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傳印
在佛陀眼中,人類最高的精神快感未必與語言相水乳,但歷史的事實是,人類依然憑借這些不算富裕的生存符號在黑夜掛滿了燦爛的星辰。譬如“平凡”這個詞,每當人們鄭重地寫下它,很多讀者感受到的往往并非字面的簡單意思。在南一鵬的傳記《父親南懷瑾》行將收尾時,南懷瑾臨終手書“平凡”,這是“老拙”自心境界的總結(jié),是哲人對世界的點化,更是對心境與點化的大笑與磨滅。如果說作者抱持賡續(xù)中華文化的使命感與亦親亦道的父子情,追懷和塑造了豐富動態(tài)的南懷瑾形象,“平凡”則是南懷瑾形象的“舍利”,就像他火化后緣起的白色刺條骨殖,蘊含著學貫三界、游戲五行的高峻純澈,同時織染著斑斕的塵沙。
“平凡”,或許是這部傳記的最重要命題,而且也最能啟示讀者思考南懷瑾。
1918年,風云激蕩,群雄問天,“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發(fā)表了蘊含濃烈悲愴感的小說《狂人日記》,在重新定義人的背景下,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文化予以重估;“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李叔同則在杭州虎跑寺悄然剃度,在古已有之的南山律宗中尋找價值。時代潮流與個體命運參差離合。同是這年,南懷瑾生于浙江樂清,他幼承傳統(tǒng)詩文教育;青年游學杭州,文武兼修;全民族抗戰(zhàn)時流落四川,參禪問道護法,奠定畢生根基;赴臺后,以佛學融攝三教九流,孜孜弘揚傳統(tǒng)文化。1986年赴美,致力于東西文化的對話互鑒;1988年赴港,繼續(xù)紹隆先哲智慧,同時倡建金溫鐵路,推動兩岸和平,改善桑梓民生;2004年移居大陸至2012年去世,主要在“太湖大學堂”致力于文化教育,推廣兒童讀經(jīng),舌耕筆耕,海內(nèi)外請益就學者難計其數(shù)。在南一鵬筆下,乃父人生雖然跌宕起伏,榮辱加身,但堪列立德、立言、立功的思想家之林。樓宇烈說,雖然有人認為南懷瑾不是純學術(shù)意義上的大師,但在堅持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影響與情感體驗方面,無人出其右。如此,這位叱咤風云的文化人物所謂的“平凡”,又當作何理解?
平凡,是南懷瑾對人間百味的領(lǐng)受。在現(xiàn)代科學立場,生命起源仍是個謎,無論生命來到地球之前是否已經(jīng)承載著漫長的跋涉,此世的生存與生活都會受到四大五蘊的支撐與煩惱,南懷瑾也不例外,世人經(jīng)歷的,他也都或多或少具有。他幼年時期遭遇劫匪與家道中落;游學杭州時苦于沒有學費,衣食無著,練拳學劍,旋而放棄;戰(zhàn)亂期間,離家遠行;臺灣經(jīng)商失敗,攜妻小苦居荒山陋室;政治避險時遠赴美國,得力助手落水遇難;古稀之年苦心倡建金溫鐵路,歷經(jīng)磕絆;推動兩岸和談,結(jié)果自嘲愚癡;晚歲棲身“太湖大學堂”,自詡掛單;幾十年傳道授業(yè),卻說自己沒有學生。南懷瑾穿行于斯,體驗俗諦的生活,咀嚼八苦雜糅的滋味,從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角度說,這里的平凡就是日?;?,是豐富真實的世俗生活。
平凡,是南懷瑾對自性光明的回歸。與世俗生活相激相蕩的是南懷瑾的佛性開顯與超拔脫俗。避亂四川時期,他有緣稟受袁煥仙居士的法乳深恩,禪心發(fā)露;峨眉閉關(guān)精進,醍醐灌頂,清明通透;禮敬虛云法師,觀瞻大德機鋒,功行益增;后來遠走康藏,獲得密教傳承。此后,南懷瑾抱持“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的誓愿,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幾十年里,無論是傳道授課,還是禪七修證,都致力于現(xiàn)代人的心性覺悟與價值反思,而且教學相長,覺他自覺,體現(xiàn)的是同趨菩提的菩薩道思想。在煩惱與菩提互為映現(xiàn)的人生淬煉中,南懷瑾落實了由色悟空、破妄歸真、度眾生而無所度的境界?;勰苷f:“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碑斪孕怨饷鞒蔀槟蠎谚行迣嵶C、傳道授業(yè)的庵摩羅果,也便是平凡。
平凡,是南懷瑾對不住生心的踐履?;钤谒字B,證在真諦,南懷瑾的“收拾河山”在世俗與空性的激蕩中竭心化用,既有不可思議的緣起,也有無可奈何的因果,更多的是涵容真俗的慈悲、愿力、踐行與適然。而立之年,自性發(fā)明,南懷瑾遠走臺灣,有對動蕩時局的無奈,也有普賢行水窮云起的努力;“義利行”血本無歸,他舉家避債山野,更加堅毅地弘揚中國文化,即便在貧窮之際,仍慈心救難。因為“新政學系”而遭受猜疑,他被迫離臺赴美,在西方開展文化交流。移居香港和大陸時期,他推動金溫鐵路、兩岸和談、樂清公益、“太湖大學堂”,即便事不圓滿甚至不歡而散,自嘲之下仍是赤誠、憂患與無悔。某些富有激蕩感的細節(jié)深切傳達出這種平凡況味:他認為自己的唯識學與《宗鏡錄》研習尚不適合發(fā)表;他評說人物出言失當,到衛(wèi)生間懺悔;臨終之際,表示對不起子女。至于南懷瑾經(jīng)綸三教、出入百家,兼及醫(yī)卜星相的格局,除了對中國文化事實的尊重,應該有大乘佛教方便化用、隨順眾生的意味。畢竟,佛學是他思想體系的根本。南懷瑾珍視中國文化,尊重現(xiàn)代化的事實與自身處境,發(fā)揚佛教悲智愿行的精神,但求付出,不執(zhí)前程,致力于無限深遠的度化,尊重法界的因果,此所謂平凡。
人間的緣起,自性的回歸,隨緣的度化,它們頗有先后而又彼此為用,是南懷瑾“平凡”境界的不同面向,這里有他對現(xiàn)代文明的感受、接受,更有以中國文化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與補正,對蕓蕓坎坷心性的護持與成就,對法界的莊嚴。最終,所有的“平凡”歸結(jié)為兩個字:懂得。因為懂得,所以無執(zhí)、無隔、無詫、無悔、無怨、無言,所以平等、如是、自在、歡喜,所以目連救母、清風白云。
平凡,大概意味著事物回歸自身,而關(guān)于自身的慧悟總是難的,因此“平凡”費解。關(guān)于名人的聚訟不少見,或許就像價值之光穿越人間而顯現(xiàn)的粒子碰撞。在這套厚重的傳記中,南一鵬對乃父生前身后遭受的諸多質(zhì)疑予以回應,雖然熱誠通脫中偶見凌厲之氣,但總體上以開闊襟懷與高遠眼光將南懷瑾安頓于人類的歷史長河、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筆者所言微末,不過人類文明也正是這樣平凡的探索的合力。相信在薪火相續(xù)的歷史回溯中,南懷瑾會得到更到位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