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語文教育任務繁雜、學生語文的素養(yǎng)提升緩慢,距離課標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本文從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角度出發(fā),著眼于民國時期教育家對漢語、文學教育思想,總結對當今語文教育的啟示:重新審視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夯實語言文字能力、倡導語文的實用功能,以期改進當前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漢語教育 文學教育 語文教學
民國時期漢語教育和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有所爭論,本文選取民國時期教育家對漢語、文學教育的爭論,總結其教育思想及經驗,以期改進當前的語文教育與教學。20世紀20年代的語文教育受文學革命的影響偏重文學教育。面對重文學教育輕語言訓練引發(fā)學生語文能力低、教學質量低下的現狀,20世紀30年代教育者進行了反思總結,主張要加強語文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教育家極力想在漢語和文學教育之中取得某種平衡,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民國時期教育家漢語、文學教育思想
(一)強調文學的重要價值
教育界積極響應文學革命的號召,重視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文學運動的倡導者胡適反對讀經,重視文學教育,指出“國語教育當注重兒童的文學,當根本推翻現在的小學教科書”a,他起草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更能看出教材的文學性傾向。他認為文學教育能夠促進國語的統一、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1925年朱自清在《中等學校國文教授的意見》中明確國文教育的目的“一是養(yǎng)成讀書思想和表現的習慣和能力;二是發(fā)自思想、涵育情感”b,認為中學生學習國文的目的在于獲得文學常識、培養(yǎng)鑒賞能力和練習表現的技術,可以看出其對文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五四”以來,文學教育思想融入了語文教育思想之中。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教學法》中將國語教學分為兩大方面、四大要求,涵蓋了語文與心意兩方面,達到自動的研究與欣賞、社交上的應用、藝術上的建造、個性與趣聞的養(yǎng)成四大目的,文字與語言雖各有所長,但是是共通的,蘊含了要進行文學教育的思想。孫俍工和沈仲九也強調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認為培養(yǎng)中學生鑒賞文學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在1929的《初級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高級中學普通科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和1932年的《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中都對學生的文學教育提出了要求??梢?,在20世紀20年代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注重語言文字的實用性
受實用主義思想和文學革命的影響,一批學者呼吁國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實際應用,反對教學生寫陳腐老舊、言之無物的“文學文”。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將文章分為三大類,一記載之文,二論辯之文,三情感之文,并寫道:“作文教學法本來三種都應教,都應學。但第三種情感之文,美術性含得格外多,算是專門文學家所應當有的事。中學學生以會作應用之文為重要,這一種不必人人皆學?!眂所以,他主張在中等以上學校,作文教學應重在指導學生寫記載文和論辯文,因為這兩類是實用價值最大的文章,也是學生以后生活中能夠有實用的文章。此后,劉半農也認為,新時代的國文教育不是教學生讀寫脫離實際的“文學文”,而是應讓學生學會寫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應用文”d。語文的學習最終是為了應用到生活中去,而非僅強調文辭之美,而空無內容。實利主義倡導者黃炎培對于語文教學有深刻的理解:“國文:讀本材料,全取應用的。作文力戒以論人論事命題,多令作記事記物記言等體(記物, 置實物于前為題, 或令寫實景)”,認為寫作要有實物、實景而非空談闊論,脫離實際應用。
(三)偏重語文技能的專門訓練
文學革命以來,語文教育內容融入了文學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各地學生紛紛響應新文學。但是文學教育氛圍過于熱烈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也引發(fā)了一些思考。在葉圣陶與朱自清合著的《國文教學》序言中寫道:“五四以來的國文科的教學,特別在中學里,專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術的訓練,使一般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適量的發(fā)展”e,語文教育忽視了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過于強調文學、情感教育,強調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葉圣陶認為語文不等同于文學。他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中指出“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于教學文學”,并在《略談學習國文》中提出“學習國文就學習本國的語言為主”“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工具不是目的”f,所以他重視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夏丏尊與葉圣陶合編的《國文百八課》每課為一單元,將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打成一片,注重語言知識的運用訓練。朱自清對國文教學的目的界定著眼于語文知識的運用,如讀書時要注意句式、成語,表達時要運用恰當的材料等。此外,蔣伯潛在《中學國文教學法》提出國文教學的正目的在文字方面副目的在內容方面g;吳研因在編制《小學國語課程綱要》時重視語言文字目標的養(yǎng)成h;胡懷琛在《中學國文教學問題》中對國文的工具性作了具體的闡釋,認為國文教員的任務就是教人能運用國文,借以獲得某種知識或技能。i
(四)主張漢語、文學分科教育
面對漢語、文學教育的爭論,也有學者提出漢語文學同等重要。孫本文提出:“中學教育,一則竟普通教育之功,養(yǎng)成社會上應用之知能;一則植人材教育之基,指導進究??茖W問之途徑。由前言之,中學國文宜注重社會上普通之文,涵養(yǎng)通解應用文字, 及發(fā)表思想之能力;由后言之,中學國文宜兼重文學之文,培成研索文學之始基?!眏張文昌也認為,國文“須注重文學而藝術化,注重思想而學術性,注重實用而社會化”,“初中應多注重欣賞,高中多注重學術,文牘(指實用文)皆宜注重”k。
1931年程其保在《初級中學課程之討論》一文中明確提出語言與文字應該區(qū)別對待的觀點,是我國最早分科教學思想的萌芽。他認為國語與國文有不同的價值與目標,“國語一科,在求能應用以表示自己的思想及從語言文字中明了別人的思想。國文一科,則注重在使學生了解文學的形式及內容”l,假如國語與國文一沒有清晰地區(qū)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偏差,造成教學混亂。程其保從對國語、國文內涵的獨特理解出發(fā),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漢語、文學應區(qū)別對待、分科教學,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以達到教育目的,這在語文教育思想上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二、民國時期漢語、文學教育思想對當今語文教育的啟示
(一)夯實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也是進行其他方面學習的基礎,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語言文字及組合表達方式,通過練習使學生吸收、內化,并能夠熟練應用。教材的言語形式包括拼音符號、生字新詞、篇章結構等,課文內容包括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文哲學等多方面,教師應在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重點進行語言文字及組合表達方式的教學,依據文本和學情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這也是語文學科區(qū)別于歷史課、地理課等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
(二)倡導語文的實用功能
正如民國時期教育家所強調的,語文教學最后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學習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成為“空中樓閣”,教師秉承實用性的教學理念不僅有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接受新事物的條件。倡導語文的實用價值,需要教師轉變角色,真正做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啟發(f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通過實際生活運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讓知識“活起來”。
(三)重新審視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
如今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師重視語言教學,卻忽視了文學教育。正如于漪老師曾說:“好端端的文質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習題,摳這個字眼,摳那個層次,文章的靈魂不見了。……腦子里如馬蹄雜沓,堆砌了許多字、詞、句的零部件,這個知識點,那個知識點,用以備‘考?!眒文學類文章成了語言學習的工具,淡化了它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漠視了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體現了文學教育的重要價值。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進行文學知識、鑒賞能力、文學評論和創(chuàng)作的教育。在文學教育中,教師應以平等對話、主動參與的方式與學生一起解讀文本,要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自主閱讀、交流討論等形式獲得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評價,獲得審美體驗。
a 胡適:《胡適全集(第二十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400頁。
b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頁。
chl 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頁,第74頁,第130頁。
dg 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頁,第303頁。
e 葉紹鈞、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f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頁。
i 陳必祥:《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發(fā)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頁。
jk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頁,第414頁。
m 于漪:《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語文學習》1995年第6期,第3頁。
作 者: 王相,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