現(xiàn)的哪些方面;“法理學”中有關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論有哪些;[4]18-19遇到具體問題時,作為個人,應如何解決或從哪些途徑入手解決。
2.針對非法學專業(yè)學生,按照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原則重新編排課程資源和內容,同時做到重點突出,對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內容重點編排,如“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等內容,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新穎、先進的教學方法,如開設選修課,慕課或利用“雨課堂”等,給學生布置課前問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查找資料,采取課上開展分組討論、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我國新時代法治理念中的誠實守信原則、公平公正原則等。
教師隊伍的法治化水平與教學能力對高校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應圍繞課程建設的內容,對師資進行針對性培訓。[5]135-138建立法律專業(yè)教師的準入制度,凡是承擔法律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在學歷教育中應該具備法學專業(yè)背景,對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過系統(tǒng)、深入的學習,具備法治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具有法治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教師人才,一方面使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學生樹立法治信仰,形成基本的法治觀念;另一方面,應提高法治教師隊伍的實際教學能力,使其在具備專業(yè)法律學知識的同時,能有效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狀態(tài),掌握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6]156-167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促進高校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 積極發(fā)現(xiàn)并解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青年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有效手段。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也與深入探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guī)律緊密相關。高校作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對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運用切實有效的改革方法,針對現(xiàn)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全方位、多維度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使大學生法治觀的塑造與新時代的要求相契合,加強措施手段的實效性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群體的法治素養(yǎng),使其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