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樓拜與狄更斯出生于法國和英國兩個不同國度,都是世界級長篇小說作家,且都為現(xiàn)實主義大家。其各自代表作《雙城記》和《包法利夫人》均為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典型代表,在主題思想和敘事上各有其相同和相異之處,但兩者對于未來社會的理想?yún)s是大相徑庭。而二人又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于動蕩時期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以及他們生活的矛盾,細致觀察小說中各色人物的描寫與安排,可以發(fā)現(xiàn)兩位作者對于社會公民的主觀期望。
關鍵詞:《雙城記》 《包法利夫人》 結局 社會反思 理想公民
結局是整體藝術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藝術血肉之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思想的升華與感情的凝聚點。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曾寫道:“某一個作者或作家在具體寫作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書時,他的寫作或創(chuàng)作動機可能不止一種,但是政治動機是每個作者或作家無法否認或無法逃避的。”此處的“政治動機”是指“最廣泛意義上的政治,有志推動世界向某個方向前進;改造人們的觀念,勸勉人們追求某種理想社會?!毙≌f的結局也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作者的社會觀念。人是社會的主體,無論是狄更斯還是福樓拜都十分關切人的生活狀態(tài)、內(nèi)心訴求,也常常用人們的生活來替代他們對所處時代的評價?!栋ɡ蛉恕分饕鑼戀Y產(chǎn)階級社會市民階層的生活,深刻揭露了一個鼓勵惡劣本能、毀壞高貴努力的可悲社會;《雙城記》反映的社會方面十分廣泛,從上流社會珠光寶氣的生活到下層社會骯臟貧窮的貧民窟,從資產(chǎn)階級與封建階級的矛盾,到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雖然切入視角不盡相同,但是都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面貌,都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反思。通過他們對小說結局的安排,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未來的社會結構、人民生活的預測和期望。
一、結局分析
(一)欲望的虛無和對人性解放的追求 在小說《包法利夫人》的最后,愛瑪及其親人陷入了命運的深淵,但那些置她和家人于死地的中產(chǎn)階級的代表們,如羅道耳弗、賴昂、勒樂與郝麥的日子蒸蒸日上。這種鮮明的對照,飽含著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憤怒控訴,愛瑪?shù)谋瘎∈巧鐣瘎?,并具有普遍意義。小說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充滿惡俗、精神貧乏的社會,理想已被現(xiàn)實同化與超越,各種理想已被物質化、世俗化,人們被心靈及精神世界所拋棄,愛瑪被漸漸毀滅。正如福樓拜在給高萊夫人的信中所說:“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個村莊中,我的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那里忍受苦難,傷心飲泣?!蹦菐в欣寺c悲劇色彩的愛情,展現(xiàn)了作家對生活世俗化趨勢的抗拒。因此,《包法利夫人》的價值理性取向在于展現(xiàn)了小說對當時生活世俗化的否定與超越。
(二)博愛的高尚與和解的希望 在《雙城記》小說結局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馬奈特醫(yī)生一家最后在倫敦過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享受著和諧與寧靜,達奈被宣判死刑人格得到升華,德伐石太太被復仇的熊熊火焰焚盡。結局蘊涵著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但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他又摒棄革命的方式,希望通過道德去調和社會矛盾。小說為我們構建了兩座風雨飄搖的城市,狄更斯這樣安排小說的結局也是為了以巴黎的悲慘狀況來警戒倫敦,告誡當時的政府要重視和體諒人民疾苦。同樣也勸誡大眾不要使用暴力,寬恕才是最好的救贖。
二、社會反思
愛瑪面對的法國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一方面它是一個絕對陳腐、愚蠢和貪婪的社會,而另一方面當時的法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卻無可阻擋地迅猛發(fā)展著。這一切帶來的還有與社會整體相連接的民眾思想和情緒上的反應。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把整個社會都納入了價值計算當中, “金錢”變成衡量一切的準繩?!叭恕眴适Я嗽嬷举|,成為物質產(chǎn)品的奴隸。這個社會給了愛瑪幻想金錢的機會卻沒有給她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給了她看似光明的方向卻沒有告訴她出路,所以,作為社會建構的幻影,愛瑪?shù)乃朗潜厝坏摹?/p>
《雙城記》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和現(xiàn)實,深刻地揭露出封建貴族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表達出對廣大勞動人民在苦難中掙扎的同情。狄更斯以人道主義情懷將人民的痛苦深刻地表露出來,并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勇敢和善良,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憤懣不平和反抗斗爭。小說中的馬奈特醫(yī)生、卡爾頓、達奈、露茜,以及勞瑞先生和普若斯小姐都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閃爍的人性光輝。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歌頌了主人公們善良、正直、勇敢的精神和品質,斥責了革命者對他們的報復行為。
三、理想公民
雖然福樓拜未在作品中直接表現(xiàn)任何政治性觀點,但是在他和朋友的信件中可以看出福樓拜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政治動機就是對法國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
《包法利夫人》整部作品中似乎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美人物”,福樓拜最愛的愛瑪服毒自盡,他鄙視的中產(chǎn)階級們卻生活富足。他寫欲望的虛無卻并不是否定個人的需求,他寫愛瑪追求欲望的悲劇卻深愛著這個角色,這些表明在福樓拜本人眼中,愛瑪?shù)睦寺非鬀]有錯,錯的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不平等的階級,在這個過程中,無數(shù)個包法利夫人在社會發(fā)展的洪流中死去,尸體在社會價值中遭受鞭撻。
人物的悲劇結局蘊含著作者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反思,《包法利夫人》展現(xiàn)了小說對當時生活世俗化(特別是對欲望)的否定與超越。資本主義社會建構了人性的枷鎖、自由的囚籠,這既是對事實的無情控訴與批判,又是對生活的可能性和人類所能達到的自由程度的探求,是真理、靈性、想象、激情的展現(xiàn)。
福樓拜借愛瑪?shù)募冋婧蜑⒚摚磉_了他不愿曲意逢迎、同流合污的決心。福樓拜大概也看到了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而是用愛瑪?shù)娜诵宰杂扇シ从^資本主義社會的個性禁錮。所以,在當時的法國社會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理想公民”,但福樓拜希望可以打破當時的虛假幻夢,拆穿謊言,對建構起來的價值大廈進行解構,最終告訴世人,真正重要的不是文明社會建構起來的幻影,而是人性的本真,是人性的解放,是對自由的追尋,是對夢想的堅持。
狄更斯的道德理想體系正是表現(xiàn)在小人物身上的普遍的高尚品質,他們善良、寬容、博愛并且懂得奉獻,他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是永恒的人性光輝。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中通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繪了他心中的“理想公民”。
達奈是狄更斯道德理想體系中善良的化身。這不僅僅在于他對貴族階層無人性地欺壓窮苦民眾深表不滿,更在于大革命爆發(fā)后,達奈為了維護仁愛與人道,冒險回去拯救蓋白勒(一個仆人)。他本來可以與露茜過安穩(wěn)的生活,但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幫助別人。狄更斯給了達奈一個美滿的家庭,證明了自己的道德理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善良是狄更斯道德理想體系的最低要求,只有以善良的品格作為基礎,一個人才有可能擁有人道主義精神。
寬容是狄更斯理想道德標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他相信只有寬容才能最終化解階級矛盾,實現(xiàn)勞動人民和貴族階級的和諧共處。在《雙城記》中狄更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比來展現(xiàn)寬恕的重要意義。
馬奈特醫(yī)生是狄更斯道德理想體系中寬恕的化身。他天生正直寬厚,同情貧苦大眾的遭遇。他痛恨侯爵兄弟,但他最后還是同意了女兒和達奈的結合,實現(xiàn)了兩個對立階級的和平共處。與之相對的是狄更斯對革命者形象的刻畫,如德發(fā)日太太。她表現(xiàn)得十分瘋狂、暴虐、偏狹和殘忍,既愚昧又偏執(zhí),她在仇恨的道路上最終走向了毀滅。這說明革命是違背狄更斯用道德匡正社會的理想的,寬容可以收獲美好人生,而仇恨和暴力只能帶來毀滅和死亡。狄更斯認為革命不是社會改良的出路,革命過于血腥,仇恨帶不來光明,所以只有以寬恕之心去變革社會,才能實現(xiàn)和平過渡。
除了善良與寬恕之外,狄更斯筆下的“理想公民”的最高尚的精神是犧牲與奉獻的品質。卡屯是具有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最終為了露茜的幸福,冒充達奈上了斷頭臺,用生命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ㄍ偷乃劳鲆苍S并不是悲劇性的,他的精神世界其實是得到了滿足的。狄更斯認為自我犧牲可以抵抗暴力,因為一個人的犧牲免去了一場潛在的血腥。這種毫無畏懼、心甘情愿的自我犧牲是所有人道主義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狄更斯道德理想體系的最高境界。
四、小結
無論是將個人觀點隱匿于作品背后的福樓拜,還是在作品中明確個人態(tài)度的狄更斯,他們都未被資本主義表面繁榮的社會現(xiàn)象所迷惑,而是以大作家特有的清醒的頭腦,冷峻的目光,審視著被各種表象掩蓋著的資本主義的丑惡本質,他們對那些庸俗自私、損人利己、爾虞我詐、殘酷剝削等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深惡痛絕,作品里也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對資本主義社會陰暗面的嚴肅批判和有力鞭撻。二者對于未來社會“理想公民”的構想雖不盡相同,但無論是歌頌仁愛的高尚還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也都是具有社會進步性的。
參考文獻:
[1] 狄更斯.雙城記[M].張玲,張揚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 喬治·H奧威爾,eartsurge.我為什么寫作[J].教師博覽,2014(6):54-56.
[3] 王玉芝.從《雙城記》看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1997(1).
[4] 王坤.批評標準哲學基礎的置換——文學的價值層面與批評尺度[J].中山大學學報,2003(2).
[5] 傅守祥.論《雙城記》浪漫現(xiàn)實主義的仁愛精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6] 趙梓池.探討《雙城記》浪漫現(xiàn)實主義的仁愛精神[J].才智,2019(21):207.
[7] 傅守祥.《雙城記》:時代良知與仁愛精神[N].中國科學報,2019-07-03(003).
作 者: 王藝,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