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輝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情,依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向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好的提問,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傳達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小學閱讀課堂里,提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大部分老師們將問題本身作為落腳點,就像白紙上拋出一個黑色字體的問題,忽視周圍所能發(fā)生的變化,沒有發(fā)現課堂語境中的化學反應。由于課堂提問的涉及學科非常廣泛,我將以小學閱讀課堂的教學實際,對課堂問題的邊緣現象進行發(fā)掘,從而看到了一個新的教學關注點——提問語境。
一、提問語境的內涵與范圍
簡單來講,語境就是在應用語言時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也可以是同與人交流溝通時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文章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它的內涵比較廣闊,教學中可以有認知語境、文化語境、情境語境等,深究起來牽涉的面太廣。
我就把著力點放在課堂提問上 。提問,即一問一答的過程,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口語交際活動,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同時,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2]因此,我覺得課堂提問應該生長在具體的語境之內,通過互動、溝通,架起彼此交流的橋梁。
二、提問語境的三種類型
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具體的語境又是指什么呢?為了避免研究的分散化,我將課堂提問的發(fā)出者——教師,作為語境創(chuàng)設標志,而把課堂作為語境的分界線。那么,課堂提問的語境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去入手。
(一)課前提問的語境——備課
課前的提問語境,其實是教師閱讀所有材料的一個過程。從課標的角度,它產生于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的對話過程,并包含課標理念、生活閱歷、人類文化等因素。更直白地說就是一個備課過程,是教師挖掘材料、升華課題、落實目標的過程。我研究的提問語境就是教師設計課堂提問前的準備過程,由于前輩的研究比較多,此處不再贅訴。
(二)課中提問的語境——教師為軸
課中的提問語境,沒有明確的界限,可以分為兩類。從廣義而言,它是整個課堂的語用環(huán)境,是課堂開始到結束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從狹義而言,它是教師在提問前后的語言環(huán)境。一般而言,課堂提問的類型有認知記憶型問題、理解性問題、分析型問題、歸納性問題、演繹行問題、評價性問題、創(chuàng)造性問題等,問點圍繞關鍵點、疑難點、矛盾點、興趣點、空白點、延伸點、遷移點展開,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有效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在熏陶感染中,完成學習目標。
1、教師身體力行,營造氛圍,落實目標。
于永正先生上課時,經常半蹲馬步去板書課題,寫字嚴謹認真,并邊寫邊口述要領,創(chuàng)設一種無聲的語境——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認字和書寫的教學環(huán)境中,針對生字的提問就順理成章。比如于老在執(zhí)教《小稻秧脫險記》時,先強調“稻”和“秧”的書寫要領,再投影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隨后按照任務安排,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學習。無論是馬步書寫,還是出示投影,不僅為提問創(chuàng)造有效的語用環(huán)境,而且奠定了本堂課的教學基調。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具體目標,強化師生達成共識,促進教學方案的實施。又如于老在執(zhí)教《草》的時候,一邊畫草原圖,一邊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白居易所寫的《草》,創(chuàng)設了富有濃厚趣味的教學環(huán)境,打開學生的想象世界。提問在一畫一看,一問一答,一讀一想中,悄然解答,學生學起來也毫不費力。
2、朗讀語境中,學生成為提問主體。
板書、投影、畫圖等方式是教師直接參與下進行的。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問的主體也可轉移到學生,讓問題內化。比如竇桂梅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她用擴展性閱讀材料引出課題,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自己的韻味,并產生了“哭”的探究。竇老師選取《合歡樹》是備課時的語境在現實課堂里的呈現,她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出體會,溝通了文本之間的情感紐帶。學生內心產生了好奇,萌發(fā)了閱讀和探求的興趣。竇老師總結,讀出你們的酸甜苦辣。并拋出“看到‘秋天的懷念’你眼前會出現怎么的景象?” [3]這類用課外閱讀鋪墊,創(chuàng)設語境,實現有效提問,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它不僅延伸文本內涵,而且強化語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的同時也轉移提問主體,優(yōu)化了提問語境。
此外也有老師在初讀課文時采用疏導提問,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字、詞、句,讀懂課文。如《黃繼光》一課,在初讀課文時,用板書:本文寫的是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時間?什么原因?結果怎樣?這種提問方式,在列舉問題的同時,創(chuàng)設了一種梳理課文內容的語境,以讀促學,以問促學,在閱讀實現對話和溝通。
3提問語境共生共創(chuàng),交融延伸。
另外,課堂提問會隨著提問的升入,創(chuàng)設出一種循序漸進、不斷擴展的語用環(huán)境。如《驚弓之鳥》,我始終讓孩子在問題情境中,讓他們興味盎然地研究、參與!并將作業(yè)和提問設計成梯度的形式,讓各類學生在自己的起點練習。并設計一組問題:假如這把弓更羸的,是體育委員拉的,那只大雁會不會掉下來?體育委員的本事是不是跟更羸一樣?更羸的本事究竟是什么?原本跟離學生一千多年的更羸,突然間跟自己班的同學進行比較,學生非常高興。討論深入,研讀仔細,將問題融入到孩子的意識常態(tài)之中。這也符合“真正的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p>
4問法中隱藏的語境——邏輯語境。
根據問法的設計,提問的方式也還有很多。如深究性的語境,在《蛇和莊稼》一課中,抓住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提問,呈現了因果關系的語境。又如總結性或鑒賞性的語境,《草船借箭》一課中,歸納課文提問“諸葛亮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借箭的,為什么順利得借到?”再如比較的語境,在《精彩的馬戲》一課,對“逗得大家直笑”提問:“是不是可換成‘引得大家直笑’?哪個詞用地好?為什么?”提問還有順、逆、曲、直之分,此處我已不再贅述。
三、課后語境——范圍甚廣,專注教學反思。
課后的語境,既有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也有學生反饋和教師評價的內容。這類語境,研究起來比較繁瑣,現有資料也不多,暫且作為后期的研究任務。值得提醒的是,青年教師在磨課過程中,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課堂語言、課堂提問等內容的精雕細作,其實就是一種語用環(huán)境,只是雜糅各類因素,難以辨析、分解。借用課標當中對于語文課程認識,我覺得語文教學的資源和實踐機會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語文教學需要包容,不要刻意的區(qū)分,劃清界限。我所提出的課堂提問的語境問題或語用環(huán)境,只是個人簡陋的想法,希望對自己今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于永正與五重教學》 [G]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66
[2]《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北京師范大學出本社)
[3] 吳會杰.《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之我》(吉林畫報)12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