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旦萍
小引:作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是關(guān)于一次作文教學大賽賽課觀摩的體會,重點分析作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時間的分配、作文訓練材料的選擇,以及作文課堂教學要遵守的根本原則等四個方面的問題。
最近觀摩了深圳市南山區(qū)的五堂以“寫出人物精神”為課題的七年級作文教學賽課,產(chǎn)生了幾點關(guān)于初中課堂寫作教學的思考,與同行商榷。
一、作文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要基于學情,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出發(fā)點。葉圣陶先生主張作文需要“求誠”,作文還要根據(jù)寫作個體的需要應需而作,樹立正確的寫作目標。本人認為,教師要結(jié)合單元寫作要求和學生現(xiàn)有的能力水平設計作文教學目標。目標精簡合理,一堂課落實一兩個目標,訓練一兩種技巧,讓學生在作文中真正學會運用。這次賽課的大多數(shù)選手在課上講了多種寫作方法:細節(jié)描寫,對比、襯托手法,正、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以及用議論抒情的句子畫龍點睛等等。出發(fā)點是好的,教師期待學生能夠通過一堂課就學會所有寫出人物精神的技巧。但是一節(jié)課40分鐘時間有限,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被老師牽著觀摩了一大堆手法,真正運用起來還是一頭霧水。有位選手的目標設計較為合理,教學效果相對更為突出。該選手基于剛進初中的學生不會圍繞中心選材的現(xiàn)狀和作文訓練的需要,把精選事例和場景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基于學生作文中描寫不夠細致,語言欠生動的問題,把傳神描寫的具體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上圍繞這兩大目標反復訓練,效果明顯。
二、作文課堂在教與學的時間分配上要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寫作訓練是技能訓練,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學習、探究。如果不能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就無法落實技能訓練。在觀摩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最好的那堂課,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3分鐘,小組合作探究寫作方法5分鐘,片段練筆8分鐘,習作展示7分鐘,忽略問答環(huán)節(jié)的思考回答時間,40分鐘的課堂,給了學生23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課堂效果很好。
三、作文課堂教學在作文訓練材料的選擇上要符合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和當堂寫作教學的需要?!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作文教學目標中指出:“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弊魑?,是最富獨創(chuàng)精神的學習活動。作文教學要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與能力的培養(yǎng)。大賽評委在評課中提到有些課堂眼花繚亂的東西太多,各種圖片、視頻造成了“光污染”。從這點來說,初中以上學段的課堂作文教學要盡量做到“環(huán)?!?,能不用圖片、視頻的盡量不用。因為用圖片、視頻取代學生心中的形象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導致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四、作文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寫作教學“求真務實”、引導學生“說真話”“做真人”的根本原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作文教學目標中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建議》中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在本次賽課中,有些選手為了課堂好看,在課堂上展現(xiàn)了很多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寫教師規(guī)定的“視頻乘務長”“圖片警察”。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一些使人尷尬和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文:有學生把“消防警察”寫成“交警”,有的把圖片上明明安然無恙的警察叔叔寫成身負重傷,有的把圖片上明明平靜、自然呼吸的警察描述成“像離開水的魚兒,嘴巴艱難地一張一翕”。有位選手的教學設計遵循了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原則,讓學生說自己最熟悉的人,寫自己最想寫的人。因為尊重了學生真實表達的需要,所以學生課上愿意說、愿意寫,并且寫得很不錯。更令人驚喜的是,課上有學生竟然為同學筆下熱心仗義的同學打抱不平的行為動情落淚。這就是真實寫作在打動人心、塑造心靈上的強大力量。葉圣陶先生主張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創(chuàng)造。其作文即做人,就是求誠;作文即生活,就是應需。在葉老七十余年的語文教育生涯中,他始終將作文看成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教育我們要把生活和作文結(jié)合在一起,他還明確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與說話完全一樣?!彼^“文以載道”“文如其人”,作文訓練是重要的育人的手段之一,中學生作文不能純粹為了作文而作文。筆者認為,無論何種主題、何種形式的作文訓練,都不能脫離教人求真的根本。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實現(xiàn)學生人格素養(yǎng)和作文水平的雙向提高,落實生命成長教育,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