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蓉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580條第2款規(guī)定,特定情況下,法院或仲裁機構可以根據(jù)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該條規(guī)定的“當事人”從文義上看,既可解釋為僅指守約方,也可解釋為包括違約方在內(nèi)。傳統(tǒng)觀點認為,解除權是債務人出現(xiàn)履行障礙時守約方的救濟手段,債務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違約行為而獲得解除權。但學界和司法實踐中有觀點認為,出現(xiàn)合同僵局時違約方可以主張解除合同。“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糾紛案”(以下簡稱新宇公司訴馮玉梅案)的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都在守約方不愿解除合同的情況下,支持了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請求。之后,也有法院裁判支持違約方解除合同。因此,有必要探討探討違約方是否享有解除權,以及解除權如何行使。
合同僵局有待解決。合同僵局是指出現(xiàn)合同不能履行、合同不適于強制履行、合同履行費用過高和債權人未在合理期限內(nèi)請求履行的情況,且上述情況是由于違約方的過錯所致,此后債權人雖有權解除合同但不行使解除權使違約方承受極大的損失。首先,合同不能履行時,如果守約方不行使解除權,合同的拘束力會給違約方甚至守約方帶來不利影響。此時債權人不能請求債務人實際履行,債務人受制于合同拘束力不能無負擔地開展新交易,合同繼續(xù)存在已經(jīng)沒有積極意義。其次,債務人違約而債務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時,要么強制執(zhí)行違約方的其他財產(chǎn),要么由他人代替履行,要么直接由實際履行變?yōu)閾p害賠償,即合同關系轉(zhuǎn)變?yōu)閾p害賠償關系,此時合同應解除或合同終止。再次,履約支出過高債務人違約時,違反合同約定應承當相應后果,現(xiàn)行法為守約方提供了支付違約金請求權、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解除權等充分的救濟手段。守約方不行使解除權,而民法作為救濟法、補償法,不應無限度地懲罰違約的債務人。最后,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債權人應在合理期限內(nèi)以合理方式行使權利,當守約方長期不決定是否行使解除權時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使違約方合理信賴守約方不會再主張實際履行,法律應保護債務人的這種信賴。
情事變更原則不能解決合同僵局。有些學者認為出現(xiàn)《民法典》第580條規(guī)定的情形時可以適用情事變更原則,而不是讓違約方獲得解除權。但是,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前提之一是,合同履行顯示公平但仍能履行,不能適用于合同不能履行的情況。至于債務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履約支出過高,雖然符合情事變更原則關于合同雖能履行但履行顯示公平的要件,不過該條所指的債務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履約支出過高與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相關,并不符合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的另一前提是合同成立后作為合同基礎的條件發(fā)生重大變化,但是合同僵局中合同適用的情況大多沒有發(fā)生重大變化,只是因為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雖能履行但履行顯示公平。此外,適用情事變更原則還要求雙方均無過錯,但該條適用的情況中,違約方均有過錯,而債權人有時有過失。因此,情勢變更原則并不能解決所有合同僵局案件,仍有必要賦予違約方解除權。
借鑒德國法上的抗辯、抗辯權消滅對待給付制度仍可能出現(xiàn)合同僵局。有的學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法上的抗辯、抗辯權消滅對待給付制度,不用處理合同僵局。德國民法典(新債法)第275條第1款規(guī)定:債務人不能履行的,無論是自始不能還是嗣后不能,是客觀不能抑或主觀不能,債權人的給付請求權均被排除。不需要債務人請求和法院裁判,也不論債務人過錯的有無,都即刻消滅雙方當事人的債權或債務。不過從體系解釋出發(fā)看德國民法典(新債法)第275條第1款和第326條第1款前段,可以得出結(jié)論:合同不能履行時,雖然給付和對待給付請求權均消滅,但是依據(jù)德國民法典(新債法)第326條第5款債權人仍享有合同解除權。表明合同不能履行時,合同并非都消滅,而是仍有可能行使解除權。依據(jù)德國民法典(新債法)第275條第2款前段的規(guī)定,給付雖可能但債務人支出嚴重超過債權人所獲利益時,給付不可合理期待,債務人獲得拒絕給付權。按照第275條第3款,債務人親自提出給付,但權衡阻礙給付的障礙與債權人的給付利益后,給付被視為不可合理期待。債務人也有拒絕給付權,并且是消滅型抗辯權??傊?,在德國法上的相應制度不能滿足全部合同僵局案件的需要,違約方解除權仍有必要。
符合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合同法設置解除制度的目的不是懲罰實施違約行為的債務人,而是使雙方當事人擺脫無意義的合同的約束。債務人因作為合同基礎的主客觀情況變化而違約,此時合同繼續(xù)生效會讓違約方承擔不利后果,但是守約方堅持不行使解除權,出現(xiàn)合同僵局。當情況變化使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合同履行無意義時,合同繼續(xù)約束雙方當事人,不僅對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有害無益,還會阻礙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而且,合同訂立的基礎是雙方互相信任,一方違約另一方堅持不行使解決權,合同繼續(xù)存在只會影響雙方的信任關系。此時,堅持只有守約方享有合同解除權,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還難以實現(xiàn)合同解除制度設計的真正目的。
符合效率違約理論。依據(jù)效率違約理論,如果債務人的履約支出嚴重超過債權人和債務人因履約所能獲得的利益,應解除合同并由違約方向守約方賠償其預期利益,使雙方損失最小化。這種情況下,解除合同更具有經(jīng)濟效益。雖然違約救濟以繼續(xù)履行為原則,但合同僵局的情況下要么不能履行,要么繼續(xù)履行成本過高或者難以執(zhí)行。這種情況下,效率和公平應當優(yōu)先于合同嚴守原則,賦予違約方解除權使雙方擺脫合同的約束。有觀點主張英美法中違約救濟損害賠償優(yōu)先,所以可以適用效率違約理論,而我國繼續(xù)履行優(yōu)先于其他違約救濟方式。但是也有例外,如存在法定解除的情況下,實際履行并不具有優(yōu)先性。合同解除是因為主客觀情況改變,其與合同履行一樣都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利益,而效率違約理論也是從當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還有觀點認為,允許違約方解除合同可能會由于違約損害賠償不能達到所追求的效率。但是根據(jù)《民法典》第58條第2款的規(guī)定,須由法院或仲裁機關決定違約方終止合同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在審判和裁決過程中法官和仲裁員會判斷解除合同能否達到更高的效率。
在債務人違約與合同不能履行、合同不適于強制履行、合同履行費用過高和債權人未在合理期限內(nèi)請求履行有關的情況下,守約方不行使解除權,導致合同僵局,損害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利益,還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流通和經(jīng)濟發(fā)展。情事變更原則和德國法上的抗辯、抗辯權消滅對待給付制度,都不能解決所有的合同僵局案件。雖然傳統(tǒng)觀點認為只有守約方享有合同的法定解除權,違約方不能因為違約行為而享有合同解除權,但是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以及效率違約理論可以論證違約方解除權的合理性,應當將《民法典》第580條第2款中的“當事人”解釋為包括違約方在內(nèi),賦予違約方解除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