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涵
摘要: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人情”關系的國家。“人情”作為維持中國人際關系的紐帶,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投入“施與”換來“回報”的資源,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一種在中國新興的職業(yè)角色,社會工作督導同樣受到“人情”關系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中國本土督導的健康發(fā)展應該建立在對中國“人情”文化的繼承和改造的基礎上。
關鍵詞:人情關系;社會工作督導;影響
人情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何處理好人情關系對于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都是無法回避的議題。專業(yè)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舶來品,在本土化的漫長的過程中,不僅與社會現(xiàn)實分不開,還受到“熟人”文化的影響。因此,專業(yè)督導關系的建立很難回避人情關系,由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的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滲透在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督導的本土化過程中,對社會工作督導關系的建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 “人情”對中國人的意義
在中國,人情是維持公共社會關系的主要紐帶。相較于理性因素和科學因素,中國人在處理問題時更加重視情感因素?!叭饲椤笔侨穗H交往的紐帶,是人際關系的“粘合劑”(高學明,2009)。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情”被賦予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唯一的,學者們普遍把這種“人情”關系概括為“情”“緣”“恩”“報”和“面子”(張洪英,2019),在常人看來同樣是“人情”這一詞語,往往需要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和具體情況來區(qū)分它的內(nèi)涵,例如,“情面”指的是與人和人之間由于存在某種關系,或者說互相存在人情的往來而產(chǎn)生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某種關懷和幫助(孫春晨,1999);“給面子”就是希望別人能看在以前存在的或者以后將會存在的“情面”給予自己某些幫助,而被請求的人也可能因為人情世故的關系對求助者相當?shù)年P照。求助者需要得到施助者的某寫幫助,而施助者也可能獲得求助者的“報恩”。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頻繁的往來不斷投入自己的“人情”,并希望對方能夠給予更多的回饋,以“人情”為中心不斷建立和擴展“人脈”即社會關系網(wǎng)絡。作為中國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人情”在現(xiàn)代社會中雖然出現(xiàn)了日趨功利化,社會情感逐漸淡化的現(xiàn)象,但是作為中國社會人際交往的基礎,從古至今,“人情”一直是中國人維系人際關系的主要紐帶。
2 當代“人情”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越來越將“回報”作為以人情的兌換的資源,人情的情感作用和精神共鳴功能在日益削弱,而物質(zhì)化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越來越趨于功利性,因此“人情”中的某些因素不可避免的會與功利化的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不良的化學反應,精神和情感不再是人們?nèi)粘=煌哪康?,取而代之的是人際交往的途徑或工具?!岸Y尚往來”原本是正常的交際應酬和互贈禮物,現(xiàn)在卻成為了利益交換最恰當?shù)拇~,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中國人打著的“禮尚往來”的旗號,頻繁的進行物質(zhì)的往來,實質(zhì)上是自己為了獲取某些利益(正當或不當?shù)模┤ァ八腿饲椤币簿褪撬投Y或者是金錢。由此看來,“人情”中存在不符合社會倫理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一面,同樣對于社會工作督導這一具備高度的職業(yè)倫理和原則職業(yè)角色來說,“泛人情化”容易對社會工作督導的倫理和原則造成沖擊,對社會工作本土化以及專業(yè)的本土社會工作督導人才的培養(yǎng)也有不利的影響。
3 “人情”對本土督導的影響
督導,顧名思義就是監(jiān)督與指導,也有學者稱之為“二級助人者”。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發(fā)展的基礎、核心和支撐,社會工作督導者是社會工作服務品質(zhì)的守護者(張洪英,2019)。在具體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實踐中,中國人特有的關系、人情、面子等文化深度影響著他們的行動取向(黃耀明,2019),譬如筆者參與的一個困境兒童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資方是某鎮(zhèn)政府,項目結束后領導要求社工提供參與項目兒童的詳細資料包括服務過程中的資料,社工認為應該堅持為服務對象保密的原則拒絕提供,然而機構負責人和督導綜合考慮機構以后還要繼續(xù)在在該鎮(zhèn)開展項目以及與政府工作人員的關系最終讓社工提供了該項目的所有資料由此看出,本土督導在某些問題的抉擇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人情”關系。在這種“人情”關系的牽制下,本土督導可能受“人情”、“恩惠”、“面子”等因素的影響,自愿或者不自愿的對利益相關方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往往會違背社會工作的倫理價值。
雖然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激烈競爭下,“人情”關系對本土督導產(chǎn)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不能否認它對本土督導的積極作用。如注重信任與和諧,《禮運》“講信修睦,尚辭讓”,并認為“講信修睦謂之人利”中的新“信”,有以誠待人、取信于人之意,這與社會工作中坦誠的原則不謀而合,本土督導在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時以誠相待才能取信于服務對象,唯有坦誠自己才能與服務建立起信任關系,信任不僅是中國人際關系建立的基礎,也是社會工作督導者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的關鍵步驟,一旦建立了互相信任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導與服務對象雙方都會對這一信任關系負有責任,這樣就有利于服務目標的達成?!蹲勇贰分小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敝械摹昂汀贝砗椭C包容,和并不代表要拋棄自己的主張和意志,而是要尊重別人的平等地位和人格,這就與社會工作中的尊重、接納、非批判的原則相契合,督導無論是與同事、被督導者還是案主都因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善于接納別人不同的意見,尊重他人的隱情,對于服務對象的不合常理的想法和行為保持非批判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張洪英.本土處境下社會工作督導的研究[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9,19(06):5-6.
[2]高藝多. 社會工作督導關系的情感聯(lián)結:一項扎根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3]吳學成.淺議社會工作督導角色與功能定位[J].大社會,2018(10):64-67.
[4]童敏.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yè)實踐的基本處境及其督導者的基本角色[J].社會,2006(03):194-204+210.
[5]張洪英,趙萬林.社會工作跨文化督導的本土含義與實踐策略[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9(06):1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