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巍
(科爾沁右翼前旗婦幼保健院,內(nèi)蒙古 興安盟 137713)
宮頸癌前病變是指患者宮頸發(fā)生異常增殖性病變可能,宮頸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事件一般從數(shù)年至十數(shù)年之間,在患者宮頸癌前病變期間進行有效治療及預防,能夠有效降低宮頸癌發(fā)生比例[1]。對此,本研究對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方式進行分析,討論三階梯診療程度篩查效果。
擇取2019 年1月至2019 年9月我院納入的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患者4482 例,年齡分布35-65周歲,均值(42.68±10.89)周歲。
全部患者均予行三階梯診療程序篩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告知患者檢查前3d禁止房事及陰道給藥,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患者宮頸,應用宮頸刷對其宮頸管進行畫圈采集脫落細胞,將宮頸刷放置于保存液之內(nèi),通過液基薄層細胞學方式實施檢查。陰道鏡檢查:告知患者檢查前3d禁止房事及陰道給藥,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患者宮頸,放置窺陰器,使用無菌棉球擦拭其宮頸口,暴露檢查位置,針對患者宮頸情況進行觀察,并使用醋酸查實宮頸上皮,了解其顏色變化,對其病變位置實施碘著色試驗,必要時可給予其宮頸活檢[2]。組織病理學檢查:對于所采集的宮頸組織實施石蠟切片,并予以HE染色檢查,由相應的病理醫(yī)師進行閱片,最后給出診斷結果。
宮頸細胞學檢查異常結果包括ASCUS、LSIL、HSIL、宮頸癌;陰道鏡檢查異常結果包括LSIL、HSIL、宮頸癌;組織病理學檢查異常結果包括炎癥、CINⅠ、CINⅡ、CINⅢ、宮頸癌。
全部4482例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患者陰道鏡檢查陽性56例,占比1.25%;組織病理學檢查陽性38例,占比0.85%。ASCUS陽性108例,占比2.41%;ASC—H陽性8例,占比0.18%;LSIL陽性8例,占比0.18%;HSIL陽性14例,占比0.31%;CINI陽性7例,占比0.16%;CINⅡ陽性4例,占比0.09%;CINⅢ陽性1例,占比0.02%;總計150例,占比3.35%。
宮頸癌作為臨床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近年來女性群體對于自身健康重視程度逐年提升,尤其針對兩癌篩查方面的重視水平較高。宮頸癌前病變所持續(xù)的時間較長,在最終發(fā)生宮頸癌之前進行有效治療,能夠極大程度上控制其宮頸病變情況,從而降低宮頸癌發(fā)生率,保障女性群體的生命安全。本研究對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實施三階段診療程序篩查,結果顯示,全部4482例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患者陰道鏡陽性比1.25%,組織病理學檢查陽性比0.85%。ASCUS陽性比2.41%,ASC—H陽性比0.18%,LSIL陽性比0.18%,HSIL陽性比0.31%,CINI陽性比0.16%,CINⅡ陽性比0.09%,CINⅢ陽性比0.02%。所謂三階段診療程序,包括宮頸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其中,宮頸細胞學檢查即液基薄層細胞檢測,與傳統(tǒng)宮頸巴氏涂片檢查相比,液基薄層細胞檢測臨床檢出率相對較高,且該種檢查形式價格低廉、操作方便、檢查速度較快,尤其適用于大規(guī)模篩查之中。對于部分重點患者,進一步實施陰道鏡檢查,通過醋酸試驗及碘著色試驗方式,能夠對患者宮頸情況于陰道鏡加以檢查,從而對其宮頸狀態(tài)進行觀察。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宮頸癌診斷的金標準,通過陰道鏡觀察下的重點疑似位置實施標本采集,并對其實施病理檢查,能夠全面了解其宮頸癌前病變的性質。
綜合以上結果,三階梯診療程序于宮頸癌前病變篩查中具備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