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萍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支架式”操作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規(guī)劃,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預設軌道,自然形成系統(tǒng)性學習認知。在“支架點”的選擇時,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依據教學目標、依據學生學力、依據課堂教學生成、依據閱讀訓練實際,為學生設定“支架點”,以滿足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需要。
一、依據教學目標,設置確定“支架點”
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以提升教學的適配性,也可以為“支架式”教學設定點位。不同課型有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而學生對教學內容缺少基本認知,特別是學法積累更是欠缺,教師要為學生思維作出清晰的引導,讓學生順利地進入到學習環(huán)境之中,這樣才能形成嶄新學科認知。教師要做好銜接工作,讓學生自然建立學習目標。
例如,教學語文第九冊《桂花雨》,教師先公示教學目標: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戀之情;理解課文內容;辨析能夠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含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學生對文本閱讀學習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教學執(zhí)行階段,教師先要求學生誦讀課文,并給出技巧傳授:有感情誦讀,需要厘清作者情感走勢,注意語氣語調的把握,還要注意語速和停頓的調整。在內容梳理時,教師讓學生先分段歸結,厘清主要情節(jié)。在語言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片段,說說喜歡的原因,提醒學生從修辭、典詞、情感等角度展開思考。學生根據教師指導展開具體的學習和操作,非常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達成了學習目標。
教師針對教學目標為學生進行具體規(guī)劃,做出必要的提醒,這都是支架設計的過程。給學生設計清晰的思考路線,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支架支持,幫助學生自然建立閱讀認知體系。
二、依據學生學力,基礎確定“支架點”
學生接受能力存在個體差異,這是最為現實的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識,展開分層教學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要給不同群體學生投放不同的支架,給學生提供更為明確的學習操作路線。教師“支架點”的精準確定,可以給學生提供最為及時的學習支援,小學生面對學習任務時,往往處于盲從狀態(tài),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教師給出觀照性引導,為學生設定思維框架,不僅能夠理順學生學習程序,還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靈感,以提升學習效率。
《將相和》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學生對課文復述還存在許多困難,教師針對性給出引導:選擇其中一個小故事,講述基本的情節(jié)。不妨先對故事進行梳理,將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等因素都進行提煉和歸結,然后依照提綱進行講述。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展開了閱讀歸結性處理,然后嘗試進行復述講述。經過一番實踐,學生大多能夠順利完成課文復述任務。教師在對學生講述評價時,根據學生學力基礎不同,也給出不同的歸結,體現分層教學意識。
教師為學生規(guī)劃了課文復述基本操作思路,讓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任務之中,并在不斷地實踐嘗試中總結經驗教訓。學生對課文復述有了更多信心,這當然與教師“支架式”誘導有直接關系。
三、依據課堂教學,生成確定“支架點”
教學生成是最為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注意科學整合教程,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學習契機。教學條件改變了,教學設計也需要跟著改變,教師為學生學習重新布設支架,可以給學生帶來新的思維啟迪。課堂教學處于動態(tài)化狀態(tài),教師隨時可以調整教學方向,學生學習思維還不夠敏捷,教師需要給出更多的引導,利用靈動的“支架點”設置,促使學生順利進入新的學習境界。
“支架點”是學習行動的起點,也是學生思維打開的方向,教師要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實際作出調整和安排,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夠及時進入主動學習情境之中。
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原本設計學生辯論的,但學生對兩種家庭教育方式沒有選邊性站隊,這課堂辯論也無從搞起。有學生提議做課堂演繹活動,給教師帶來一些啟示,教師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讓學生進行即時性演繹活動:同桌兩個人合作,自行創(chuàng)編課本劇,以這篇課文為原型,可以做一些改動,進行現場表演,截取一個家庭教育的生活截面,給大家做精彩展示。學生拿到任務后,進入了緊張的創(chuàng)編彩排環(huán)節(jié)。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表現進行觀察,對學生提出的個性問題給出解答。為了讓更多學生都能夠獲得啟示,教師集中作出提示:要對人物性格進行必要的分析,這樣才能設計好人物的臺詞、動作和表情。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對相關演繹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在課堂演繹時,學生的表現都比較精彩,教學獲得圓滿成功。
教師根據學生表現實際,為學生做出針對性引導,這是支架投放的操作,讓學生矯正了學習方向,確保課堂演繹活動獲得豐富成果?!爸Ъ苁健苯虒W,是教師的經驗、技巧支持,讓學生能夠找到清晰的學習起點,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最有力的幫助。
四、依據閱讀訓練,確定實際“支架點”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不僅要精選訓練內容,還要對訓練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特別要對學生進行“支架式”服務,讓學生有更為清楚的訓練方向。語文訓練要從“聽說讀寫思”等多個方面展開操作,教師要注意給出不同的“支架點”提示,讓學生能夠依據“支架點”設置展開相關的訓練和學習,以提升課堂訓練的有效性。支架有支點需要選擇,學生訓練也有起點要觀照,教師要深入到教學之中,對多種支點進行對接,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訓練效度。
教師投放支架要選擇切點,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啟迪和引導。在學習《我的“長生果”》時,教師為學生布設的訓練內容是:讀書筆記是最為常見的閱讀認知內化手段,以這篇課文為閱讀對象,寫一篇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沒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閱讀了什么內容,獲得了哪些心理觸動,形成了什么感悟,都需要清楚地表達出來。不妨圍繞一個點展開,注意關聯(lián)原文,也需要獨立思考,還需要有延伸性感悟,這樣才能提升讀書筆記的價值。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快速進入讀寫狀態(tài)。在讀書筆記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現場誦讀,學生都能夠給出積極回應,學生的讀書筆記都能夠呈現諸多亮點。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讀書筆記訓練任務,學生對這樣的訓練形式還比較陌生,教師給出具體的設計和提示,讓學生順利進入實踐環(huán)節(jié),并獲得不錯實踐效果。這個操作過程,是教師“支架式”教學引導的結果。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啟示,讓學生展開針對性思考和實踐,自然能夠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認知。
探尋語文課堂教學“支架點”的位置,這是“支架式”教學設計的基礎條件。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需要統(tǒng)籌把握課堂教學實際,通過對教情和學情的綜合分析,從不同視角出發(fā),找到適合的支架點位,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正面幫助。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南關學校(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