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虎 李勇 李原
(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心內科,河北 衡水 05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狀動脈持續(xù)性缺血缺氧而引發(fā)的臨床常見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可表現(xiàn)出急性循環(huán)功能障礙、胸痛、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等,在我國,AMI的發(fā)生呈現(xiàn)出年齡化的趨勢,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是其首選治療方法〔1〕。然而,即使接受PCI治療,患者術后仍存在心室重構及炎癥等問題,從而影響預后。尋找可反映患者預后的有效生物學指標對于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肌紅蛋白(MYO)可于AMI患者出現(xiàn)胸痛癥狀后2 h內升高,可用于AMI的早期診斷;血清總唾液酸(TSA)與超敏C反應蛋白具有相關性,TSA的檢測有助于評估AMI患者體內的炎癥反應狀態(tài)〔2〕;脂聯(lián)素(APN)具有減輕AMI患者心肌和內皮細胞損傷,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3〕。MYO、TSA、APN均可參與AMI的發(fā)生發(fā)展,為此,本研究對以上指標在老年AMI患者中的表達及其對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進行了研究。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145例AMI患者為觀察組,同期接受體檢的145例健康老年人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發(fā)生院內死亡21例,存活124例;入組AMI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由兩名高年資醫(yī)師分別判讀患者右冠狀動脈、回旋支、左前降支及左主干的狹窄程度,并結合Gensini評分標準〔4〕進行評分:(1)根據(jù)每支血管病變程度:1分為狹窄<25%,2分為狹窄介于25%~50%,4分為狹窄介于51%~75%,8分為76%~90%,16分為91%~99%,32分為100%。(2)結合病變血管節(jié)段與相應權重系數(shù)相乘:右冠脈病變:遠、中、近段分值×1;回旋支病變:遠段、后降支分值×1;近段分值×2.5;對角支病變:第二對角支分值×0.5,第一對角支分值×1;前降支病變:遠段分值×1,中段分值×1.5,近段分值×2.5;左主干病變分值×5,各分支血管分值之和即為總分值。根據(jù)總分值分三組:輕度狹窄組總分值<25分,中度狹窄組總分為25~49分,重度狹窄組總分值≥50分。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均符合AMI診斷〔4〕且臨床資料完整;對照組患者無腦梗死、冠心病等重大疾病;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在60歲以上;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住院時間小于3 d;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接受透析治療;合并感染;入院前1個月內接受過免疫抑制治療。
1.2方法 收集對照組及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獲取血清后冷凍保存,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MYO、TSA、APN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豐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時統(tǒng)計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平均動脈壓、有無吸煙史、體重指數(shù)(BMI)。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F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平均動脈壓、吸煙史、BMI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2.2兩組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觀察組MYO、TSA顯著高于對照組,APN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觀察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輕度狹窄組血清MYO、TSA顯著低于中度狹窄組,血清APN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中度狹窄組血清MYO、TSA顯著低于重度狹窄組,血清APN顯著高于重度狹窄組(P<0.05),見表3。
2.4觀察組不同預后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死亡組血清MYO、TSA顯著高于存活組,血清APN顯著低于存活組(P<0.05),見表4。
2.5血清MYO、TSA、APN水平與AMI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相關性 血清MYO、TSA水平與AMI病情嚴重程度和不良預后呈正相關(r=0.408,P=0.000;r=0.523,P=0.004;r=0.359,P=0.034;r=0.366,P=0.027),血清APN與AMI病情嚴重程度和不良預后呈負相關(r=-0.413,P=0.007;r=-0.372,P=0.010)。
2.6AMI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血清MYO、TSA是不良預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血清APN則是保護性因素(P<0.05),見表5。
表2 兩組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表3 觀察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與中度狹窄組比較:1)P<0.05
表4 觀察組不同預后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比較
表5 AMI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造成患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雖然目前有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和新的治療方法都在逐步完善,AMI患者仍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5〕。AMI的發(fā)生是由冠脈急性閉塞而引起的,會造成相關冠脈所覆蓋區(qū)域心肌細胞壞死,PCI術、冠狀動脈搭橋術等治療方式可通過保證血管的通暢而實現(xiàn)梗死區(qū)域的血液再灌注,從而改善心肌缺血,促使患者心臟功能得到恢復〔6〕。然而,得到治療的患者也會出現(xiàn)缺血再灌注損傷,表現(xiàn)為心肌在獲得血液灌注后反而出現(xiàn)損傷加重的現(xiàn)象。對AMI患者進行持續(xù)的風險評估和分層從而指導早期干預和治療工作是勢在必行的,目前有關AMI早期診斷的生物學指標在臨床工作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可以有效反映預后的生物學標志物尚未達成定論〔7〕。老年患者的臟器功能逐步衰退,且多合并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的特點,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8〕,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此,本研究將老年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多種血清學生物標記物對其預后的評估價值展開研究。
本研究首先就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進行了比較,結果提示具有可比性,進而在此基礎上展開后續(xù)研究。正常情況下,血清MYO在心肌細胞中高表達而在血清中表達水平較低,在發(fā)生AMI時,MYO在血清中的表達迅速升高,因而可用于評估心肌損傷情況,并有助于判斷疾病類型〔9〕。有研究表明〔10〕,AMI不同預后患者MYO水平存在差異,MYO水平增高提示患者可能出現(xiàn)不良預后。TSA是神經(jīng)氨酸乙酰化衍生物,由糖蛋白和糖脂組成,是許多細胞表面受體的輔助因子,與大多數(shù)血清急性期反應物呈正相關,并且在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或損傷后迅速增加〔11,12〕。血清APN是一種脂肪細胞衍生蛋白,具有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3〕,可以影響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并且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具有相關性〔14〕。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MYO、TSA、APN均可參與AMI的發(fā)生,并且可能反映患者的預后。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血清MYO、TSA、APN均與AMI患者預后具有相關性,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則表示,血清MYO、TSA是不良預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血清APN則是保護性因素。AMI發(fā)生時,心肌細胞發(fā)生缺血缺氧性損傷,炎性細胞浸潤,炎癥反應通路被激活,MYO、TSA均可作為反映急性期損傷的有效指標而迅速上升〔15,16〕,其表達情況可反映機體炎性損傷程度;APN具有抑制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功能的作用,可抑制炎癥反應過程,同時,APN還可調節(jié)脂質代謝,影響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作用,降低血栓發(fā)生率,其表達異??梢l(fā)血脂代謝異常,促進脂質的沉積〔17,18〕,造成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血清MYO、TSA升高,APN降低均提示AMI患者病情較重,且本研究結果表明,以上生物學標志物均與患者預后相關,提示血清MYO、TSA、APN的檢測有助于對AMI患者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
綜上所述,血清MYO、TSA、APN水平與老年AM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具有相關性,其檢測對于評估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