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茜
摘要: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年輕人從剛才我們所說的那種未見世面的吝嗇的環(huán)境里培育出來之后,初次嘗到了雄蜂的甜頭,和那些粗暴狡猾之徒為伍,只知千方百計尋歡作樂……”由此,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圖便已對“民主型人格”進行了較為準確的描述;而如今,民主型人格似乎出現了全面的復蘇。從政治到文化,從經濟到思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著“民主分子”的狂歡。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現“民主型人格”在當今社會的表現形式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并探求可能的解決途徑:第一部分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展現“民主型人格”的典型表現形式;第二部分分析“民主型人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產生的不良影響;第三部分試圖回答這一問題——“民主型人格”是否可以被糾正。
關鍵詞:民主型人格 ?政治 經濟 文化
一、“民主型人格”的具體體現
民主型人格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下面我們從政治,經濟,文化中說說它的體現。
(一)政治領域的“民主型人格”——政治正確
民主政體強調人人平等,主張個人自由,這種思想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個人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的擴張帶來等級秩序的崩塌與權威的缺失,人們變得隨波逐流,喪失主見。正是因為每個人的欲望都是平等的,任何對無限制的自由的約束都會激起極大的反抗。每個人不專注于培養(yǎng)自己的理性,而是沉溺于個人狹小的主觀世界之中。久而久之,個人的洞察力與判斷力逐漸退化;再加上外界的影響,必將導致人云亦云。而這種傾向在政治領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這一概念被自由主義者廣泛運用,維護少數群體的話語權,對其保持足夠的尊重,尊重其合法權益,防止社會多數群體對少數群體的“暴政”。可以說,這一觀念在民權運動中發(fā)揮了十分正面的作用。在保守主義者看來,自由主義者過于激進地將政治正確運用到了教育平等、多元文化、環(huán)境保護以及各種權利運動之中;而自由主義者則通過政治正確來吸引選民的支持,兩性平權、改善移民生存環(huán)境、保障同性戀權益等選舉承諾屢屢見諸報端。到2016年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自由主義者獲得重大勝利。政治精英控制的大眾媒體向普通大眾傳遞著政治正確的觀念,“保護少數人的權利”成為不可輕易觸碰的信條,某些話題和用語成為社會公認的禁忌。這不禁讓人思考,“異化”的政治正確是否會產生更多的價值?遵守政治正確的全部民眾是否真的從心底里尊重少數人的權益?
而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也能發(fā)現“民主型人格”的影子。特朗普在2016年大選中旗幟鮮明地反對了政治正確,認為美國“再也承受不起政治正確”,并將“非常努力地廢除這種表述并保護所有美國人的言論自由”。特朗普的主張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并引發(fā)了巨大反響。槍擊案、非法移民等社會問題使許多人認為政治正確正在毀滅美國,在特朗普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政治正確,主張維護美國人的利益。但是,政治正確不過是一種修辭術,支持或者反對都只不過是政客用來吸引選票的工具。
(二)經濟領域的“民主型人格”——消費至上
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繪了一個物質豐富、衣食無憂的社會,人們安于現狀,各種各樣的欲望都可以被滿足,“絕對不把今日能享受的快樂推遲到明日”、“當今人人快樂”等口號成為大眾的人生信條。而與及時享樂連在一起的則是無盡的消費,人們的欲望可以隨時被滿足。
艾里希.弗洛姆曾對現代人的消費進行過精準的概括:“我們吃一種沒有什么味道也并不富有營養(yǎng)的面包,因為這種面包投合了我們關于財富和身份的幻想——它是如此之白,如此“新鮮”。實際上,我們在“吃”一種幻想,而與我們真正吃的東西失去了聯系。我們的味覺,我們的身體,被排斥在消費行為之外,而它們是這一行為首先要關涉到的。我們喝的是商標。一瓶可口可樂在手,我們喝的是廣告上那幅少男少女暢飲的景象,是‘喝一口使你精神百倍的標語,是偉大的美國習慣,我們很少去品嘗味道。至于物品的消費,情況更糟,消費品的整個現實主要是廣告競賽制造出來的幻想,譬如‘健康肥皂或者‘健齒牙膏?!?/p>
人們追求著財富,進而追逐豐富的消費品,沉溺在滿足物欲的快感之中。消費本應該體現判斷力、審美品位,如今卻成了一種欲望。人們并不是出于滿足生活需求的目的而消費,而只是為了追逐流行、盲目跟風,由此引發(fā)的便是越來越多的消費,人們永遠得不到滿足。消費主義的背后是一個悖論:什么都想要,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消費可以帶來一時的快樂,卻永遠無法帶來幸福。世界就像一個巨型商場,握著鈔票的人們在其中東逛西逛,遺憾的是,許多人找不到商場的出口。
(三)文化領域的“民主型人格”——泛娛樂化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不無憂慮地講道:“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一切公共的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了當代的一種文化精神,結果人成了娛樂至死的物種。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更是對這一趨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公眾在輿論的浪潮之中追求著一波又一波的熱點,時刻接受著碎片的信息,害怕自己落后于這個時代。在當代中國,微博成為全民狂歡的重要平臺。從紛紛轉發(fā)楊超越,到全民悼念金庸,再到窺探明星的私生活;富二代成為意見領袖,毫無實力的明星一夜爆紅;粉絲與粉絲相互掐架,明星斥巨資買熱搜……這些現象無不反映出“民主型人格”的虛浮,公眾被輿論裹挾,被媒體有意引導,常常是在經過一個熱點之后,立馬投入另一個熱點之中。人們通過轉發(fā)、評論表達著自己的意見,然而這些只言片語大多未經過理智的過濾。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虛無感——人們不再覺得自己是自己的力量和品質的主動擁有者,而只是一個貧乏的“物”,依賴于自身之外的力量,把自己的生活狀況投射在外在的人或物上。
二、“民主型人格”帶來的影響
“民主分子”認為快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該得到同等的滿足,因此便周而復始地投入到享樂之中。在放縱、混亂的生活之中虛度著自己的人生,還自以為得到了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懊裰餍腿烁瘛弊畲蟮挠绊懫鋵嵤墙o個人的心靈秩序帶來的破壞,如果這種混亂的狀態(tài)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很可能會陷入“僭主人格”的深淵之中。
當我們審視“民主型人格”,會發(fā)現欲望、自由等關鍵特征與“虛無主義”有著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在西方的語境之中,虛無主義意味著一種虛空狀態(tài),人們的精神無所皈依,靈魂處于漂泊不定的狀態(tài),一切心靈秩序、價值準則都瀕臨坍塌。“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用不時興的語言來說,就是一種精神危機,因為這種新生的穩(wěn)定意識本身充滿了虛幻,而舊的信念又不復存在了。如此的局勢將我們帶回到虛無。由于既無過去,又無將來,我們正面臨著一片空白。”
政治話語權由社會精英掌握,主流媒體變成精英的傳聲筒,普羅大眾找不到表達意見的渠道。經濟的發(fā)展?jié)M足了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但卻無法填滿欲望的溝壑,更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人們把目光投向各種社交媒體,較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觀點,卻陷入了一場又一場輿論的狂歡;熱點過后,來不及仔細、謹慎地思考,人們又進入了另一場論戰(zhàn)之中。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心靈的“無根化”。
三、“民主型人格”可以被糾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助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一群人被囚禁在洞穴之中,被縛住了手腳,只能看見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陰影,除此之外,對世界再無認知。而他們之中有一人,被迫轉過頭,看見了耀眼的火光;再被硬拉上一條坡道,直至走出洞穴。這個人經過了逐漸的習慣過程,看清了事物本身,最終還看見了太陽。而如果他再次回到洞穴,向其他囚徒講述自己的奇遇,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的敘述。
在這個故事之中,洞穴象征著可見的世界,火光象征著太陽的能力,而從洞穴到外面的過程則象征著靈魂的上升。一個人的靈魂必須要抽離看得見的、變化著的世界,轉向不可見的、穩(wěn)定的、本質的東西,才能夠真正實現精神的飛躍,抓住“善”的本質。而國家建立者的職責,就是要“迫使最好的靈魂達到我們前面說是最高的知識,看見善,并上升到那個高度”。而當這些人在高處看夠了時,要讓他們回到低處,為國家和其他公民服務。
“民主型人格”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結合而成的產物,我們無法脫離社會環(huán)境,去糾正這一類型的人格,即無法讓所有人都心甘情愿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屈從于新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但“民主型人格”中播下了僭主人格與虛無主義的種子,任由其野蠻生長,將會對這個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因此,最好的做法不是以正義之名,去摧毀“洞穴”,將所有人推向陽光;而是在囚徒之中尋找“善”的靈魂,為他們指引方向。那么如何使其脫離陰暗呢?最好的途徑便是教育。通過教育,使理性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通過教育,使他們懂得節(jié)制,明白如何克服欲望;通過教育,使他們脫離日常生活中的虛無狂歡,走向更加充實的精神世界。
四、結語
本文從柏拉圖《理想國》關于“平等主義信徒”生活方式的描述出發(fā),展現了當今社會“民主型人格”的典型表現形式,并揭示了其可能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最后,如果社會環(huán)境不發(fā)生改變,“民主型人格”并不能被全面糾正;一個好的制度應該使大多數人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應該從中挑選出優(yōu)秀的人,使他們脫離普羅大眾的狂歡,走向理性的世界,實現靈魂的轉向。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孫愷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3].[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孫愷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5][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三聯書店1989年版。
[6].祁玲玲:“選舉政治的邏輯——美國反政治正確的歸因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10期,第67頁-第89頁。
[7].吳寧:“現代性和虛無主義”,《現代哲學》2010年第5期,第21頁-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