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古詩詞作品凝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利用古詩詞作品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賞析和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還能促使學生繼承并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賞析古詩詞作品,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要注意從作者、背景、意象等角度切入下去,并注重讀寫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看似只是旁敲側擊,沒有集中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內(nèi)容和主旨,但是實際上卻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古詩詞作品,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一、作者,了解生平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寫作風格,而且同一作者的生平若發(fā)生變化,對于其作品的內(nèi)容、風格等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若要深入理解古詩詞,就不能缺少對于作者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學中要適當?shù)毓膭顚W生探究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在何種生存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了解古詩詞的主旨。
七年級下冊第20課《古代詩歌五首》的《登幽州臺歌》是一首氣勢宏大的詩歌,這首詩歌展現(xiàn)了俯仰古今的遼闊時空,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孤獨寂寥的悲切心情。在閱讀這首詩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感到十分困惑:“為何作者這首詩歌寫得這樣悲壯呢?這是在無病呻吟嗎?”學生的不理解是因為不夠了解作者的生平,此時給學生播放與之有關的多媒體課件,又或者鼓勵學生探究作者在何種境況下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學生發(fā)現(xiàn):“原本作者陳子昂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他曾經(jīng)向朝廷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蓖瑫r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陳子昂心境的轉折點:“陳子昂的正義直言沒有得到重視,甚至幾次都被株連下獄。當時陳子昂因為軍事策略上的分歧與上級形成矛盾,最后被降職成為軍曹。這讓作者想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得到實現(xiàn),所以在登上薊北樓后十分感慨,這才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睂W生認識到這不是作者在無病呻吟,而是生活逼迫他,促使他有了這樣的感悟。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給學生展示和作者生平有關的多媒體課件能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此外,利用具有懸疑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的方式自主探究作者的生平,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自主閱讀古詩詞的時候結合作者的身份加以分析,避免因為自己的主觀臆斷而造成對古詩詞的誤解。
二、背景,探尋初衷
不同時代背景之下的作品,即使主題相同,也會給人不同的閱讀感受。因此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必須充分了解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這樣才能穿越時空的阻隔,進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中。學生能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古詩詞的初衷,同時也能理解為何同一主題的作品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會寫出不同的感受。
在閱讀八年級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的《赤壁》時,鼓勵學生將其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作品雖然所寫的都是“赤壁”這個主題,但是作品給人的感受卻截然不同。首先鼓勵學生說說它們的不同點。學生認為:“杜牧的《赤壁》重在分析,別出心裁地分析出當時時局的變化,是否會改變歷史。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大多是抒發(fā)自己的個人抱負。”此時教師鼓勵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進行分析:“他們所處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嗎?為何他們的作品會有不同的風格呢?”學生考慮兩人所生活的時代后認為:“杜牧生活在唐末,當時作者看到了唐朝的沒落,所以希望用反思歷史的方法幫助統(tǒng)治者找到解決方案,所以結合赤壁就多了一些理性思考。而蘇軾生活的時代,宋朝還比較穩(wěn)定,所以蘇軾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個人問題?!蓖ㄟ^這樣的分析,學生認識到時代的不同對于作者的寫作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實際教學中可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學生會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時空,走入了古詩詞特定的意境中。這樣有助于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體會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三、意象,預測情感
古詩詞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充滿了真情實感,而這些情感有很多都不是直接通過抒發(fā)胸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而是通過意象委婉地展現(xiàn)出來。運用意象,這也是古詩詞作品的特點之一。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握住意象,分析這些意象一般用來體現(xiàn)怎樣的情感,作者使用怎樣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古詩詞作品整體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在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的《天凈沙·秋思》時,首先鼓勵學生找出詩歌中所用到的意象。學生發(fā)現(xiàn),這首作品似乎十分喜歡使用意象,幾乎是用意象堆積而成的。作者分別使用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意象。此后鼓勵學生分析:“作者只是簡單地將這些意象堆在了一起,但是卻并沒有詳細地分析,但是為何當最后說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時候,讀者就會感到這首作品整體展現(xiàn)的就是漂泊天涯的思鄉(xiāng)之情呢?”學生認識到,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蒼涼的感覺,讓人感受到了羈旅天涯的落寞感。小橋、流水、人家雖然增添了一些煙火氣息,但是結合下文的古道、西風、瘦馬卻又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凄涼的感覺,使人意識到這里的“人家”并非作者的家鄉(xiāng),所以就更增添了憂郁的情懷。結合意象,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作者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
透過意象,學生能高效分析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學生發(fā)現(xiàn),有些意象隨著詩人的廣泛使用,有了自己固定表達的情感。但是,不同的詩人在實際運用的時候有時也會賦予它們不同的意味。在品味古詩詞時要結合上下文分析意象,才能準確地把握古詩詞的情感,體會到作者的胸懷。
四、仿寫,個性創(chuàng)新
讀寫結合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少學生認為古詩詞和自己的距離比較遠,因此忽略了對其的仿寫。在教學中可適當鼓勵學生參與到古詩詞仿寫的活動中,說說自己在當今的生活狀態(tài)下,對于相同的主題有怎樣不同的感受,嘗試用個性化的語言將其表現(xiàn)出來。
八年級上冊第12課《唐詩五首》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描寫錢塘湖的作品,展現(xiàn)了錢塘湖唯美的自然風光,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錢塘湖的熱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你看這祖國的山水是如此壯麗秀美。大家平常是否也曾游覽過什么美好的風景呢?是否也有過想要用文字將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沖動呢?能否嘗試仿造課文,使用詩歌的形式來創(chuàng)作呢?”這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學生便描寫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用“滿地湖光看不厭,輕舟一葉乘風過”等詞句來體現(xiàn)對美景的熱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綜合性學習,綜合運用語文知識,促使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仿寫就是一種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學習方法。同時,這樣的活動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和探究充滿熱情。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古詩詞。這樣就不只是要讓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探究其主旨,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讓學生從作者、背景、意象入手,并結合創(chuàng)意仿寫,有效地提升學生品讀詞句的效果,促使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作品。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新店鎮(zhèn)初級中學(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