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建,張瑞芬*
(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冠心病心絞痛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而在此類患者中,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較為常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急性心肌梗死,惡化速度快,致死率高。在此背景下,針對患有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患者,應當為其選擇更為有效、針對性更強的方案。因此,下文對活血化瘀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在祖國醫(yī)學研究中,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可被歸入“胸痛”范疇當中,針對此類患者的治療,掌握其病機是關鍵所在。這類患者多為年齡較大的中老年人,且很多患者體重較重,身體肥胖的患者多存在“氣虛”、“痰濕”,且患者一般年齡較大,體衰嚴重。中醫(yī)認為,人的年齡超過40歲,會出現“陰氣減半”、“腎衰氣虛”的情況,在機上很多患者在生活中飲食不節(jié)、肥甘厚味,也會造成脾胃損傷,從而出現痰多癥狀,導致脈道被痰液瘀滯,出現脈道狹窄的情況,這就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發(fā)生背景。在中醫(yī)學當中,痰與瘀都是疾病的病理學產物,也是誘發(fā)疾病的因素,這類患者在脾氣、腎氣不足的前提下,痰液增多,容易聚積在心脈,造成心脈狹窄,心脈血流不暢,不通則痛[1]。臨床上常用的活血配方為:丹參、川芎、紅花等,具體使用量視患者情況而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治療方法均已暢通患者的心脈為主,這也是活血化瘀治療最為根本的內容。
有學者為了證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當中的效應,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有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方式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進行治療,而治療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配合使用了舒心膠囊,舒心膠囊多用于益氣活血化瘀,療效顯著。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治療,治療完成后對比患者各項指標,包括治療總有效率、心電圖有效率兩種。結果顯示,治療組對象接受治療后的療效達到85.71%,心電圖檢查有效率達到60.42%;但對照組對象的臨床有效率要明顯低于治療組患者,為61.73%,心電圖總有效率為46.52%,兩項指標均低于研究組患者。此外,張菊香等同樣利用常規(guī)治療與益氣活血通絡湯配合的方式對患有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患者進行了治療,與單純的西藥治療相比對,接受活血化瘀治療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6%,而另一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僅達到61.4%,二者差異明顯,這說明活血化瘀在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李艷梅等為了明確血府逐瘀丸對動脈粥樣硬化血瘀癥候改善的作用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結果證明,不僅是在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在降低高血膽固醇方面,血府逐瘀丸同樣有著顯著的療效,還可用于改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漿內α-顆粒膜蛋白水平,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病種的有效藥物之一[2]。另有學者發(fā)現,要想提高平滑肌細胞內的超氧化物含量,必須從疏肝活血方面入手,從而改善SOD活性較低的問題,確保平滑肌細胞膜的流動性得到有效的提升,維護其功能,使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甚至趨向平緩。
劉紅旭等對患者血漿的NO、ET水平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借此明確UA患者及中藥治療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的療效相當顯著,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改善極為有利,是釋放NO的重要途徑,也可通過改善冠狀動脈供血的方式緩解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癥狀[3]。也有實踐證明,參元丹煎治療是通過調整血漿水平的方式促使血管完成內皮修復。借此控制血管的張力,降低不穩(wěn)定血栓發(fā)生的可能性,從而完成改善患者冠狀動脈供血狀態(tài)的目標。總得來說,活血化瘀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效果十分顯著,經過不斷的研究與發(fā)展,已經可以應用于臨床當中。
綜上所述,中醫(yī)療法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活血化瘀,在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僅可以降低心絞痛的發(fā)作概率,還可預防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不足,突出表現為缺乏辨證論治、基礎機理研究較少的問題等,現有的活血化瘀治療方法只是在短期內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療效進行了觀察,缺乏長期的研究,無論是隨機研究還是對照研究,都缺乏客觀性與科學性,應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以期為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意義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