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云
戰(zhàn)國初期,以墨子對儒學的批判為起點,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拉開序幕,孟子曾形容當時的思想界是“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可以想見,當時楊朱與墨子思想對儒學造成了很大沖擊。那么儒學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zhàn)的?在郭店儒簡中我們看到了儒家學者對于“楊墨之言”的理論反應。本文以《性自命出》與《唐虞之道》為例闡述這一過程。
在郭店儒簡研究熱潮中,《性自命出》最受重視。不少學者認為包括它在內的這批簡書補上了孔孟之間人性論的缺環(huán)?!?〕筆者認為,《性自命出》是儒學在孔子之后極為重要的一次理論更新,就儒學內部的思想發(fā)展而言,它補足的是《論語》與《中庸》之間的缺環(huán),并在這一過程中吸收了墨子思想。
人性論是儒學的重要論題,但在創(chuàng)始人孔子那里,則很少提及?!墩撜Z》中孔子正面提到“性”的只有一處: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由于孔子罕言性,所以子貢曾感嘆道: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焉。(《論語·公冶長第五》)
孔子論性,將性與習對舉,認為人與人之間相近的是性,相遠的是習?;寿┦瑁骸靶哉撸怂A以生也。習者,謂生后有百儀常所行習之事也?!薄?〕這即是說習屬后天所學,性指先天所稟。但是對于性的來源以及性與仁、禮、天(命)的關系,孔子沒有論及。反觀郭店儒簡,孔子罕言的性,在《性自命出》中則大談特談。
《性自命出》共20章,每章以“凡”字起首。李零認為,古書中的“凡”除了表示“總共”之義外,“還有發(fā)凡起例,表示通則、條例和章法的含義,經常用于‘凡在什么情況下則如何如何’這樣的條件結果句里”。〔3〕這20 章中第1 章具有綱領性質。該章概念繁多,內容豐富,我們分為五段來闡述。
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定。〔4〕
第一句以性與心對舉,講有與無,即人有性而心無定志。志者意志、方向。正因為心無特定的意志和方向,屬于待完成的存在,所待者乃物、悅、習。這段以性起首,但重在講心而不是性。
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
第一句以氣論性,喜怒哀悲是情,喜怒哀悲之氣是性。第二句講性與物的關系,通過這個關系講性與情的關系。當人與物接觸時,性就會隨之而發(fā),即以喜怒哀悲的方式見于外。這就解釋了前面“待物而后作”,也間接說明物取性是通過心完成的。這個過程是:物作用于心,將性取出來,表現為情。這里我們沒有看到規(guī)范性的東西,說明性是自然的、經驗的而非先驗的。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論語》中孔子提過性,談過天、命,但從未將性與命、天關聯起來。《性自命出》的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性的來源,認為性來自命,命則由天而降。天、命在《尚書》中是具有宗教、政治內涵的概念,通常與朝代更替相關。周人在“翦商”(《詩經·魯頌·閟宮》)成功后為論證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曾反復使用,是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政治天命??鬃拥妮S心突破則將它們一變而為具有道德內容的文化天命。〔5〕被孔子感受到并自覺承擔的天命,到后學那里,則平等地賦予了每個人,內容也發(fā)生變化,從人文道德的變成自然的。與“性相近”之說相比,性的內容基本相同,但它來自天。在《尚書》《論語》語境中屬于特定階層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在這里被作者清除掉神秘色彩,成為每個人的和可經驗的。
在說明人性來源的同時,這似乎也標志著儒學在政治上的革命性轉變。孔子說過“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第六》),“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第十七》),對周人天命沒有完全失去信心。雖然限于時代與身份,不能有更大作為,但他仍然盡自己所能奔忙半生?!缎宰悦觥穭t將天命概念與政治脫鉤,并下降給所有人。這是接續(xù)孔子進行的更加徹底的突破,在儒學乃至中國哲學史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
這段講性、情、道、義的關系,核心在情,目標在化性。情在這里指人的情緒,即前面提到的喜怒哀悲,它與性是外與內、潛在與實在的關系。道與情的關系,這里說“道始于情”,那么道是什么?《性自命出》第8章提到道時說,“凡道,心術為主。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于人。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边@里的“四術”指心術、詩、書、禮樂,四術即四種方法,也就是用于教化培養(yǎng)人性的手段,李零認為“道是對物的合理安排,即教化手段”,〔6〕因此,《性自命出》中的道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針對自然人性的教化方法,不具形上意義?!暗朗加谇椤笔钦f對于性的教化要從人的情感出發(fā)。如果能從情出發(fā),則最后將能近于義,“義是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即教化的目標”。〔7〕如果人能夠了解與性相關的道理,從情入手進行教化,就能使性的外在表現合于義,再反過來用義自外而內地規(guī)范性。這就是“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這段是以情為核心講如何教化、塑造性,其中看不到先驗的道德本體,關于性的表述都是經驗的。
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
這段通過與物、勢的關系講性。好惡是具有相反傾向的情感,誘因是物,或者說物把人性中的傾向由內而外地引導出來,即第一段中的“待物而后作”。性對于不同的物為何會產生喜歡、厭惡的反應?其原因、根據何在?我們認為,這里所說的性大概類似于動物本能,人的好惡表現也像是嬰兒對于食物、色彩產生的反應。善與不善是價值判斷,“善[不善,性也]”即是說性可善可不善,關鍵在于外在的環(huán)境條件,即勢。這就是說性沒有明確的價值指向,并不必然惡,也不必然善,它具有走向相反方向的可能性。正因如此,性需要教化,而教化、學習都要通過心來完成,這大概是《性自命出》下篇專論心術的原因。
通過以上對《性自命出》第1 章的簡要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即《性自命出》中的性是自然之性,沒有特定的價值傾向,類似于動物生存至上的自然本能。這是對性進行的實然判斷,但作者顯然認為這樣的性并不完美,它需要訓練、教化,以使其趨于善。教化手段有四,原則是要始于情,而情貴真實。因為重情,所以重視樂教?!?〕因為重視真實的情感,所以甚至認為做事若出于真實無偽,即使有過失也能被諒解,反之則不值得肯定?!?〕作者對于情的重視達到無與倫比的地步。但始于情并不意味著以情為本體。因為情出于性,但性又是需要教化的,教化之后的性,再發(fā)出的情能夠合于義,這才是目標。《性自命出》的人性論,不是性善論,也不是性惡論,但它可以導向性善論與性惡論,因此,可以說它上承孔子,下啟孟荀(當然就儒學內部的發(fā)展而言,荀子是針對孟子而來),而在《性自命出》與孟子之間,則是《中庸》。
《中庸》第1 章是全篇的綱領性文字,我們分三段闡述。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句鄭玄注:“天命,謂天所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10〕鄭注是說性是天賦予人的東西,內容包括仁、義、禮、信、知等。這個解釋有能指和所指,較為完備,當然也有神秘色彩。朱熹以理學概念解釋這句話:“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薄?1〕朱熹與鄭玄的注釋相比在理論上更嚴密,但他們一致認為性是天所賦予人的,是義理、道德之性。顯然,這與《性自命出》中的自然之性大相徑庭,具有先驗性、內在性。
第二句鄭玄校注:“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仿效之,是曰教?!薄?2〕人生而稟受此性,當人沿著天性去行動時,這就叫道。將此先驗之性變成個人經驗,推而廣之,就稱為教。朱注:“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边@與鄭玄的解釋大致相同。最后一句朱注非常詳備:“修,品節(jié)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jié)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學者知之,則其于學知所用力而不能已矣。”〔13〕朱熹的解釋隱含了理學中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的分殊,將圣人的作用提出來,具體說明教的內容,在《性自命出》中,大概相當于道四術中的部分內容。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從道不可須臾離講到慎獨,屬于工夫論。道是將先驗之性變成現實的路,性是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因此,工夫論重在人的自我約束。這是先驗人性論的必然要求。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鄭注極簡而朱注極詳。朱熹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后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結上文之意?!薄?4〕
這段承第二段的工夫論,講當人的工夫修道做到位之后,會有怎樣的表現與作用。朱注讓我們看到《中庸》與《性自命出》在思想上的巨大差異?!缎宰悦觥分邢才П乔?,未發(fā)則為性,這表面看與《中庸》同,但關鍵在于兩者性的內容完全不同。《性自命出》是自然之性,接近于動物?!吨杏埂穭t是義理之性,并以此區(qū)別于動物,性乃人的規(guī)定性,未發(fā)之時是應然狀態(tài),朱熹稱為道之體。已發(fā)之后皆中節(jié),則是情合于理,這樣的情就是正確的,此為實然狀態(tài),朱熹稱為道之用。未發(fā)、已發(fā)是道的本體與發(fā)用,而在《性自命出》中,沒有體、用這種結構,判斷情正不正是通過外在的義理,并且尤其重視情感的真實性。因此,可以判斷《性自命出》的人性論是經驗的、情感的,《中庸》的人性論則是先驗的、道德的。
從《論語》到《性自命出》,儒家人性論完成一個理論上的躍升。這個躍升需要引入普遍性觀念,即人人平等。我們認為,這是儒家吸收墨家思想的結果。
(1)從《論語》到《性自命出》普遍性觀念的引入
春秋時代學術下移,孔子開辦私學,廣收門徒,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邢昺解釋說:“此章言教人之法也。類謂種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15〕朱熹則以氣質、義理之性的差異解釋“類”,〔16〕就春秋時代的背景與孔子《論語》中的其他言論來看,邢昺的理解更可靠。
孔子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還說過“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第十七》),邢昺將兩句合并為一章,解釋為:“此章言君子當慎所習也。性,謂人所稟受,以生而靜者也,未為外物所感,則人皆相似,是近也。既為外物所感,則習以性成。若習于善則為君子,若習于惡則為小人,是相遠也,故君子慎所習。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鬃佑謬L曰:唯上知圣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薄?7〕
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相近的性不包括上知、下愚,而是特指中人,中人的相近之處在于,習于善則性升為善,習于惡則降而為惡,他們的性有惡和善兩種可能性,學對于他們有必要且有效果。因此,在孔子這里,性并不具有普遍意義,沒有及于所有人。到了《性自命出》,作者將性與命、天聯系起來,直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一下子涵蓋了所有人,使性成為上知、下愚、中人共有之性,性成為普遍意義上的性,這一切來自于天,這意味著人在天之下獲得一個平等地位。
(2)引入平等觀念,強化禮樂教化
據《淮南子·要略》,墨子始學于儒而終背之:“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薄赌印窌小斗菢贰贰豆?jié)葬》等篇都針對儒家和當時的風氣。書中孔子后學與墨子辯論,往往大敗而歸?!?8〕但在《性自命出》中,七十子及其后學成功地捍衛(wèi)了禮樂的地位,原因在于自然之性可善可不善,需要教化,禮樂與詩、書一樣,是不可少的手段。
戰(zhàn)國初年高舉平等大旗的是墨子,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志,天志的內容是兼愛,平等是形式。
墨子的天是人格化的意志之天,他有自己的欲與惡,所欲者為義,所惡者為不義。那么,義與不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兼即義,別則不義。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也。(《墨子·天志下第二十八》)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義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墨子·天志下第二十八》)
可知墨子的兼愛內在于天志思想中,它是對天志的規(guī)定與描述,天志與兼愛二者是能指與所指的關系。
人皆為天所生,所以他稱人為天之臣或天民。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第四》)
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墨子·非攻下第十九》)
七十子及其后學去其內容,取其形式,以無意志的天賦予所有人自然之性,不僅儒門弟子,包括墨者們也同具此性。如此,則都需要教化,四種手段除了心術,還有詩、書、禮樂。《性自命出》重情尤重樂,而墨子批判儒家時用力最猛的就是樂。這就從理論上有力地反擊了墨家,收入室操戈之效??梢哉f,這是儒學一次一舉多得的理論更新:發(fā)展了孔子之學,捍衛(wèi)了儒家主張,有效打擊了對手。
《唐虞之道》在郭店楚簡中也是討論比較多的一篇,討論集中在學派歸屬與思想傾向上。《唐虞之道》主要思想是愛親、尊賢、重生,基本思路是政治與教化密不可分,據此筆者認為它屬于儒家作品,但折衷融合了戰(zhàn)國初年墨子和楊朱思想。
關于《唐虞之道》與墨家的關系,筆者認為《唐虞之道》中的禪讓說基于上(尚)賢思想,但賢的內容是儒家而不是墨家,在上(尚)賢問題上,《唐虞之道》對墨家的吸收是形式的而不是內容的。我們通過分析《唐虞之道》第3、4章來說明。
第3章可分為兩段,第1段將愛親與尊賢分而言之。
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施,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六帝興于古,皆由此也。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
這里將尊賢與愛親并列,講堯舜之行,即因愛親而孝,因尊賢而禪。孝是為人子者基于血緣情感的倫理規(guī)范,禪是為人君者出于公義而讓賢的舉動。前者是仁之始,后者是義之至。作者認為上古六帝之興,都是因為愛親且尊賢。
第2段講舜帝的事跡。
古者虞舜篤事瞽盲,乃戴其孝;忠事帝堯,乃戴其臣。愛親尊賢,虞帝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養(yǎng)生。[夫唯]順乎脂膚血氣之情,養(yǎng)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養(yǎng)生而弗傷,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禪矣。
這是說舜帝如何愛親和尊賢。瞽盲指舜的父親瞽叟,舜事父孝,事君忠,他還任用有才能的人(禹、益、后稷)為臣,足民養(yǎng)生。前者是他得到堯帝神位的原因,后者是他接替帝堯為天子后的尊賢表現,據傳他最后禪位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他做到了“孝之施,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
第4 章前面講舜因孝而被堯選為繼承者,后面講舜年老致政。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與本小節(jié)相關的前面一段。
古者堯之與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yǎng)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長也;聞舜慈乎弟[象口口,知其能]為民主也。故其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為堯臣也,甚忠;堯禪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堯之禪乎舜也,如此也。
這里講堯之所以禪位給舜,是因為舜對父親孝,對兄弟弟(悌),由此認為他能把對親人的情感推及到天下人,后來的事實證明果真如此。舜在天子位上非常稱職(甚君)。第3章說尊賢故禪,那么在堯禪讓舜的過程中,舜的賢就是孝弟或者說是愛親,這個賢的內容就與墨家不同。以上(尚)賢為原則的禪讓,形式上看似乎是吸收了墨家,但就內容而言仍是儒家思想。不過,在最高權力轉移上采用賢賢原則,且明確認為傳子(授親)不如禪讓(授賢)。
《唐虞之道》中來自墨家的思想主要是“利天下而弗利”。
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禪而不傳,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仁之至也。
最高權力對于在其位者而言,不是私產,不是牟取私利的手段,而是為了造福天下,所以禪位給賢人(而不是傳位給兒子)是圣之盛;公而忘私,是仁之至。有學者認為“弗利”這個用法與《墨子》相同?!?9〕《墨子》中古圣王都是大公無私的兼君,他們是墨者的楷模?!睹献印けM心上》評論墨家時說他們“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者以心中理想的圣王為榜樣,在現實中踐行這種精神,在當時為墨家贏得極大尊重。同時代或稍后的七十子及其后學,在論及古代圣王時,將“利天下而弗利”的品格賦予他們,是完全可能的。
“利天下”是利天下之民,但對于民,除了利之,還要教化之,第2 章集中講化民,第6 章說“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這里將禪讓與化民以因果關系關聯起來,體現出濃厚的儒家特色。
戰(zhàn)國初年道家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楊朱。楊朱貴己、重生,以天下為輕而以生(身)為重。孔子重視生,不主張為無謂的事而輕易赴死,但是包括孔子在內的儒家,沒有身比天下重的思想。這基本是道家的專利。
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聰明衰,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yǎng)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
這是講古圣王在活著的時候禪位給賢者,原因在于年老體衰,無力再承擔重任,于是致政(即致仕),從位子上退下來“養(yǎng)其生”。
第6 章以匹夫與有天下比較其輕重,也有道家氣息。
夫古者舜處于草茅之中而不憂,登為天子而不驕。處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登為天子之位而不驕,不專也。求乎大人之興,美也。今之戴于德者,微年不戴,君民不驕,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為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有天下弗能益,無天下弗能損,極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
在常識中,匹夫地位低微,天子地位崇高,但在舜這里,不以前者為輕,不以后者為重。正因如此,為匹夫時不憂,為天子時不驕。不憂則不會爭名逐利,不驕則不會生出留戀權位之心,如此才能坦然地退休養(yǎng)生。在楊朱,重生是與政治冷淡相表里的,在《唐虞之道》中則是禪讓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唐虞之道》對楊朱思想的吸收是以我為主的補充式吸收。
孟子曾感嘆“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從《性自命出》和《唐虞之道》中七十子及其后學對楊墨思想的吸收來看,此言不虛。這些儒簡一方面說明儒學受到時代與對立思想的巨大沖擊,同時也顯示出儒學的生機與活力??梢哉f,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始終是在對立思想的挑戰(zhàn)中發(fā)展演變的,郭店儒簡也讓我們看到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