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卓輝
(南通市城市建設工程管理中心,江蘇 南通226007)
瀝青混凝土具有較高的使用性能,為道路施工階段的常用物料之一。路面平整度與道路使用性能、使用年限長短等均存在密切相關性。瀝青路面接縫處理技術的使用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和市政瀝青路面平整與否存在關聯(lián)性【1】。施工處理瀝青路面接縫階段,對技術水平提出較高要求,需施工單位從多個方面嚴格控制,借此方式確保市政路用性能達標,提升通行服務能力,延長使用壽命,降低路面病害發(fā)生的風險。
長江北路西延(沿江市政—城北大道)東起高墩圩立交跳水臺,樁號為KO-X023.055,項目終點樁號為K3+600,全長約3.6km。
本次C標段樁號范圍K1-971.000~K2+99.914,全長約0.629km。工程東段最初主要為民宅,現(xiàn)地面標高約為3.00~4.00m,東端河堤及堆土區(qū)標高約5.6~8.5m,西段現(xiàn)場地面標高約為3.5~4.5m。
在勘探深度范疇中,自上而下土層局部分布情況可以做出如下概述:①雜填土:層厚通常為0.6~2.0m,局部達7.00m,層底標高-0.70~2.92m;②1粉土夾粉質(zhì)黏土:層厚0.5~4.9m,層底標高-3.02~1.50m;③粉砂夾粉土:層厚2.7~11.2m,層底標高-16.60~-9.01m;④粉砂:層厚2.0~11.7m,層底標高-22.36~-16.48m;⑤中粗砂:含有2~20mm圓礫,局部有20mm以上的卵石,層厚16.2~20.0m,層底標高-78.98~-78.51m。
在檢查瀝青路面施工質(zhì)量階段,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瀝青連接處存在接縫面薄厚不均勻、間隙偏大等質(zhì)量問題。項目竣工交付投用以后,因瀝青路面接縫不良等容易誘發(fā)接縫位置凹凸不平、兩端瀝青不嚴實等情況,對路面整體施工質(zhì)量造成損傷,以致路基在雨水侵蝕下被破壞的概率相應增加,降低車輛行駛過程舒適度、安全性,增加交通事故發(fā)生的風險【2】。針對瀝青接縫不良的成因,我們認為工藝技術選擇、應用欠缺合理性是“罪魁禍首”。在具體施工實踐中,橫向、縱向接縫處理存在偏差、未及時采用攤鋪槽瀝青混合料、剩余料被統(tǒng)一推向燙平板等,造成攤平板標高增加,路面表明形成鼓包等質(zhì)量問題。為應對市政路面以上質(zhì)量問題,可以從如下2個方面著手:一是選用適宜的施工技術;二是加大工藝控制力度。
市政瀝青路面施工階段,對瀝青路面工作縫進行鋪筑處理是橫向接縫主要的施工技術類型。回顧既往橫向接縫處理技術的實踐應用歷程,筆者認為最需控制的內(nèi)容就是混合料溫度的波動情況,若物料溫度偏高,則將會增加混合料推移情況發(fā)生的概率;若溫度偏低,則可能難以保證壓實效果,影響市政路面投用階段的使用效果。故而,使用橫向接縫處理技術階段,力爭將混合料溫度調(diào)控在合理范疇,通常以5~10℃為宜。為保證橫向接縫處理施工效果,在具體施工中應對如下幾點問題予以重視:
1)接縫所處部位:在依照工程設計圖紙攤鋪好瀝青混合料后,應使用壓路機對瀝青混合料進行數(shù)次碾壓。重復碾壓階段可能會導致邊界處混合料伴隨碾壓機出現(xiàn)前移,導致接頭位置標高和現(xiàn)實標高出現(xiàn)出入【3】。為有效規(guī)避以上問題,要求壓路機重復碾壓期間,當和道路尾端相距約1.0m時,要求碾壓機緩緩提升熨平板,而后離開施工現(xiàn)場。若選用人工攤鋪法,應切齊多余的瀝青混合料后,再嚴格依照相關規(guī)范開展碾壓工作。
2)接縫形式:斜接縫與平接縫是市政瀝青路面橫向接縫處理階段常用形式,對于等級相對較高的市政工程,通常在下面層使用斜接縫處理技術。推薦使用垂直的平接縫處置上面層接縫。在等級偏低的市政項目中,斜接縫處理適用于各層面工作縫的處理。使用斜接縫施工技術時,應加強混合料搭接長度的調(diào)控,通常以0.4~0.8m為宜;利用平接縫處理方法時,要上下瀝青層的橫向接縫錯位>1.0m。要求每次碾壓工序結束后,利用3.0m直尺檢測沒有完全冷卻的面層端,針對平整度、厚度不達標的文職,組織人力做出垂直鏟除,并清理干凈。
3)施工方法:處理瀝青路面橫向接縫階段,為確保多余瀝青混合料鏟除工作有序推進,推薦采用如下工法【4】:(1)在距完成攤鋪作業(yè)1.0mm左右的位置,敷設一層牛皮紙,而后再行攤鋪作業(yè);(2)攤鋪物料前期,可以在面層適量灑水,減少或規(guī)避基層黏結情況。待混合瀝青料完全冷卻后,清晰設定切割部位,及時予以切割,而后清理工程現(xiàn)場。在對下一區(qū)段路面攤鋪時,要求工作人員將適量瀝青涂擦在切割面,借此方式取得較好的黏結效果,為提升道路路用功能奠定基礎。
4)先使用雙鋼輪壓路機順沿橫縫方向進行跨縫碾壓,經(jīng)由已經(jīng)壓實面層逐步碾壓到新鋪面,首次壓進新鋪面10~20cm,而后每次壓進15~20cm,直至2/3輪寬壓進新鋪面。組織施工人員利用3.0m直尺測量接縫位置的橫坡和縱坡,針對和設計要求存在偏差的位置,利用細混合料進行找平,并予以碾壓處理,直至達標。
1)冷接茬:實質(zhì)上就是診斷已經(jīng)攤鋪、壓實好的路面,對其進行二次攤鋪、壓實處置。半幅瀝青路面進行鋪筑施工階段,熱接縫處理效果偏差,通常推薦獎?chuàng)醢灏仓糜诎敕裕?lián)合使用切刀切齊。在鋪筑工作正式開展之前,要求工作人員整體清除半幅縫旁的顆粒與雜質(zhì)等,涂擦適量瀝青以確保其黏結性符合工程設計要求,從根本上保證路面鋪筑效果。攤鋪新混合物料時,要保證其和已攤鋪壓實層重疊5~10cm【5】。攤鋪結束后,組織人力清除前半幅上多余的瀝青物料和雜質(zhì),而后開展后期碾壓施工作業(yè)。在以上過程中,要依照松鋪系數(shù)測算新攤鋪帶厚度,確保其和上一層攤鋪帶厚度統(tǒng)一。
2)熱接茬:該種路面接縫處理技術適用于寬度>12m的市政項目。實踐中,使用2臺攤鋪機進行梯隊式鋪筑,在以上過程中2個相毗鄰的攤鋪帶均處于壓前高溫狀態(tài)中,該種縱向接縫處理難度偏小,且黏結度處于較高水平。要求前后2臺攤鋪機的縱向熨平板間距為4~6m,相鄰攤鋪區(qū)段重合寬度值≤10㎝,規(guī)避重合位置歷經(jīng)2次熨平板壓實處理,進而造成路面接縫被壓路機碾壓處理后由于原始壓實度偏高,而滋生向上凸起的情況。
針對瀝青路面橫向接縫內(nèi)的冷接縫,因為溫度偏差較大而造成黏結度降低,容易在多雨季節(jié)內(nèi)因雨水滲漏,結構在早期出現(xiàn)破損進而降低路面的平整度,為有效應對以上情況,提出采用冷接縫熱處理技術的建議。該項施工技術原理是利用專用設備裝置將已壓實好的路面層加熱到新瀝青混合料攤鋪處理時要求的溫度,借此方式使兩幅攤鋪料黏結效率明顯提升。對已壓實面層加熱處理過程中,應關注其與新攤鋪混合物料之間形成的溫度差,盡量將新料初壓溫度調(diào)控在140~160℃范圍中,跨縫碾壓作業(yè)應在溫度>80℃的工況中完成,保證2個相毗鄰的攤鋪帶混合料不會因冷卻而出現(xiàn)分離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路面結構裂縫情況發(fā)生的風險【6】。
接縫處理情況是影響市政瀝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混合料攤鋪、碾壓階段未能有效處理相鄰路幅之間的接縫,則將會降低市政通行服務能力,嚴重情況下會破壞路面結構完整性,降低其耐久度。本文對橫向、縱向接縫施工處理技術加以分析,發(fā)現(xiàn)施工階段加強工藝控制并持續(xù)總結施工技術要點,均是有效調(diào)控接縫位置處理效果的有效措施,和冷接縫技術相比較,熱接縫技術應用效果更優(yōu)良。在具體施工階段,要求施工人員結合市政工程實況、設備技術水平等,擬定最適宜的接縫處理技術方案,進而最大限度地完善瀝青路面工程建設質(zhì)量,為市政安全、有效投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