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在春節(jié)過年,看到家家戶戶對聯(lián)上矯若驚龍的毛筆字時,我好生羨慕;每當在書法畫展前,看到龍飛鳳舞的毛筆字時,我心生敬意;每當在電視、報刊雜志上,看到行云流水的毛筆字時,我目不暇接。雖然我現(xiàn)在不太會寫毛筆字,但我對毛筆字卻情有獨鐘、喜愛有加,因為它從兒時上學就走進了我甜蜜的童年生活里……
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村里度過的,上學是在鄉(xiāng)村的學校里。那時學校里安排著毛筆書法課,而且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了。當時人小個子也不大,每天背著媽媽親手縫制的小書包,高興著蹦蹦跳跳地上學。就在小學一年級開始認書識字的同時,上起了書法課,書法課是由班主任語文老師李萍兼授。爸爸媽媽給我買下了毛筆、硯瓦、硯棒、寫毛筆字用的白色麻紙和仿紙,仿紙其實就是一張寫好了毛筆字的紙,讓學生們看著仿紙的毛筆字寫。一開始,先把麻紙放在仿紙上印著謄寫,寫的多了,熟練了就放在旁邊寫,再后來是默寫。我一開始什么也不懂,先認識了解每一個寫毛筆字的工具和書寫要求。寫毛筆字時,首先是把硯瓦里倒入少許涼水,左手握緊硯瓦,防止來回滑動。右手握緊硯棒,硯棒就是一塊長條見方的黑色棒子,把一頭放在硯瓦里來回摩擦,把硯棒上的黑墨溶解到硯瓦里,形成了黑色墨水。把毛筆放到有水的小蝶里,使毛筆頭上的毛松動散開,寫字時就能放任自如。再把仿紙放在左邊,白色的麻紙放在右邊,麻紙下邊墊上書或報紙,寫起字來柔和不僵。這樣用毛筆蘸著墨水,開始寫字,手還得握好毛筆,坐好姿勢。世上很多事都是說得容易,做得難,我一開始,身體不是爬前就是歪后,老坐不對身姿,等身姿坐正了,握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懸筆姿勢老不對。還有就是磨硯棒,一會兒就磨出了硯瓦,把墨水濺到外面,沒多一會兒,兩只手上、臉上,濺成了像戲曲中畫黑花臉的臉譜。寫字就更不用說了,一個點一寫就寫成一個大黑洞,一橫寫成一條彎曲的小溪,一豎寫成一根冰棍,一勾寫成一個勺子。學校里老師短暫的一節(jié)課,在初學時,根本掌握不了什么,只是培養(yǎng)了寫毛筆字的興趣。注意要領就全靠在家里練習熟悉,家里就全靠媽媽認真仔細地輔導,不厭其煩,手把手,從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點一劃等間架結(jié)構(gòu)教起。我慶幸有一位善良勤勞、樸實吃苦、愛文化的好媽媽,每天放學后,媽媽總是千方百計抽出時間輔導我,督促我練習毛筆字。一張張潔白見方的麻紙,不知我練字用了多少張,浪費了多少張;一塊塊硯棒不知磨掉了多少根;毛筆也不知使用了多少只。就是這樣,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我終于可以獨立寫毛筆字了,并且多次得到了李老師的表揚,有幾次還貼在了學校校長室旁的光榮榜上。
兒時寫毛筆字不僅培養(yǎng)了我書法學習的興趣和技能,而且還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人生哲理。因為寫毛筆字剛開始寫簡單的字,后來就寫詩詞,特別是毛主席詩詞。比如《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歡顏”;比如當時最流行的名言警句:“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五講四美三熱愛”“向科學的高峰不斷攀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向雷鋒同志學習”,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等。而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猶如昨日的一句仿寫內(nèi)容就是西漢文學家劉向說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每天練這幾個字,今天練,明天練,天天練,練習寫了不知有多少遍后,毛筆字寫得非常好了。在當時對字里的深刻含義懵懵懂懂,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對其中的意思由一竅不懂,到一知半解,到基本了解,正是兒時不懂其中意,懂時已近暮年人。媽媽在我小時候,經(jīng)常叫我寫這句話,愛意深沉。書,既是書本、書籍里的道理,又像是一副中藥,可以治愈人的身體一樣,治愈人的愚鈍,使愚昧落后無知的頭腦,學習武裝成聰慧先進有知識的頭腦。這種書不僅僅局限指書本上的道理,還可以理解為寫毛筆字的書,寫毛筆字的字、詞、句,都是閃亮著光芒智慧的書,能讓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醍醐灌頂。像毛主席說的那樣,通過讀書學習,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通過兒時學習寫毛筆書法字,通過媽媽對我言傳身教、語重心長的輔導教育,使我的毛筆字進步很大。我還從中知道了顏真卿的顏體、歐陽洵的歐體、柳公權(quán)的柳體、王羲之的行體等多種書法體例和知識。
后來,我們舉家搬進了縣城,城里學校當時沒有開設毛筆書法課。我由于年少不懂就把寫毛筆字給落了下來,剛開始,還偶爾寫寫,沒有了學校老師的安排,父母也由于迫于生計,沒有再顧得上督促我堅持下來,以至于后來我徹底荒蕪了毛筆字的書寫。
我現(xiàn)在關(guān)于毛筆字的筆法、道理基本都懂,就是寫出來的字實在不好。但兒時鄉(xiāng)村學校里,特別是家里媽媽輔導我,手把手教我初寫毛筆字時的情景如在眼前。我對不住爸爸媽媽含辛茹苦的培養(yǎng),對不住媽媽那一橫一豎里傾注著的母愛;那一撇一捺人字里傾注了母愛中做人的教育;特別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的人生哲理中,閃爍著的像太陽般的溫暖和像月亮般的柔情,一直墨染著我的整個人生。兒時的毛筆情緣,成了我人生的航燈、人生的啟明星,也是童年甜蜜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更是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它使我在人生歲月中墨香裊裊,香潤心田。這不,耳旁又傳來了那白紙黑字間蘊藏著媽媽的諄諄教誨:兒啊,無論何時何地,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坦坦蕩蕩……
作者簡介
李興盛,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就職山西省汾陽市應急管理局。業(yè)余撰文登《中國文藝家》《中國鄉(xiāng)村》《中國教師》《唐山文學》《散文百家》《鴨綠江》《時代作家》《作家新視野》《文學欣賞》《上海散文》《海河文學》《西南文學》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