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燕,陶峰琴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4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選取我院骨科在2015年4月~2019年4月接診的老年患者中,選取200名患者的資料做此次研究的對象,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進行以下研究。此次研究對象中有90名女性,110名男性;他們的年齡范圍在64歲~97歲之間,平均年齡范圍在74歲~79歲之間;患者所患的疾病類型包括:70人患股骨頸骨折,35人患腰椎管狹窄,32人患踝關節(jié)及其他部位骨折,30人患腰椎間盤突出,18人患膝關節(jié),15人患股骨粗隆骨折。
1.2.1 參照ACCP評估表的相關標準對誘發(fā)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因素進行系統(tǒng)的評估。分別將評估表中的15項誘發(fā)因素進行評估,再結合臨床工作中得出的手術部位與麻醉方式這兩項因素,對每位患者進行17項誘發(fā)因素的全面評估。
1.2.2 量化與分級方面
根據各項危險因素誘發(fā)風險值建立完善的術前量化風險評估體系,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給與科學的分級。通常情況下深靜脈血栓分為四級,評估分數(shù)大于15分為極高危,評估分數(shù)在11分~15分之間為高危,評估分數(shù)在6分~10分之間為中危,評估分數(shù)在1分~5分之間為低危。
1.2.3 詳細護理措施
(1)腰椎手術患者的護理:手術結束后立即使用氣壓式驅動器和術前備的彈力襪,使用頻率為每天兩次,每次時間為30分鐘左右;在手術結束后1~2天,輔導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收縮運動以及足踝的主動與被動還轉運動,各項動作的保持時間均為10秒,頻率為每組10次~20次。在手術結束后3~4天,輔導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運動,被動擠壓小腿肌群運動以及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
(2)髖部手術患者的護理:術前護理與術后當天的護理模式同腰椎手術患者的護理模式相同,在手術結束1~3天后,輔導并協(xié)助患者分別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收縮運動,足踝主動還轉與被動還轉運動,以及被動擠壓小腿肌群運動;在手術結束4~8天輔導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髖膝關節(jié)伸屈運動和直腿抬高運動;在手術結束后第8天,開始監(jiān)督并鼓勵患者下床活動。
(3)下肢手術患者的護理:手術結束1~2天的護理和髖部手術患者術后1-3天的護理內容相同;在手術結束后3~5天患者則需要進行直腿抬高運動以及髖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手術結束后5~7天之內,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監(jiān)督并鼓勵患者下床活動。
1.3.1 術前術后都要進行腿圍的測量分析。
1.3.2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利用彩超。
1.3.3 在治療后對患者的血D-Dimmer情況進行檢測分析。
1.3.4 所有治療完成后對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進行調查總結。
統(tǒng)計軟件為SPSS 11.0,(±s)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t為檢驗方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用P<0.05表示。
患者的術前術后腿圍分析中有2名患者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但經過治療均已康復,發(fā)生血栓的概率是1.2%;其余患者的腿圍在術前與術后均為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則P>0.05。
超聲檢查僅上述2名患者發(fā)現(xiàn)異常。
上述2名患者的術后血D-Dimmer檢測異常,其余患者在術后14天范圍之內均為正常。
有178名患者對治療滿意,總體滿意度達94.85%。
臨床調查顯示,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代社會臨床工作的實際需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護理安全管理流程在老年骨科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中有重要的意義。對老年患者的慢性病治療,應當堅持下在醫(yī)務人員的指導下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鍛煉,以此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通過上述研究表明,對于老年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應當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科學的評估分級,再結合評估結果與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制定最佳的護理干預模式,從而達到促進患者康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目標的。而護理安全管理流程則能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臨床治療中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