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和內容,其建設應當是在相同目標的指引下,城市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優(yōu)的實現路徑?!蔽錆h市規(guī)劃研究院規(guī)劃師江文文曾撰文指出。
雖然世界上不同國家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路徑各不相同,但其中有價值的理念和做法,或可成為“他山之石”。
新加坡樟宜機場的兒童友好空間
兒童友好城市理念在1996年的聯合國第二次人居環(huán)境會議決議中被首次提出,建議將兒童的需求納入街區(qū)或城市的規(guī)劃中。所謂兒童友好城市空間,不是要建設一個兒童主導的街區(qū)或城市,而是要通過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區(qū)或城市的兒童友好度。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張會平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環(huán)境友好的公共空間,是清潔、無污染、安全、有綠化的空間;兒童能與朋友見面,有地方供他們玩耍和娛樂;不論來自哪種家庭的孩子,都能擁有平等的機會?!?/p>
新加坡樟宜機場是兒童友好的典型代表,給路過的家長和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愉快的體驗。
機場的自然景觀步道有6個獨立的花園,代表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內設7個主題公園。比如,“航空畫廊”通過多媒體讓孩子們了解了航空知識。整個場地規(guī)劃了8座“信息島”,展示屏顯示的內容涵蓋了機場運營中的許多活動。航站樓的天花板上,設有1/1600的飛機模型。3號航站樓轉機廳的蝴蝶生態(tài)公園里,有40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蝴蝶品種、1000多只蝴蝶,11塊教育展板展示著有關蝴蝶的知識。機場還設有3000平方英尺的“新童”室內游樂場,該游樂場是東南亞首個融入了互動元素的兒童游樂場。
美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丹佛,將學校變成了城市開放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著名的“見學地景”——支持體育活動、戶外學習和改善社會互動的參與式景觀。
自1998年開始,政府聯合私營機構特別是科羅拉多大學景觀建筑系共同出資2000萬美元,將丹佛市46塊廢棄的學校場地改造為充滿吸引力的、多用途的戶外兒童游樂空間,其設計均由科羅拉多大學師生完成。
每一個見學地景空間,都包括社區(qū)入口、陰涼處、公共聚集區(qū)域、自然野生公園、戶外藝術區(qū)、多用途場地、可參與的安全游戲設施、創(chuàng)新游戲元素等。它們不僅為兒童提供多樣化的、自然的游戲空間,也為兒童提供認知自然、熟悉自然的學習場所。同時,多個見學地景空間逐步形成網絡,成為不同規(guī)模和層次的、步行可達的兒童戶外游樂場地,大大提升了丹佛的城市魅力。
兒童友好城市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完善的、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序列,并融入城市兒童的日常生活,使其隨時隨地都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學習。
家-學校-兒童活動空間,這條路徑是兒童與城市最大的接觸面,因此很多城市十分重視兒童出行路徑的規(guī)劃。
其要素包括建造安全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安全的交叉路口、兒童和駕駛者都具有良好可視性的交通、兒童常用設施的通道以及兒童可辨識的線路等。
兒童出行路徑不僅要建成安全的交通路線,自身也要成為趣味十足的線性兒童游戲空間。
深圳、長沙學習最多的英國倫敦步行巴士是兒童友好出行路徑的典型代表。
2004年,為了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上下學環(huán)境,倫敦在全市實行了“步行巴士”。步行巴士是指一群孩子在兩個以上成年人護送下步行上下學的方式,被認為是一種健康又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參與步行巴士的家長自發(fā)組織起來輪流護送孩子們,一名成年人充當“司機”走在前面帶領整個隊伍,另一名則充當“售票員”跟在隊伍后面。
步行巴士和傳統(tǒng)的巴士一樣有固定的線路, 也設有“巴士站”(沿途可以讓孩子們加入的地點)和“接站時刻”。目前,這一做法已被證實卓有成效,在英國得到推廣,同時,美國、新西蘭等國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也開始借鑒。
荷蘭代爾夫特市則建設了一條兒童友好騎行路徑。
1986年代爾夫特市成為首個在城市建成區(qū)形成自行車網絡的城市,隨后構建起連接學校和其他活動場地的騎行路徑,顯著提升了兒童的每日運動量。
在一座城市中, 兒童能對影響其本人的事項發(fā)表意見并影響相關決策, 這一點對于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十分重要。
近年來,為確保兒童出行和游戲更安全,代爾夫特啟動了包括7個子項目的“確保兒童活動安全”項目。該市保障兒童出行安全、提升游戲質量的網絡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預計將于2020年與周邊城鎮(zhèn)的該類型網絡連為一體,最終構建起兒童友好型城市體系。
在加拿大溫哥華,友好出行路徑包圍著兒童友好社區(qū)。
1990年,溫哥華出臺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四分之一的住房要為家庭而設計——樓層要低,要有充足的自然光,可以隨時隨地玩水玩沙,要為童車、娛樂和家庭提供公共空間,家庭住宅周圍半英里內必須有學校、日托中心、雜貨店及安全的步行街道。
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充分意識到了社交機會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居民都十分重要,因此不僅在家庭里預留了充足的空間供孩子和同齡人玩耍,還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公共場所供學前班小朋友、小學生、青少年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交流。
在一座城市中,兒童能對影響其本人的事項發(fā)表意見并影響相關決策,這一點對于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十分重要。
印度的阿默特巴德市就采取賦權的方式,讓孩子通過“參與、體驗、改變和行動”,將其課堂所學運用到自身事務的改變之中——舉行“禁止雇傭童工”宣傳活動和開辟兒童嬉戲樂園。
過去3年中,印度布巴內斯瓦爾市發(fā)展局提供了510萬歐元作為改造基金,制定了一系列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重大行動。其中一個項目是創(chuàng)建兒童友好的智慧城市中心。在印度國家城市事務研究所的引導下,布巴內斯瓦爾制定了有效的規(guī)劃和管理框架,通過信息化手段吸納孩子們關于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觀點,并發(fā)送至新德里的兒童友好智慧城市中心。另外,布巴內斯瓦爾還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培訓100名兒童友好智慧城市規(guī)劃師,由他們來引領新城市的規(guī)劃編制、政策制定等。
比隆是丹麥最小的城市之一,但樂高集團總部在此,這座城市對兒童的玩耍、學習和創(chuàng)造力格外重視。
2012年,比隆市政府與樂高基金會聯手,計劃把比隆打造為“兒童之都”,其愿景是“讓比隆成為兒童之都,讓兒童在玩耍中學習,相信兒童是具有創(chuàng)意的世界公民”。
比隆市充分重視孩子在城市設計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只要有可能,城市設計與建設項目都會邀請兒童參與。比如,修建一所幼兒園,建設公司必須確定兒童以何種方式參與建設。在對項目進行設計時,也會不斷向設計方提問,如何從“一米的視角”對項目進行提升。
張會平說,通過梳理國外有關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經驗,可以從三個方面為我國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提供借鑒: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要進行明確的權責分配,比如中央政府負責形成共識、發(fā)布指引、發(fā)布認證評選體系并進行監(jiān)督,地方各級政府做好制度保障、行動規(guī)則、資金等工作;其次,要在公共政策和服務方面凸顯兒童優(yōu)先原則,傾聽兒童心聲,將兒童需要作為優(yōu)先事項納入各項規(guī)劃建設;第三,建立多方參與的聯動機制,發(fā)動企業(yè)、高校、社會組織和社區(qū)共同參與,共同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