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
【摘 要】 目的:觀察超聲引導下上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臂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并評價其價值。方法:選擇2017.4~2018.3收治的60例上臂骨折患者,遵照隨機原則分為甲、乙兩組,分別給予傳統(tǒng)神經阻滯與B超引導下的上肢神經阻滯麻醉,對比兩組效果。結果:甲、乙組麻醉優(yōu)良率分別為96.7%、73.3%,差異有意義(P<0.05);乙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臂叢神經阻滯完成時間和甲組相比,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在超聲引導下對上臂骨折患者實施上肢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優(yōu)良,且能減縮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上臂骨折;超聲引導;神經阻滯麻醉;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68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253-01
臂叢神經阻滯是臨床上常用的一類上肢手術麻醉方法之一,臨床通常應用傳統(tǒng)方法體表解剖學定位進行穿刺措施,醫(yī)師的操作措施與患者個體差異性均影響麻醉效果,故而在麻醉過程中需數次穿刺探查,對患者形成較大痛苦,也增加了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伴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超聲技術在國內各大醫(yī)療機構中有廣泛應用,其具有不良反應少、疼痛輕微及安全性高等特征[1]。筆者選擇6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上臂骨折患者資料,對比不同麻醉方法的應用效果,具體作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許可后,采集60例上臂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分析(2017.4~2018.3),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指征,排除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凝血機制異常、惡性腫瘤、妊娠及哺乳期者等。分為兩組,甲、乙兩組,每組各30例。甲組男女構成比為17:13,年齡24~74(57.4±2.4)歲,體重44~84(61.5±5.7)。乙組男女構成比為1:1,年齡23~75(58.2±2.8)歲,體重45~82(61.9±5.5)。兩組患者以上資料經對比分析,皆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禁飲禁食8h,術前30min肌肉注射20丁溴東莨菪堿與0.1g苯巴比妥鈉。進入手術室后開通靜脈通道,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患者取仰臥位,患肢緊貼軀干,頭偏向對側。甲組給予傳統(tǒng)神經阻滯麻醉,穿刺位點選擇甲狀舌骨肌上端與前中斜角肌肌間溝中,利用7號針頭在穿刺點處垂直進針,進針深為1.0~1.5時固定針頭,但回抽無氣體、腦脊液及血液時,推注25~30ml 的0.375% 羅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乙組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上肢神經阻滯麻醉,選用DC-3T邁瑞超聲診斷儀(頻率:6~14MHz),對肌間溝臂叢神經進行掃描,清晰的呈現(xiàn)出目標臂叢神經,在超聲引導下促使穿刺針緩慢抵達至目標神經,麻醉藥物類型、濃度以及輸注方法同甲組,觀察兩組患者麻醉用藥情況。
1.3 麻醉效果判斷
①優(yōu):手術過程中患者未形成任何痛感,意識清晰。②良:手術過程中無任何痛感,肌肉松弛一般,但不影響手術操作過程與療效。③尚可:術后患者有輕度疼痛,肌肉不松弛,需進行深麻醉;④失?。盒柙黾泳致樗幬镉昧炕蛘{整為全麻,方可保證手術持續(xù)進行。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數×100%。同時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臂叢神經阻滯完成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值計算,計數資料用x±s計算。差異檢測標準:P=0.05。
2 結果
2.1 麻醉效果
乙組符合優(yōu)、良評價標準的分別有26例、3例,甲組依次為15例、7例。乙組麻醉優(yōu)良率優(yōu)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主要指標檢測情況比較
乙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臂叢神經阻滯完成時間分別(3.5±2.5)min、(9.3±3.2)min,甲組依次為(5.1±2.7)min、(5.7±1.3)min。差異顯著,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最近幾年中,我國上臂骨折患者的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對病患日常生活與工作質量均形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上至神經組織麻醉是上臂骨折患者手術治療期間的常用麻醉方式,其能有效阻斷上肢交感神經與運動時間,改變上肢血流動力學指標,優(yōu)化血管重建效果,有益于推動手術平穩(wěn)進行并保證手術療效[2]。
傳統(tǒng)的上肢神經組織麻醉是結合人體解剖定位穿刺點,通常會在甲狀舌骨肌上方和前中斜角肌肌間溝中進針,盲探異感進而定位神經。在傳統(tǒng)神經阻滯麻醉實施過程中,在患者個體差異、生理解剖特殊性與麻醉師操作經驗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很可能出現(xiàn)麻醉無效、阻滯不完全等情況,甚至會誘發(fā)血管或神經損傷等多種并發(fā)癥。而若能在超聲技術引導下,一方面能清晰的呈現(xiàn)出腋路和肌間溝解剖結構,另一方面還能動態(tài)化的呈現(xiàn)出穿刺點的所處方位,進而更有針對性的調整穿刺斜面,進而將麻醉藥物注射至全部的神經分支,無效通過穿刺針觸及神經而定位神經,有益于提升神經定位的精確度,保證組織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3]。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麻醉阻滯優(yōu)良率高于甲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早于甲組、臂叢神經阻滯完成時間長于甲組,差異均顯著。由此可見,在超聲引導下對上臂骨折患者實施上肢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好于傳統(tǒng)神經阻滯,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晶晶,李侃,楊青.用小劑量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對行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9,17(04):72-73.
[2] 趙發(fā)民,敬廣霞,劉洋洋.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tǒng)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8,26(12):118-120.
[3] 梁增升.上肢手術病人超聲引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yī)藥,2018,31(04):89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