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沙漠中靠皮膚吸水的四腳蛇
任萬杰
“四腳蛇”俗稱蜥蜴和石龍子,因為名字里有“蛇”字,許多人怕被它咬后中毒。其實,四腳蛇既不是蛇,也不會咬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的沙漠中。
面對干旱少雨的沙漠,生存就是對水的保護,在儲水方面“四腳蛇”有自己獨特的技能。在一般人看來,“四腳蛇”身上那些小倒刺和突起物是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防身武器,這只是一個方面,研究發(fā)現,這些物質還有特殊的蓄水功能。
四腳蛇皮膚的角質層上有無數的小孔,小孔的開口在小刺之間的凹陷處,水滴正是通過小孔進入皮膚的。但深層組織卻沒有小孔,水分并不能長驅直入向體內縱深滲透,但也未就此打住或散失。水分在皮膚里朝其頭部流動,一直流到毛細管網絡匯合成的兩個多孔小囊里。
這兩個小囊長在四腳蛇的嘴角兩側,是一對絕妙的水分收集器,四腳蛇只要動一下頜部,水滴就會自動冒出來。所以,沙漠中??梢砸姷剿哪_蛇浸泡在不可多得的水中,用其皮膚吸附大量的水分,匯集于囊中以備不時之需。
再有,四腳蛇身上小刺的溫度低于皮膚,進入夜晚,小刺就能從空氣中聚集水分而形成水滴,并迅速被“干旱”的皮膚吸收,分秒必爭,四腳蛇靠著這種神奇本領,永久地在沙漠中生存下去。
素材解讀:
生活沒有一帆風順,也沒無盡的黑暗,只要勇敢地面對,積極改變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所有的困難,都是對自己的錘煉,讓自己變得強大。
適用話題:困境、奇跡、生存……
渾身是毒的溫柔天使
趙盛基
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里,棲息著各種各樣的蛙類,草莓箭毒蛙就是其中之一。
草莓箭毒蛙身長只有2厘米左右,一片樹葉就能托住它們。雖然是小不點兒,但它們通身鮮艷多彩,非常耀眼和突出,就像萬花叢中的一朵奇葩,被公認是蛙類中最漂亮的。它具有非常強的毒性,一只草莓箭毒蛙的毒性能毒死2萬只老鼠,只要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個人,所以又被公認是毒性最大的物種之一。
美麗的優(yōu)勢能吸引異性,毒性強的優(yōu)勢能威懾來犯之敵。的確如此,懾于它的威力,雨林里沒有什么動物敢招惹它。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它幾乎再無別的天敵。
雖然如此,草莓箭毒蛙卻又是蛙類中最與眾不同的溫柔天使。其他的蛙類一次能產卵數百上千個,產卵之后對后代再也不管不問,是死是活聽天由命。所以,它們剛剛產下的卵常常被蟒蛇飽餐一頓。
草莓箭毒蛙卻不是這樣。它一次只能產2-5個卵,與其他蛙類相比劣勢明顯?;蛟S因為量少珍貴,為了確保成活,草莓箭毒蛙媽媽就格外上心。它們交配后先是將卵產在鳳梨科植物葉片構成的小“水池”,等長成蝌蚪后,再將蝌蚪放在背上,一個一個地分散轉移到不同地方的小“水池”,每個小“水池”只放一只,免得自相踐踏或者遭遇風險時被一鍋端。而且,這些小“水池”必須是媽媽認為安全隱秘和有利于蝌蚪生存成長的地方。安置好后,再在每個小“水池”排出一個未受精卵,作為蝌蚪的食物。
(摘自《故事家高考季》2019年12期)
素材解讀:
草莓箭毒蛙具有美麗和劇毒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繁殖的劣勢。對于自己的優(yōu)勢,它們能發(fā)揮到極致;對于自己的劣勢,它們懂得仔細經營。因此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要正確認識自我,具有憂患意識,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適用話題:認清自我、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
被自己撐死的“蜜罐蟻”
任萬杰
要說到吃,人類肯定能奪得一席之地,飛禽走獸,山珍海味,能吃的那是絕對不放過。人雖然貪吃,但不會因為食物而喪失理智,吃飽了就停止??捎幸环N動物,每當遇到好吃的食物,就會無休無止地吃下去,直到撐死為止,這種動物就是“蜜罐蟻”。
蜜罐蟻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的螞蟻。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在地面上見到蜜罐蟻的,因為它們多數時間都在地下活動。挖開蜜罐蟻的巢穴,可以看到不少顏色各異,如同葡萄一般半透明的“球體”。這些“球體”并不是真的葡萄,而是蜜罐蟻膨脹的肚子。
而蜜罐蟻的肚子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主要是因為它們吃進了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由于顏色不同,在蜜罐蟻肚子里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吸收分解,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但是總體來說,蜜罐蟻那圓圓的肚子,看起來就像是儲滿了蜂蜜的蜜罐,這就是它們被稱為蜜罐蟻的原因。
在眾多食物之中,蜜罐蟻最喜歡吃的無疑就是蜜了。每當大雨過后,植物就會分泌比平時多得多的蜜,這個時候蜜罐蟻會變得比蜜蜂還要勤勞,一個個都趴在花朵上拼命地吸食花蜜,很多蜜罐蟻會在這種情況下被蜜撐破肚子死去。反而是那些因為弱小,爭搶不到多少蜜的蜜罐蟻可以安然地存活下來。
(選自《中學時代》2019年第9期)
素材解讀:
是不是有些諷刺,拼命地去爭搶和占有,不知道節(jié)制和舍棄,只會讓自己更快地瀕臨滅亡,蜜罐蟻是這樣,人類也不例外!
適用話題:貪婪、適度、節(jié)制……
葉子的溫暖
趙盛基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山,最高峰海拔5895米,具有“非洲屋脊”之稱。
通常,高海拔地區(qū)鮮有高大植物,而在乞力馬扎羅山3600米以上的高峰上,卻偏偏是一種高大植物的天下。這種植物叫千里木,高達3—10米,被譽為“東非高原的植物巨人”。它們用一棵棵高大的身軀組成的“森林”成了東非高原最傲人的景觀之一。
乞峰千里木樣貌獨特,它的葉子聚生在頂部,呈螺旋狀,像是高高的莖干上頂著一棵卷心菜,也像留著怪異發(fā)型的非洲男子。
乞峰常年積雪,在千里木生長的這個高度,每到夜晚氣溫都會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如此寒冷,難道它們不會被凍死?
這個不用擔心,它們自有生存的辦法。
為了御寒,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千里木的葉子就會自動閉合,向內卷起,像暖房一樣,將里面幼嫩的頂芽保護起來,以免受到凍害。
第二天,當曙光再現,太陽升起,葉子又自動打開,讓頂芽在溫暖的陽光下自如生長。
頂芽長大后,也像先輩們一樣,承擔起保護新生頂芽的責任,而那些曾經保護過它的葉子則漸漸枯萎。
奇特的是,那些枯萎的葉子雖然已經干枯,但是沒有一片掉落下來,而是緊緊地包裹在莖干上,像一層厚厚的棉被,給莖干保暖。從下到上,莖干的外層全是干枯而永不脫落的葉子。
(摘自《意林彩版》2019年第9期)
素材解讀:
千里木葉子最獨特之處就是,小時候,得到了別人的溫暖,長大后,把更多溫暖給了別人。得到別人的恩惠,就要傳承善良與愛心,把善與愛傳遞給他人。
適用話題:善良、愛心、感恩、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