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瑞,馬冉冉,樊新紅,袁博博
1.兵器工業(yè)521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二科,陜西 西安 710065;
2.西安市第九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陜西 西安 710054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癡呆,可導致患者認知功能漸近性降低、記憶力、注意力及定向力減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1-2]。相關(guān)研究指出,VD 為迄今為止唯一可防治的癡呆類型,若患病早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合理有效治療,可避免病情進展至不可逆的VD晚期階段,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近年來,隨著臨床對VD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氧化應激可增加腦血管損傷,在VD 的病理損傷中具有重要作用[4-5]。此外,VD 發(fā)病的主要病理基礎為血腦屏障功能損傷,研究顯示,炎癥因子的過度表達可增加血腦屏障功能損傷,與VD 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6]?;诖耍狙芯恐荚诜治鲅灞?maleic 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白細胞介素-1β (interleukin 1β,IL-1β)、干擾素-γ (interferon γ,IFN-γ)在VD 中的表達及其與神經(jīng)功能、預后的關(guān)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兵器工業(yè)521 醫(yī)院98 例VD 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同期98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兩組受檢者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受檢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受檢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例數(shù)男/女(例)年齡(歲)體質(zhì)量(kg)心功能分級[例(%)]研究組對照組χ2/t值P值98 98 40/58 45/53 0.519 0.471 65.73±6.12 64.19±5.40 1.868 0.063 63.97±7.61 65.43±7.70 1.335 0.183高血壓26(26.53)22(22.45)0.441 0.506糖尿病15(15.31)11(11.22)0.710 0.400高血脂20(20.41)16(16.33)0.544 0.461
1.2 病例選擇
1.2.1 納入標準 (1)研究組患者均符合VD診斷標準[7];(2)近3 周內(nèi)無感染性疾病;(3)臨床資料完整;(4)患者知曉本研究,已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2)惡性腫瘤患者;(3)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4)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5)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6)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1.3.1 指標檢測 采集兩組受檢者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轉(zhuǎn)速離心(半徑8 cm)處理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IL-1β、IFN-γ水平,采用羥基法測定血清SOD 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血清MDA 水平。相關(guān)試劑盒購自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2 病情評估、治療及預后評估方法 (1)病情評估:治療前,根據(jù)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估研究組VD 患者病情程度,總分范圍0~42 分,0~1 分為正常,2~4 分為輕度,5~20 分為中度,21~42 分為重度[8]。研究組患者病情程度為:重度36 例,中度42 例,輕度20 例。(2)治療方法:研究組所有VD 均采用神經(jīng)功能調(diào)節(jié)劑、促腦細胞代謝藥物、腦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治療,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給予控制血壓、降糖、降脂等對癥治療。(3)預后評估:出院3 個月后評估預后,根據(jù)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評估,總分范圍0~100 分,61~99 分為Ⅰ級(輕度功能障礙),41~60 分為Ⅱ級(中度功能障礙),0~40 分為Ⅲ級(重度功能障礙)[9]。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受檢者入組時的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2)分析VD 發(fā)病的影響因素;(3)對比治療前不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VD患者的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4)對比出院3個月后不同預后VD患者的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5)分析治療前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與VD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的相關(guān)性;(6)評估治療前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對VD患者預后為Ⅲ級的預測價值。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2.0 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分析,通過Logistic 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Spearman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ROC曲線分析預測價值,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的血清MDA、SOD、IL-1 β、IFN-γ水平 研究組患者的血清MDA、IL-1β、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清SOD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受檢者的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比較
表2 兩組受檢者的血清MDA、SOD、IL-1β、IFN-γ水平比較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98 98 MDA(nmol/mL)6.59±0.71 4.06±0.42 30.361<0.01 SOD(U/mL)86.27±10.95 129.73±18.51 20.005<0.01 IL-1β(pg/mL)67.90±9.08 45.21±7.14 19.446<0.01 IFN-γ(pg/mL)194.64±14.31 131.59±9.75 36.046<0.01
2.2 VD 發(fā)病的影響因素 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MDA、SOD、IL-1β、IFN-γ均為VD 發(fā)病的重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VD發(fā)病的影響因素
2.3 不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VD患者的血清各項指標水平比較 重度VD 患者的血清MDA、IL-1β、IFN-γ水平較中度、輕度患者高,中度患者較輕度患者高,血清SOD水平較中度、輕度患者低,中度患者較輕度患者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VD患者的血清各項指標水平比較
表4 不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VD患者的血清各項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中度組比較,aP<0.05;與輕度組比較,bP<0.05。
組別重度組中度組輕度組F值P值例數(shù)36 42 20 MDA(nmol/mL)9.30±0.84ab 5.28±0.59b 4.47±0.42 478.541<0.01 SOD(U/mL)62.03±20.46ab 93.72±17.69b 114.25±16.37 57.078<0.01 IL-1β(pg/mL)87.17±7.59ab 59.28±6.83b 51.32±6.27 223.354<0.01 IFN-γ(pg/mL)219.23±15.38ab 185.16±11.07b 170.28±9.36 118.721<0.01
2.4 不同預后VD患者血清各指標水平比較 VD患者預后情況為Ⅰ級34例,Ⅱ級44例,Ⅲ級20例。Ⅲ級患者血清MDA、IL-1β、IFN-γ水平較Ⅱ級、Ⅰ級患者高,Ⅱ級患者較Ⅰ級患者高,血清SOD水平較Ⅱ級、Ⅰ級患者低,Ⅱ級患者較Ⅰ級患者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預后VD患者的血清各指標水平比較(
表5 不同預后VD患者的血清各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中度組比較,aP<0.05;與輕度組比較,bP<0.05。
組別Ⅲ級患者Ⅱ級患者Ⅰ級患者F值P值例數(shù)20 44 34 MDA(nmol/mL)8.04±0.74ab 7.06±0.52b 5.13±0.36 224.323<0.01 SOD(U/mL)68.14±22.36ab 81.62±16.29b 102.95±14.87 28.602<0.01 IL-1β(pg/mL)82.78±7.82ab 67.52±6.73b 59.64±6.07 74.175<0.01 IFN-γ(pg/mL)216.59±15.13ab 196.27±9.05b 179.62±8.24 81.846<0.01
2.5 血清各指標水平與VD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的關(guān)系 Spearman 相關(guān)分析可知,血清MDA、IL-1β、IFN-γ水平與VD 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呈負相關(guān),血清SOD水平與VD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呈正相關(guān)(P<0.05),見表6。
表6 血清各指標水平與VD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的關(guān)系(n=98)
2.6 血清各指標評估VD患者預后的ROC分析 經(jīng)ROC分析,血清MDA、SOD、IL-1β、IFN-γ評估VD患者預后為Ⅲ級的AUC分別為0.855、0.690、0.843、0.672,當血清MDA>7.50 nmol/mL時,其評估VD患者預后為Ⅲ級的敏感度為90.00%,特異度為81.82%,見表7、圖1。
表7 ROC分析結(jié)果
圖1 ROC曲線
VD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我國VD發(fā)病率為1.1%~3.0%,且呈逐漸升高趨勢[10]。若能及時明確患者病情程度、通過相關(guān)指標預測疾病結(jié)局,利于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及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11]。
近年來研究指出,腦血管損傷參與VD 的發(fā)生發(fā)展[12-13]。氧化應激是引起、促進腦血管損傷的重要因素,氧自由基可通過過氧化作用損傷神經(jīng)元細胞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從而改變細胞膜表面Na+-K+-ATP泵活性,并影響修飾N-甲基-D-門冬氨酸受體的表達,損傷神經(jīng)元,加重VD病情[14-15]。MDA、SOD均為反映氧化應激程度的重要標志物,本研究通過發(fā)現(xiàn),VD患者血清MDA異常升高,血清SOD異常降低,且與患者病情程度、預后存在密切相關(guān)性。MDA屬于脂質(zhì)代謝產(chǎn)物,可直接反映機體內(nèi)脂質(zhì)過氧化的強度及速率,間接反映組織受自由基損傷程度。國內(nèi)外多項研究表明,VD患者血清MDA水平呈異常高表達狀態(tài)[16-18]。SOD作為一種重要的抗氧化酶,具有高效清除機體內(nèi)氧自由基的作用。LI 等[19]發(fā)現(xiàn),VD 模型大鼠的海馬組織中,SOD 活性明顯降低,并指出SOD 是退行性疾病在病理學方面的一個重要標志物。
此外,炎癥因子的過度表達與VD 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本研究發(fā)現(xiàn)VD 患者血清IL-1β、IFN-γ水平表達異常升高,且與VD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呈明顯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董春瑤[20]研究指出,IFN-γ為重要的Th1類促炎癥細胞因子,具有強效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能抗細胞增殖,正常腦組織內(nèi)IFN-γ無表達,而VD 患者腦組織發(fā)生缺氧性損傷,引起IFN-γ水平升高。IL-1作為單核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在炎癥反應中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其存在形式為IL-1α和IL-1β[21]。丁彬彬等[22]研究顯示,VD患者血清IL-1β水平呈明顯高表達狀態(tài)。且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MDA、SOD、IL-1β、IFN-γ均為VD發(fā)病的重要影響因素。充分表明血清MDA、SOD、IL-1β、IFN-γ在VD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與VD 患者病情程度及預后具有密切相關(guān)性。
本研究進一步經(jīng)ROC 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MDA評估VD 患者預后為Ⅲ級的AUC 為0.855,大于SOD(0.690)、IL-1β(0.843)、IFN-γ(0.672),當血清截斷值>7.50 nmol/mL 時,其評估VD 患者預后為Ⅲ級的敏感度為90.00%,特異度為81.82%。提示血清MDA、SOD、IL-1β、IFN-γ對VD 患者預后為Ⅲ級,具有較高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MDA、IL-1β、IFN-γ在VD患者血清中表達升高,SOD表達降低,均為VD發(fā)病的重要影響因素,且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預后密切相關(guān),動態(tài)監(jiān)測上述血清指標水平可為臨床評估VD患者病情程度及預后提供重要數(shù)據(j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