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固鎮(zhèn)縣中醫(yī)院藥劑科 安徽 蚌埠 2337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高齡老年人的比例不斷升高,而高齡老年人的各種慢性病發(fā)病率明顯較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老年人群中,輕度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高達20%以上[1],房顫發(fā)生率高達7.5%[2]。隨著高齡老年人的年齡不斷增長,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在不斷的減退,進而使得高齡老年人的藥物代謝、排泄等能力降低,導致高齡老年人的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加[3];而有些老年人選擇自行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該治療方式極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嚴重的影響了高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筆者進行了此次研究,以探討高齡慢性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特點和相關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高齡慢性病患者90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80 歲及以上者;②患有慢性病者;③服藥時間在3 個月及以上者。排除標準:①危重癥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本次研究的9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1 例,女性患者49 例,年齡為80 ~91 歲,平均年齡為(85.6±5.1)歲。所有病例以往有服用療效不同的藥物,主要有降壓藥、降血糖藥、降血脂藥、抗老年癡呆藥、抗便秘藥等。
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統(tǒng)計并記錄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的用藥情況。統(tǒng)計內(nèi)容包括:①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的基本資料;②患者對自己所服用藥物的認知度,包括藥物名稱、服藥劑量、服藥方式、注意事項等;③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包括忘記服藥或漏服、服藥方式不當、自行加藥或換藥、自行減藥或停藥等;④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①統(tǒng)計患者的不合理用藥情況;②統(tǒng)計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本次研究的90 例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比例最高,其次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骨骼系統(tǒng)疾??;80%的患者服用三種及以上藥物。
在本次研究中,對自己所服用的藥物名稱不了解的患者有13.3%,對服用劑量不了解的患者有3.3%,對服藥方式不了解的患者有5.6%,對注意事項不了解的患者有25.6%。
在本次研究中,忘記服藥或漏服的患者有7.8%,服藥方式不當?shù)幕颊哂?1.7%,自行加藥或換藥的患者有8.9%,自行減藥或停藥的患者有6.7%。患者的不合理用藥情況高達35.1%。
在本次研究中,高齡慢性疾病患者胃腸道反應的發(fā)生率最高,為17.8%,其次為低血糖,發(fā)生率為11.1%,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第3 位是便秘,為8.9%。
本次研究的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聯(lián)合用藥、受教育程度、生理機能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是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相關因素。見表1。
表1 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相關因素分析
我國慢性病患者的人數(shù)不斷上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社會均產(chǎn)生嚴重影響;而目前我國并沒有老年人群的合理用藥標準,而臨床醫(yī)師對老年患者,尤其是80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用藥特點的了解較為欠缺,導致我國的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的發(fā)生率較高[3-4]。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患者對疾病、所服用藥物的了解不徹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服藥注意事項等。例如有些藥物應飯后服用,但患者在飯前服用,導致發(fā)生胃腸道反應;有些患者認為藥物療效不明顯,自行加大了藥物劑量或者換其他藥物;有些應每日服用3 次的藥物,患者會忘記服藥,而一天服用2次或1 次;有些患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但會發(fā)生漏服情況;有患者認為自己癥狀緩解或消失,而自行降低藥物劑量或停止服藥。
高齡慢性疾病患者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即存在共病狀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加,認知功能的損害發(fā)生率越高,隨著患者記憶力或認知功能的減退,導致誤服、漏服等情況發(fā)生。另外,國外有研究認為[5],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共病的發(fā)生情況也會升高,進而使得聯(lián)合用藥情況高發(fā),而聯(lián)合用藥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不合理用藥的發(fā)生率升高。本次研究的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和聯(lián)合用藥是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相關因素,與以往的研究一致。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的發(fā)生。這可能是由于,在患者的文化水平較低時,往往會對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了解不夠,或重視程度不足,進而發(fā)生自行調整用藥劑量、停用藥物、甚至更換藥物的不合理用藥情況。
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的肝腎功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進而可能影響到藥物的代謝;藥物進入機體后,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為游離狀態(tài),一種為與血漿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而老年人的血漿蛋白含量有所下降,導致藥物多以游離狀態(tài)存在于血液中,血藥濃度升高,容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6]。本次的研究中,生理機能也是影響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相關因素,與以往一致。本次研究中,部分患者有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抽煙、喝酒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生理機能,還會對藥物的安全性產(chǎn)生影響,導致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升高;因此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相關因素[7-8]。
綜上所述,我院高齡慢性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藥的特點主要為服藥方式不當、自行加藥或換藥、忘記服藥或漏服,以及自行減藥或停藥;可能與患者的年齡、聯(lián)合用藥、受教育程度、生理機能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