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因此初期建立的令讀書人不斷進取的取士制度也日益流弊,下層文士漂泊蹉跎,游宦無門?!豆旁娛攀住?中對植物意象的有機融和,巧妙地凸顯出作者極具標(biāo)志性的情感,不僅在托物言志中借植物的形貌加深作品的審美意蘊和深度,而且豐富并充實了詩歌的意象范疇,完整地體現(xiàn)出“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的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植物 意象 生命意識 《古詩十九首》
意象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xué)現(xiàn)象,寄托著人們獨特的生活觀念、情感及思維的反映模式等,《古詩十九首》作為五言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謀篇、摹景等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獨特意象運用亦如此。孤罔無措的環(huán)境使得文人開始重視個體生命情感,借大眾最耐人琢磨且有代入感的植物意象來表述濃烈的叩問與慨嘆。文本將《古詩十九首》中出現(xiàn)的植物意象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理解與分析,把握植物意象在古文詩詞中的作用。以下按時序自然生長、依輪回生命衰亡、情思依附這三個方面對《古詩十九首》中植物意象的內(nèi)在意蘊進行解讀。
一、按時序自然生長
孔夫子曾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文人向來以草木榮枯作為辨明時序的參照物。在《古詩十九首》中,具有此類意義的草木形貌有“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綠葉發(fā)華滋”(《庭中有奇樹》)、“蘭澤多芳草”(《涉江采芙蓉》)、“東風(fēng)搖百草”(《回車駕言邁》)、“秋草萋已綠”(《東城高且長》)。
《青青河畔草》寫一位歌舞女子思念在外遠游的丈夫,在春草和柳蔭間,展現(xiàn)對愛人綿綿不絕的思念。春草游子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王維《送別》中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本詩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青青”“郁郁”均意在描繪植物豐茂之感,“青”言色調(diào),“郁”表豐滿。由此綿延濃郁之景聯(lián)想到漂泊天涯的游子孤獨悵惘的內(nèi)心。此外,古人言柳多有留戀之意,且柳多種于檐前屋后,象征故鄉(xiāng),借此表現(xiàn)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本詩中,以青青之草和蒼郁之柳意表時序,年歲更替中渴盼意中人歸期。
《庭中有奇樹》講述一位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巴ブ杏衅鏄洌G葉發(fā)華滋”,庭中樹枝繁葉茂之感躍然。這里的“奇樹”不單是起興意象,更是由樹而人,由人而情?!熬G葉發(fā)華滋”描摹出了高潔俊美、馨香襲人的“奇樹”意象。思婦環(huán)繞樹前,心中對丈夫有著無限的眷念之情,這與身旁的茂密情狀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差,此時此景深深嵌入人心,難以忘懷。
《涉江采芙蓉》記敘夏秋交替荷花盛開之時,采蓮姑娘們乘著一葉扁舟,在“蓮葉何田田”中穿行,岸旁還有氣味芬芳的蘭草、蕙草,姑娘們在談笑間將它們一并采摘,都預(yù)備著歸去后送給心上人。“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卻在倏然間拉回了讀者視線,姑娘們雖采摘了象征美好和希望的芙蓉,可心上人卻未在身邊,在憂傷直至終老的失意中暗含著女子歲月空逝、年華不待的深刻感傷。
《回車駕言邁》中“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以萬物盛衰的自然現(xiàn)象來抒發(fā)人生短暫、故人“立身”宜早的思想。“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描繪詩人獨駕于漫漫長路,見浩浩春風(fēng)吹拂搖動著原野上無邊無際的萋萋青草,倏然間思緒萬千。
《東城高且長》中所述“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仫L(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詩人可能獨自一人,在排列井然有序的屋舍外徘徊后又回到了出發(fā)的地方,詩人以此景巧妙暗示眼前這種景象正如周而復(fù)始的苦悶生活一樣。四野茫茫,轉(zhuǎn)眼又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歐陽修《秋聲賦》)的秋風(fēng),使往昔蔥郁的原野變得凄凄蒼蒼,甚至可以感受到風(fēng)中夾雜著苦澀的塵土味道,萬物衰敗的低迷氣氛撲面而來。從“高且長”的東城,到凄凄慘慘的枯黃無力的秋草,使詩人眼中的一切都步入苦悶人生的某種循環(huán)中,詩人不禁自我發(fā)問這一切何時起何時落?
《古詩十九首》中對植物意象的集中敘述是春、秋兩個季節(jié),按照時序自然生長進行描繪。無論是萬物萌動還是百草凋零,在詩人看來,都是白駒過隙、轉(zhuǎn)眼即逝的景色。從詩人自身角度出發(fā),傷春悲秋,這與蕭索的外界環(huán)境不期而遇、相互融合,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復(fù)雜心緒相互融合后的悲傷之美。這與失意文人的生活感情相一致,一是對意中人深刻的追尋,二是對運蹇命薄之官場失意的普遍表現(xiàn)。
二、依輪回生命衰亡
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fù)不已?!肚嗲嗔晟习亍分小扒嗲嗔晟习兀诶跐局惺币浴鞍亍钡姆笔⒁r下句“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以柏樹起興,并以這樣獨特的對比,巧妙比喻了人生短暫如寄天地的意蘊。詩人游行于山水之間,卻并無出行時純粹的樂感,詩人所憂,不僅是生命短促,更是天地廣袤間無處安身立命之若悲。
《明月皎夜光》記述一位失意者抱怨顯貴的朋友不念舊誼、不愿援引的心緒?!鞍茁墩匆安?,時節(jié)忽復(fù)易”中“白露”意在生命短暫、沾草之露。其依附野草而生,多在旭日將升、百鳥將至?xí)r化為虛有,以“白露”短暫易逝襯秋草無奈之感,以自然規(guī)律展開描寫,更有一種曠然于天地間的悲涼感。將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是生機沒落的象征,雖有消極意味,但卻來自詩人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來自理想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矛盾的思考,是真實生活點點滴滴的情感反饋與積累。
《驅(qū)車上東門》描寫主人公閑來無事便驅(qū)車出了所居住的洛陽城,望見北邶山的邙山墓群。“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蕭蕭白楊,素描長風(fēng)搖蕩、風(fēng)撼楊枝、萬葉翻動之情狀,原本是只有在有地位有財權(quán)人的墓前才有的寬闊且平坦的墓道,可是現(xiàn)如今“夾廣路”的卻只有松柏。詩中主人公對人生如寄的悲嘆,隱含了對生命的熱愛,但卻只能通過及時行樂這種方式來表現(xiàn),把酒言歡中,慨嘆人生短暫。
《去者日以疏》在生死大限的問題上激動憤慨地闡發(fā)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悲愴心緒?!肮拍估鐬樘?,松柏催為薪”,故去人的墳?zāi)乖缫炎兂闪继?,連帶著旁邊的松柏也被燒光?!鞍讞疃啾L(fēng),蕭蕭愁殺人”,白楊樹發(fā)出悲鳴之音,白楊葉圓如杏,但凡有風(fēng),會發(fā)出一種“蕭蕭”的聲音,憶古懷己的思緒,使詩人陷入生命思考中難以自拔。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保ā对娊?jīng)·唐風(fēng)·山有樞》)這是最早的以樹木起興聯(lián)系到死亡的詩歌。以上幾首詩中“丘”“墳”“墓”與“古柏”“白楊”;“北墓”與“白楊”“松柏”;“陵”與“柏”這些意象疊加組合在一起,營造了悲涼蕭索的氛圍?!豆旁娛攀住分羞h游在外的游子對周邊的景物以及季節(jié)變化都很敏感,對秋風(fēng)鳴蟬、荒丘孤墳的感觸,深深表達了他們對“年老”“死亡”的畏懼與慨嘆。從這些植物意象中可以看出,漢末文人在面對生命的脆弱、無常時,常常發(fā)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及時行樂的處世態(tài)度。他們賦予植物生命意識,故使這些植物具有了萬古長青的文學(xué)生命。
三、情思依附
《行行重行行》 是一首廣為人知的相思亂離之歌,講述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昂R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鳥獸尚眷戀故土,借植物意象“枝”流露了真摯的情感,表現(xiàn)出永恒的附有溫度的吸引力。女主人公雖然獨自承受著離別后的相思痛苦,但不會放縱情志,依然恪守溫良的婦道。
《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兔絲附女蘿”“傷彼惠蘭花”“將隨秋草萎”,這四句共涉及五種植物,分別是竹、兔絲、女蘿、蕙蘭花、秋草。竹象征君子,古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以“綠竹”起興來歌頌君子情懷,“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fēng)。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楚辭·七諫》),其興喻的重點就是君子之道,高風(fēng)亮節(jié)。“兔絲附女蘿”,兔絲和女蘿莖蔓互相牽纏,比喻夫妻互相依附,恩愛難表。借植物意象,記敘著女子情真意切的思念悵惘情懷?!皞宿ヌm花,含英揚光輝”,以蕙蘭自比,比喻人的青春活力正在旺盛時期,但若過了時間沒有及時采摘,將會隨著秋草一同凋零,與杜秋娘的《金縷衣》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遙相對應(yīng)。末句“將隨秋草萎”,萬物跟隨著時序開始進入到秋的氛圍中,逐漸凋零。春秋間時序的變化,枯榮間情境的變遷,敏感細膩的詩人將此捕捉,令人動容。
通過以上植物意象的分類探析發(fā)現(xiàn)《古詩十九首》的詩人們將離愁別緒、人生感傷和抑郁不平提升到對生命的質(zhì)疑、對愛情的期盼、對人生苦短的哀嘆上,這三種情感構(gòu)成了他們?nèi)康木袷澜?,深刻再現(xiàn)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zhuǎn)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逐臣棄友、思婦勞人、托境抒情、比物連類、親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質(zhì)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嘆之”(王康《古詩十九首繹后序》),良非虛言。植物意象的應(yīng)用,讓詩人的情感向度更為明確。時不我待、生不久遠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一方面令他們進行著靈魂堅守,另一方面,又以“及時行樂”來延長極純簡的生命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周振甫.文心雕龍選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匯說賞析與研究[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98.
[4]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陳心愉.古詩十九首綜論[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7.
[7] 孫秀華.古詩十九首植物意象統(tǒng)觀及文化意蘊詮釋[J].寧夏社會科學(xué),2010(5).
[8] 舒沂.《古詩十九首》的詩性精神及其對后世文學(xué)的啟迪[J].文教資料,2016 (26).
作 者: 安靜蕓,碩士,伊犁師范學(xué)院教育科學(xué)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學(xué)教育。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