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
說來湊巧,我任職的單位去年打算做一個“慕課”在線課程,課程名為“文采風流:近現(xiàn)代閩籍文人與作家”,我被安排準備閩籍詩人這部分。熟悉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人也知道,如果沒有閩籍文人,現(xiàn)當代文學史可能會減色幾分。僅詩人論,從冰心、到林徽因、鄭敏、楊騷、林庚、魯藜、彭燕郊、蔡其矯、舒婷等,排列下來真不少。有一位詩人,他是一位不可遺漏的,他就是閩籍詩人杜運燮。談“九葉詩人”,閩籍詩人有鄭敏、杜運燮。杜運燮是福建古田人,盡管離開福建時間長,但他的親人還生活在那里,杜運燮的房間還保存完好。如果要談“朦朧詩”,它的命名就跟杜運燮的詩歌《秋》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
對我個人而言,在讀《九葉集》和《西南聯(lián)大現(xiàn)代詩抄》中陸續(xù)接觸過一些杜運燮的詩,對他詩歌中那種與眾不同的語言格調(diào)非常感興趣。同樣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詩歌,多數(shù)讀者好像普遍認同或熱衷于談?wù)撎镩g、艾青那些戰(zhàn)斗的詩歌,穆旦的現(xiàn)代詩在九十年代也被推至研究高峰。而杜運燮的詩歌風格多變,比穆旦、鄭敏等校園詩人,更關(guān)注大眾。不過他不會從正面去寫,也不會把現(xiàn)象深入到哲思。他的《滇緬公路》贊美抗日戰(zhàn)爭中冒著生命危險,為中國人民的生存而修出一條生命通途的老百姓;也會用譏諷的口吻諷刺那些“追物價的人”。至于有人提出他寫于1980年的《秋》“朦朧”令人“氣悶”,也就是說,他的寫作并非遵循大眾的審美接受?;蛘哒f,杜運燮堅持著自己的獨特的審美,他在人們大合唱的時候,用的是自己的真嗓子。
九葉詩人中,研究最多、被關(guān)注最多的是穆旦,在他1976年去世后,至今為止,有《穆旦詩全集》、《穆旦詩文集》等,穆旦還是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出版有《穆旦譯文集》,還有《穆旦評傳》、《穆旦年譜》、《穆旦研究資料》等,南開大學立有穆旦雕像,學術(shù)界不定時還有以穆旦為研究中心的學術(shù)會議。第二個是常青樹詩人鄭敏,前些年國內(nèi)形成了鄭敏研究熱。2004年5月15日,“鄭敏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在首都師范大學隆重舉行;2011年1月,吳思敬、宋曉冬主編的《鄭敏詩歌研究論集》由學苑出版社出版。這些對詩歌界及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第三個是辛笛。在其女兒王圣思的積極參與下,辛笛詩文作品集已全部出版,學苑出版社推出了《看一支蘆葦:辛笛詩歌研究文集》,入選文集的作者有唐湜、余光中、痖弦、邵燕祥、謝冕、孫玉石、葉維廉等六十余位學者和詩人。該文集提供了辛笛詩歌研究的重要史料,并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待拓展的多種話題。第四個是袁可嘉,2009年,出版了《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浙江慈溪市建立了袁可嘉紀念館,開展“袁可嘉詩歌獎”活動。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廖四平專著《袁可嘉研究》。相對而言,杜運燮的研究是冷寂的。所以,游友基編選的這部《九葉詩人杜運燮研究資料選》(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可謂一抹亮色。
我也想了解杜運燮研究為什么冷寂。首先發(fā)現(xiàn),跟他的著作出版有一定關(guān)系。在資料選中,經(jīng)游教授整理的目錄有十二部,有些詩集或詩文集,在新中國成立前或是在海外出版,當代的讀者不容易接觸。其中,《詩四十首》194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熱帶風光》1951年香港學文書店出版,《南音集》1984年新加坡文學書屋出版,《你是我愛的第一個》1993年馬來西亞霹靂文藝研究會出版,《杜運燮詩精選一百首》1995年自印。在大陸出版的合集有三部《九葉集》,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栋巳~集》,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美國《秋水》雜志社1984年版?!段髂下?lián)大現(xiàn)代詩抄》,1997年中國文學社出版。新時期以來,他獨著的文學作品集三部,即《海城路上的求索:杜運燮詩文選》、《杜運燮六十年詩選》、《熱帶三友·朦朧詩》。
第二個原因,研究者對于杜運燮個人信息相對缺乏。在八十年代,杜運燮常常作為九葉的“合唱”隊員出現(xiàn),有關(guān)他的生平簡歷往往簡單提一下他是西南聯(lián)大學生,在北京工作。學生之外的身份,大眾并不是非常了解。通過這部資料選,讓我更清楚杜運燮是一位歸僑,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杜運燮的父母是福建人,沒有多少文化,出于生活所迫,他們借錢到了馬來西亞,后來有了一片橡膠園。杜運燮1918年出生于馬來西亞的霹靂州,他小的時候一直幻想著走出橡膠園,終于在十六歲時,他跟隨回鄉(xiāng)看病的父親回到福州,在如今的福州外國語學校、那時的英國教會辦的三一中學讀書。他喜歡理工科,考上了浙大的農(nóng)藝系,因為戰(zhàn)爭的原因,學校遷往貴州,他在長汀的廈門大學借讀。因為旁聽了林庚的詩歌選修課,后來在林庚的推薦下轉(zhuǎn)學西南聯(lián)大。在西南聯(lián)大,他加入“冬青社”,與穆旦等人一起寫詩。讀書期間,他應(yīng)征入伍,在美國飛虎隊做過翻譯,在印度生活過。大學畢業(yè)后,他還在新加坡等地工作。1951年,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做過《環(huán)球》雜志副主編?!拔母铩逼陂g,他在山西生活,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八十年代,恢復(fù)寫詩,一直到生命結(jié)束的前一年,還有詩歌問世。他的作品在海外有一定影響。
可以說,這是一部微縮的了解杜運燮一生生活和詩歌情況的資料匯編。閱讀這部資料,能夠得到文學史之外的資料彌補。雖然一眼看去,感覺研究材料還可以更豐富些。在“后記”中,我也看到游友基教授的說明,有重要論文因為聯(lián)系不到作者,只能撤銷。所以,我們應(yīng)該為這些能夠看到的、為詩人杜運燮以文字形式再現(xiàn)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