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城
學生怕寫作文,討厭寫作文,沒有興趣寫作文;語文教師怕上作文課,常為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而犯愁。這些都是事實。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在沒有一定的寫作能力之前,自然怕寫作文。那么,如何破解寫作教學這一難點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并引導學生自由地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同時要加強語文課堂的隨文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能力,提升他們寫作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說的用文字寫下來。筆者將閱讀教學中適時引導學生練筆的幾點做法整理如下。
一、巧借文本特點,鍛煉仿寫能力
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都是很好的范文,都有其獨特之處。課前,教師需要認真解讀文本,鉆研教材編排的意圖;在課堂上,更應結合課文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練筆的訓練點。
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為例。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段落中,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的運用,以及人物的語言描寫,都為本學段的學生提供了絕佳的范本,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不加以綜合運用,實在是太可惜了。文本閱讀除了讓學生體驗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說話的人既可以出現(xiàn)在語言前,又可以出現(xiàn)在語言中,還可以出現(xiàn)在語言后,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省略說話人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這樣寫人物的語言,形式靈活,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筆者根據(jù)本學段的習作目標,讓學生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并及時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的情境,展開練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習作模仿。因為他們有“本”可參,有“法”可依,因此表達更加真實、流暢。如小茹同學的《媽媽,給我買只鸚鵡吧》的習作片段。
“媽媽,我想買只寵物!”我小心翼翼地請求。
媽媽的態(tài)度很堅決:“不,我永遠也不會在家里養(yǎng)那些臭得要死的東西?!?/p>
“媽媽,我就想買一只鸚鵡!”我拉住媽媽的手哀求,“班里好多同學都養(yǎng)了……”
媽媽一臉嫌棄:“那種東西麻煩得要死,屎尿一大堆,誰來清理?”
“我來清理籠子。”
“你連碗都不愿洗。”
“我會給它洗澡?!?/p>
“鬼才信!”
“媽媽,給我買只鸚鵡吧!”我在心里不斷地哀求著,真渴望聽見干脆利落的一句:“好,我給你買?!?/p>
二、緊扣單元重點,培養(yǎng)思考能力
每篇文本,除了有其獨到的特點外,都與本單元的寫作訓練重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要求學生認真讀這些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
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筆者先要求學生細讀孫臏說的話,體會孫臏善于觀察、認真分析、準確判斷的能力。然后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次比賽失敗后對田忌的神態(tài)描寫。透過田忌與孫臏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思考:他倆是怎樣看待比賽的馬的?學生積極思考后,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體會人物的思維過程就輕松自然了,本課教學訓練的難度就降低了。最后筆者又拋出一個問題:“齊威王會服輸嗎?”學生紛紛發(fā)言。筆者出示小練筆:如果你給齊威王(或田忌)當謀士,再來一次比賽,你會怎樣決定比賽的勝負。注意把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寫具體,把人物的思考過程寫清楚。這樣的教學設計,主題精彩,學生獲得了難得的練習機會;單元重難點教學得到了化解,學生習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拓寬想象空間,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
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充滿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閱讀與習作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天性,鼓勵他們拓寬想象,激起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展開課堂隨文練習。
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中的“我”的年齡及性格特征與四年級的學生很相似,在教學接近尾聲時,筆者與學生展開了討論:“為什么沒豁虎跳就會惹起哄堂大笑呢? ”抓住關鍵詞語“哄堂大笑”讓學生思考:“我”是怎樣的出場、怎樣的表演情景才引來大家如此的反應?筆者再次指導學生朗讀文中排練前,老師告訴“我”怎樣表演的段落,重點體會“爬”“站”“叫”“撲”“追”“躺”六個動作,并且邊讀邊想:“我”的出場或表演哪個順序錯了?缺少或增添了什么動作?……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他們大膽想象,創(chuàng)新表達。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不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扎實讀寫訓練,豐富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要用多種形式的“讀”來替代教師過多的文本講解,要讓學生在朗讀、交流中,增強表達的愿望。
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作者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用具體的事物來描寫,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如何讓學生深刻地感悟匆匆流逝的歲月,體驗作者豐富的情感呢?
筆者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的對比讀、角色讀,品味文章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以及表達方式的獨特。同時,筆者為學生搭建了語言訓練的平臺,讓他們邊讀邊思考:有多少日子已經(jīng)從手中溜去?讓他們邊讀邊想象:溜去的日子像什么?消失在哪里?讓他們邊讀邊說話:你的日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是來去匆匆的?學生的朗讀感悟到位后,筆者順勢過渡:“同學們,從你手中溜去的四千多個日子,像什么一樣?消失在哪里?”“請仔細想一想,你在做一件事時,日子是怎么過去的?”學生思考成熟后,筆者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仿照第2、3自然段,采用以下兩種句式,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記下日子在生活中來去匆匆的影子。
“……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我的日子……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p>
“……的時候,日子……”
文本的語言生動形象,修辭手法豐富多樣,句子整齊統(tǒng)一,節(jié)奏鮮明活潑,是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的極好例子。教者應充分利用好文本,創(chuàng)設好讀寫結合的平臺,把握好讀寫訓練的尺度,學生的內心感受與生活經(jīng)驗就會從他們的口中流露,從他們的筆下飛揚。這樣,學生的語言積累與運用才會得到真正落實。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合文本進行作文練筆的機會很多,形式也廣泛,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多用心,巧妙地設計好訓練點,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練筆。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讀寫素養(yǎng)就會不斷地提升。這樣,寫作教學難點自然就破解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泉州開發(fā)區(qū)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