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蕓
(北京懷柔醫(yī)院,北京 101400)
維生素D在機體骨代謝調節(jié)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同時還有利于骨質疏松與骨折的預防〔1〕。除了經(jīng)傳統(tǒng)的鈣磷調節(jié)對骨骼健康產生影響外,維生素D還與其他非骨骼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如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感染性疾病、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2〕。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患病率逐年遞增,現(xiàn)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健康問題之一〔3〕。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是其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關鍵原因,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主要病理改變〔4〕。近年來研究表明,維生素D水平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關系密切,但其是否參與了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至今仍未明確,且相關研究并不多見〔5〕。還有研究指出,除維生素D外血清(iPTH)水平表達也可能與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相關,但目前國內未見較多報道〔6〕。本研究主要觀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OH)VD〕、iPTH水平表達,旨在分析血清25(OH)VD、iPTH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懷柔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相關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①高血糖高滲性昏迷者;②急性感染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③合并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其他內分泌腺體相關性疾病者;⑤原發(fā)性骨質疏松或其他骨代謝疾病者;⑥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⑦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⑧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者。最終納入300例患者,其中男171例,女129例;年齡24~70〔平均(51.24±13.17)〕歲;糖尿病病程5個月至14年〔平均(7.45±4.21)〕年。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資料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排便后,檢測身高與體重,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在安靜坐位休息5 min后,使用水銀柱式血壓計檢測其右臂收縮壓。
1.2.2生化指標檢測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且無應激的狀態(tài)下抽取其外周靜脈血,使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血脂、血尿酸等常規(guī)生化指標。
1.2.3骨代謝相關指標的檢測 使用羅氏Cobas6000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測定患者血清25(OH)VD、iPTH水平。
1.2.4測定頸動脈斑塊硬化情況 使用Aixplorer超聲圖像診斷儀測定患者雙側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斑塊大小、部位及性質,探查頸動脈血流頻譜。參照相關標準對頸動脈斑塊情況進行分級:無斑塊為0級;多個小斑塊且單個斑塊面積<10 mm2為1級;多個斑塊,且斑塊面積≥10 mm2為2級;斑塊大,且有血流動力學改變,頸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超過1.2 mm/s為3級〔8〕。將其中0級患者納為無斑塊組,1級患者納為小斑塊組,2~3級患者納為大斑塊組。
1.3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血壓、血脂水平等;對比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iPTH水平表達。經(jīng)相關性分析檢驗血清25(OH)VD、iPTH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等級相關采用Spearman相關性檢驗。
2.1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情況 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02例(34.00%)無斑塊;79例(26.33%)小斑塊;119例(39.67%)中大斑塊。
2.2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 3組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型糖尿病患者性別、年齡、BMI、收縮壓、尿酸、血脂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iPTH水平比較 血清25(OH)VD水平無斑塊組>小斑塊組>中大斑塊組,血清iPTH無斑塊組<小斑塊組<中大斑塊組,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3組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表2 不同頸動脈粥樣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iPTH水平比較
與無斑塊組比較:1)P<0.05;與小斑塊組比較:2)P<0.05
2.4血清25(OH)VD、iTPH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血清25(OH)VD、iPTH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均明顯相關,前者呈負相關(r=-0.471,P<0.001),后者呈正相關(r=0.551,P<0.001)。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維持骨骼健康、調節(jié)鈣磷代謝是其經(jīng)典生物學作用,主要來源于皮膚合成及消化道吸收,在經(jīng)肝臟及腎臟羥基化作用后會轉化為具有活性的1,25-雙羥維生素D〔9~11〕。隨著近幾年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探索,越來越多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證實,維生素D除可調節(jié)鈣磷外,還對其他相關系統(tǒng)疾病具有重要影響。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各種慢性并發(fā)癥,特別是大血管并發(fā)癥,已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主要病理變化,動脈壁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是其早期主要改變〔12,13〕。頸動脈在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大血管病變時較早受累。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D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4,15〕,維生素D能夠通過對患者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對其釋放量、敏感性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系統(tǒng)炎癥反應,進一步對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產生影響。本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水平越低,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越高且斑塊硬化情況越嚴重。究其原因:①25(OH)VD高表達能抑制各類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被證實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之一;②25(OH)VD對心肌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具有增殖及抗肥大之效,而心肌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及肥大正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機制;③25(OH)VD高表達可幫助胰島素抵抗改善,而胰島素抵抗則是形成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原因;④25(OH)VD可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產生負調控,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則對心血管體系及高血壓產生獨立影響〔16~18〕。頸動脈粥樣硬化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與動脈硬化兩個部分,即形態(tài)學增厚與結構性僵硬,在2型糖尿病發(fā)病期間,患者的iPTH與鈣磷乘積較基線值有所升高,可能會增加機體轉移性鈣化風險,特別是血管壁鈣化情況較常見,且這種情況在鈣磷乘積下降后逆轉難度將大大增加〔19〕。研究證實,過度鈣化會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故因iPTH水平表達的改變導致的血管壁鈣化可能會加重動脈硬化情況,故既往也將血管鈣化作為動脈僵硬程度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標志〔20〕。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PTH水平的升高,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升高,且硬化程度越重??梢娕R床在預防或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時,需要關注維生素D及PTH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