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
摘要:高校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預防是一項長期建設的工程,不僅與學生本人的心理健康相關,而且也關系到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需要從心理危機的相關理論出發(fā),對正常發(fā)展的危機、情境性危機、存在性危機進行闡釋,并討論心理危機類人群的特征,進一步分析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在性格、家庭、適應力與就業(yè)方面的表現,最后提出心理危機預防的對策。
關鍵詞:心理危機 識別 預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115-02
我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wèi)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6%—25.4%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危機隱患,主要表現為焦慮不安、恐怖、強迫癥狀、抑郁情緒和神經衰弱。治愈學生的心理疾患,不僅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更少不了學校的積極參與。如何在萌芽階段識別有心理隱患的學生,進而控制心理危機的爆發(fā)?如何幫助已經產生心理危機的學生解除危機?這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心理危機的相關理論
(一)心理危機的內涵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在所能認知的范圍內遭遇了突發(fā)事件或者面臨了重大的挫折與困難,既不能回避,又無法自己解決時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危機可以指心理狀態(tài)的不平衡,甚至失衡。當人內心的矛盾沖突無法解決、精神失?;蛘弑罎⒌臓顩r,或在某些方面存在認知困難,出現了心理障礙。出現心理危機時,當事人自己會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所察覺;二是渾然不知,處在自己的意識世界對事物進行評判。此外,一個長期以來習慣遵守某種行為模式的人可能會存在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常常出現于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中,特別是在這種行為習慣發(fā)生改變的時候,心理危機問題便會凸顯。
(二)心理危機的種類
1.正常發(fā)展的危機
正常發(fā)展的危機是指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特殊階段,比如升學、畢業(yè)就業(yè)、小孩出生、中年生活改變等,因急劇變化所導致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是人生中某個階段的必要轉折點,當外界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化時,人的內心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有時會轉變成心理危機。
2.情境性危機
情境性心理危機是指因發(fā)生無法預知和控制的罕見或者超常性事件時出現的危機。比如交通事故、身體創(chuàng)傷、父母離婚、家人意外離世等。學生群體中,個體出現情境性心理危機時,必定是其生活出現了某種突發(fā)事件。
3. 存在性危機
存在性心理危機是指在人生的重要問題上存在的內部沖突,無法衡量與思考,出現了焦慮的情況。著名學者石中英曾經指出,人有五個存在特征,即死亡、自由、有限、孤獨和自我認同。這些問題是人一生存在所必須面對的。學生在大學階段會面臨諸多的問題,妥善解決存在性心理危機,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心理危機的特征
在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心理危機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普遍性
學生群體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存在心理危機,尤其是在高校中,而且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不在少數。
2.種類多樣
心理危機導致的結果和影響可能相同,但是心理危機成因不同,與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與社會群體的關系等因素有關,出現的癥狀也復雜多樣。
3.危險性高
心理危機暗含著潛在的危險,這種危險一旦爆發(fā),極有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學習,嚴重的則有可能會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在極端情況下發(fā)生意外的情況不在少數。在思維極端化時,心理疾病者思考方式較為單一,遇到不能解決或忤逆內心想法的問題時很容易沖動,從而導致悲劇發(fā)生。
4.社會關注度高
高校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是因為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二是高校作為學生十年寒窗、家庭傾注精力財力送孩子最后進入的學習殿堂。因此,學校一旦發(fā)生某個極端化的心理疾病案例,往往引起的社會反響極大,信息量也將被放大,輿論氛圍更是難以控制,如果處理不當,給學校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無法挽回的。
二、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性格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因素會影響學生性格的形成,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有時會造成性格的缺陷,更嚴重的會出現認知障礙。常見的不良性格有嫉妒、自卑、暴躁、猜疑、敏感、自卑、狹隘、孤僻等,這些偏激性格不僅會影響個體行為的處理方式,而且會對自身的認知產生消極影響。
(二)家庭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原生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會對人的一生發(fā)展都存在影響。家庭人際關系、父母的性格、教養(yǎng)方式都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一個充滿暴力、整日爭吵的家庭會讓學生產生自卑、孤僻的性格,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即7歲、11歲、18歲,一定要得到父母良好的指導。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忽視素質教育,單純強調分數并不能給學生帶來有益的成長,反而會造成目標與現實的差距,使學生產生挫敗感,極易產生心理危機。
(三)適應力
進入高校以后,離開了父母的陪伴和管束,有些學生出現了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性。特別是步入高校的第一年,陌生的環(huán)境以及學習的自主性都十分考驗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力、學習適應力,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自卑、迷惘。一些學生則會出現抑郁和焦慮的心理。
(四)就業(yè)
就業(yè)一直是高校學生面臨的重大壓力之一,就業(yè)觀念的滯后化、自我期望過高、專業(yè)技能不精、市場需求不平衡等是高校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在學業(yè)快完成的最后階段,學生不僅要承受學業(yè)要求的最后考核,還要面臨就業(yè)的巨大壓力。一些不懂得合理排泄壓力的學生往往在此階段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對人生充滿失望,進而失去信心,爆發(fā)嚴重的心理危機。
三、預防對策探究
(一)加強心理危機管理
高校心理危機管理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和減輕學生心理危機所帶來的傷害和不良后果,對學生有計劃、有組織地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應對措施,包括前期心理危機的規(guī)避、中期心理危機的控制以及后期心理危機的解決,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適應的過程。因此,在加強學生心理危機管理上,學校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重視心理危機管理,設立專項專業(yè)的機構或者工作委員會,通過制定心理危機管理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職責明確、科學分工,并對工作人員開展相關的知識培訓,加強宣傳與教育。二是樹立良好的心理危機管理意識,定期開展討論交流會議,使機構內每位工作人員保持警惕,同時加強處理危機的能力,在危機發(fā)生時,工作人員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正確妥善處理好心理危機事件。三是針對心理危機事件制定應對計劃,該項計劃應包含心理危機類型識別、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應急預案、日?;睦砦C監(jiān)測、心理危機處理方案等。
(二)開展心理危機知識培訓
學校應對在學校一線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任課教師、輔導員、社團工作人員以及學生干部等展開心理危機相關知識培訓。通過專業(yè)的培訓,使這個群體掌握一定的心理危機相關知識,保證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準確識別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并能夠冷靜、客觀地處理緊急情況。通過總結發(fā)現,很多心理危機導致的極端事件發(fā)生之前都是有一些預兆的,這就要求周圍的人能夠保持高度敏感的心思,運用所學知識第一時間處理危機,阻止悲劇的發(fā)生。因此,要對學校一線的所有工作人員開展心理危機的知識培訓,甚至遍及學校的每一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三)定期開展心理測評工作
從學生入校開始,就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全面測評,通過測評,對有心理危機預兆的學生要備案與加強干預,并給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一般心理危機與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要進行分類管理,并對其展開專業(yè)指導。通過心理健康普測,讓學生一踏入高校校園就接觸心理健康這一概念。對于輔導員來說,通過這一舉措,能夠對班集體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態(tài)有全方位、多層次的了解,以通過測評了解反映的問題,提前預防并及時發(fā)現引起心理危機的因素,在日后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給與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在大學的每個重要階段都要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精心組織,保留好原始數據,從而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排查時做到高效。
(四)建立心理健康管理體系
為了逐一排查心理危機隱患,要充分調動學生骨干的力量,通過學生骨干,完善心理健康管理體系,并通過在每班設置一名心理委員的方式來輔助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每位學生骨干都是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者,心理健康動態(tài)的宣傳者,發(fā)現心理危機的情報員,細心觀察同學的觀察員,及時與老師溝通的聯絡員。這些學生干部深入學生群體,對身邊同學有著老師所不能及的了解,收集反饋的信息真實可靠,調動這部分群體協助開展心理健康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功能,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陶冶學生情操,改善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的情緒得到改善,增強心靈美感。如果一個學生出現了情緒變化,出現孤僻、煩悶的行為時,要及時采取方式對其進行疏導。特別是不善于交流與性格孤僻的學生,要鼓勵其多參加集體活動,擴大交際范圍,聽取他人的建議。作為班級輔導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專業(yè)技能比賽等,舒緩緊張情緒以及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四、結語
社會的多元化及競爭的日益加劇,使高校學生面對就業(yè)與學業(yè)雙重壓力,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危機,需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解決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時,要從產生心理危機的原因著手,分析危機出現的根源,然后根據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朱倩昕,張婷.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及應對的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7):114-115.
[2]劉倩倩.淺談高校輔導員應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與對策[J].才智, 2018(1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