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中國社會工作建構的過程中,法治的維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不利于中國社會工作的戰(zhàn)略發(fā)展。社會工作法治化的內源性依據(jù)是現(xiàn)代人的法治化生存,是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與本土化的依托與內在構成元素。社會工作需要在職業(yè)化上通過法治進行自我賦權與制度構建,開展法治行動進行案主增權和社會變革;在專業(yè)化上要建設社會工作法律學科,從基礎理論和實踐理論上擴展理論的法治元素;在本土化上需要從社會工作立法進入更為宏大的社會立法,明晰政治對于社會工作法治的形塑意義,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法治理論的研究。
關鍵詞:社會工作;法治;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640(2020)01-0035-07
一、問題提出
社會工作作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仍處于建構階段,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本土化是其核心議題,也是學界與實務界的歷史使命。學界的討論有著多重視角,然而從法治的維度進行討論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法治化在社會工作總體發(fā)展中居于邊緣甚至被忽視的位置。
全面依法治國是當代中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并被置于社會治理的保障地位。中國社會工作的形塑與功能展開離不開法治;忽視法治的支持,對于社會工作來說將是一大遺憾。但在推進中國社會工作的總體發(fā)展中,法治化具有何種地位、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以及應如何對待法治等議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國內學者呂濤、尹學軍圍繞社會工作的法治化做了專門的討論,但他們將社會工作的法治化局限于制度化,[1]而忽略了法治化與專業(yè)化、本土化的關聯(lián)。分散性的討論主要停留在法制層面,包括從理念與功能[2]、西方百年歷史脈絡來分析社會工作與法律的互動關系[3];討論社會工作立法問題;[4]倡導社會工作法律或者法律社會工作,推進法律與社會工作的整合。[5-7]總體來說,從法治視角討論中國社會工作還處于初步階段,零散而不深入。之所以如此,與中國社會工作整體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法學界的關懷不多等情況有關;而高校專業(yè)的分科也使得社會工作界對法學知識的了解相對不足。此外,中國社會工作界在西學東漸的歷史大潮中,忽視了西方法律體系的內在差異;導致過于偏重美國經(jīng)驗,而對歐洲大陸的經(jīng)驗汲取不足。歐洲大陸社會工作界高度發(fā)達的法治研究成果常被人們忽視,以至于當下國內社會工作界形成了一種不重視法治的氛圍。當然,中國傳統(tǒng)法治意識的薄弱對此也有影響。
縱觀其他成熟的專業(yè)和職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可以推斷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也將必然伴隨法治化。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社會工作的推進,法治化的發(fā)展問題的重要性將日漸凸顯。社會工作法治化是“領域法學”[8],相關的議題眾多。而在法治視角下審視社會工作,討論二者的關系,首先要回到社會工作的基本問題上,即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本土化議題。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圖闡述社會工作法治化的內涵,并提出社會工作法治的維度的基本框架,從而為學界深入與拓展這一領域夯實基礎。
二、社會工作法治化的內涵
社會工作法治化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訴求,有著特定的依據(jù),并基于社會工作的特性形成了獨特的內涵。
(一)社會工作法治化的內源性依據(jù)
基于現(xiàn)代人“法治化生存”以及社會工作的特性,中國社會工作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本土化發(fā)展也是逐漸法治化的過程。
傳統(tǒng)熟人社會主要依賴道德倫理來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中國現(xiàn)代社會則在走向陌生人社會的進程中,社會規(guī)范的主導模式轉向法治化?,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理性化的過程,而法治化是現(xiàn)代化的一個趨勢和標志。人們理解法律、認可立法精神、并在行動中遵守法律,以法律處理社會關系。法治不僅塑造了人們的人格,也提供了行為模式。在此意義上,法治化生存是一種常態(tài)。從社會工作獨特的視角“生理-心理-社會”的綜融分析框架看,法治化貫穿其中。法律對于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權利義務關系的設定與變革,深刻影響著社會工作實務的成效。勝任社會工作實踐意味著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具備社會工作價值、理論知識和實踐支撐的評估技術,也需要承認法律的相關性和應用.性[9]。換言之,社會工作者需要融合法律與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同時,在實踐中,相關的法律無法十分清晰地體現(xiàn)在具體情境中,而且法律也試圖平衡內部沖突的規(guī)則。實踐中,資源是有限的,社會工作者常常不得不在兩難中做出抉擇,以決定資源與服務的優(yōu)先性。社會工作實踐背后的社會工作倫理本身也存在兩難狀況,當這些法律與倫理互相纏繞時,則更增加了抉擇的困難性。因此,社會工作需要在理論、價值倫理層面發(fā)展理性知識,推進專業(yè)化發(fā)展,從而回應實踐議題。
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生存與行動依賴于職業(yè)制度所設定的框架。由于中國社會工作仍然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尚未定型,法律賦予社會工作何種地位、職權,如何配置資源、確定規(guī)范等將會深刻地形塑中國社會工作制度,并對其發(fā)展起到重大作用。社會工作法治化是衡量社會工作行業(yè)發(fā)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在此意義上,社會工作職業(yè)制度構建無法忽視法治的影響。
無論是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還是職業(yè)化都是在本土語境下的展開,處于本土化的進程中。本土化是西方社會工作制度逐漸適應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環(huán)境的過程。無論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抑或其他環(huán)境因素,都通過法治形式的固態(tài)化,來形成相應的制度。法治化生存是一種當代的生存方式。由此,社會工作本土化需要在法治層面適應中國特點。中國社會的法治現(xiàn)狀、法治資源與文化等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無法回避的內容。
(二)社會工作法治化的意涵
對“法治”經(jīng)典的界定來自亞里士多德,即法治有兩個層面,一是已經(jīng)確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二是這個法律是良法。[10]而對法律普遍的服從有著多重意蘊。這意味著法治不同于法制,需要在立法、執(zhí)法、釋法、司法等多層面得到普遍貫徹。[11]從思想到行動等層面來說,法治意味著“在思想層面,是一種信仰內化為人們的潛意識;在制度層面,維權和限權成為制度構建的核心和靈魂;在行為層面,是信仰與人民的意志外化為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盵12]由此可見,法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首先其法律是良法,其次貫穿法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思想、制度到行動都有所體現(xiàn)。
社會工作法治化是從法治視角下全方位地理解社會工作理論與價值,并在法治中框架下開展社會工作行動。簡而言之,從法治維度全面地解構社會工作。首先,通過對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觀察,會發(fā)現(xiàn)部分社會工作者對于法律存在一些誤解,比如將法律與社會工作倫理混為一談,或誤以為社會工作倫理責任可以代替法律,或者機械地認為只有在涉及到法律責任時才需要法律。這種意識或者看法廣泛地出現(xiàn)在中國社會工作者身上,影響著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踐,并其中潛藏著行業(yè)發(fā)展的危機。其次,將法治引入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本土化的三大框架內,并從法制視角重新思考社會工作三大核心議題,從而展現(xiàn)社會工作的法治維度,形成一個基本的社會工作法治框架。
三、法治維度下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化:
制度構建與職業(yè)行動
通過立法推進社會工作制度的建構,將法治作為社會工作行動的指導框架和行動方式,促進社會工作職業(yè)化。
(一)法治維度下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制度構建盡管社會工作職業(yè)制度包括準入制度、評價制度、激勵制度等,但職業(yè)制度的核心是權責的問題。
首先,法治借助立法推進社會工作職業(yè)權力構建。國內討論聚焦社會工作主體立法框架[13-15]、社會工作者權利義務立法[16-17]、社會工作行業(yè)協(xié)會及機構立法[18]。其次,社會工作者權力是社會工作職業(yè)空間的根本保障,也是目前研究薄弱之處。中國社會工作職業(yè)化滯后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厘清社會工作可以作為的空間,進而使得立法無法從根本上保障社會工作者的職務,推進社會工作行業(yè)實質發(fā)展。IsraelDoron等人對以色列社會工作者法案實施十年效果的調查研究,揭示了法律對社會工作者權力賦予的重要意義。[19]針對不同服務對象,西方國家通過法律授予社會工作者實踐的權力,以支持服務或者照顧服務等方式來發(fā)揮預防功能,通過申請照顧令或者強制進人醫(yī)院等方式來發(fā)揮保護功能。法律規(guī)定了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空間,保障社工職業(yè)化。同時,法律設置了強制介人的法律條件以及符合正義的介人程序。比如兒童社會工作者報告的職責在境外較為普遍。美國有五十個州的法律都規(guī)定社會工作者有舉報虐待和忽視兒童現(xiàn)象的職責,社會工作者被要求為保護兒童的福祉而違反保密義務。[20]瑞典《社會工作服務法》第十四章甚至規(guī)定了社會服務部門工作人員有針對兒童虐待老人虐待、功能障礙群體虐待行為向社會福利委員會舉報的義務。
政府應圍繞職業(yè)責任,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社會工作職業(yè)行為。社會工作者的瀆職及其應負的責任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社會工作行業(yè)并不關注這一議題,因為社會工作者和其他社會服務工作者一樣享有事實上的法律豁免權,可以免于瀆職起訴。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諸多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社會工作者面臨越來越多的瀆職訴訟。這些起訴情形包括違反社會工作者執(zhí)照法律、不及時報告兒童虐待和忽視現(xiàn)象、采用未經(jīng)測試的治療技術、未能向健康或安全受到威脅的第三方提出警告、保密問題特別是涉及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的服務行為的保密問題以及不符合倫理標準以及實踐標準等。由于中國社會工作立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領域的瀆職行為研究尚屬空白。
(二)法治維度下的社會工作職業(yè)行動
法治維度下,社會工作職業(yè)的活動領域可以得到延展。司法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法律中相對成熟的領域,是社會工作機構及其從業(yè)人員與司法機構相互依托的服務領域。[21]國內討論的司法社會工作主要包括社區(qū)矯正中的社會工作、勞教戒毒中的社會工作、監(jiān)獄社會工作、教育矯治中的社會工作、幫教安置中的社會工作、人民調解中的社會工作和法律援助社會工作。[22]實際上,目前的司法社會工作發(fā)展已經(jīng)超越了嚴格的“司法”概念本身,比如監(jiān)獄、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領域已不是“司法社會工作”概念本身所能夠涵蓋的。如果說社會工作的制度構建是在立法層面,司法社會工作主要在司法層面,那么從法治的邏輯鏈條看,社會工作的職業(yè)行動還可以繼續(xù)延伸。國外已經(jīng)嘗試警政社會工作,警政社會工作者的優(yōu)勢推動了警政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23]再者,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專業(yè)方法,開展法律宣傳、教育、咨詢、資源鏈接等方式為特殊群體服務,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升法律能力。
通過法律來實現(xiàn)案主增能與社會變革。法律既是個體權利保障的武器,也是社會變革的媒介。社會工作通過法治行動,利用法律與政策資源,維護案主的權益,賦予案主權力。法治之于社會工作實踐,不僅在于案主的微觀增權方面,也具有社會的意義。盡管西方社會工作的內部面臨著“去社會變革”[24]的危機,但社會工作如何踐行“社會性”是學界一直嘗試回應的問題。[25]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以亞當斯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工作者強調通過社會立法來推動社會的變革,法律與社會工作具有內在的親和性;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個體治療的取向下法律與社會工作的互動關系疏遠;20世紀60年代以來,社會問題逐漸復雜化、多樣化,法律的介入成為必須,法律與社會工作的緊密關系重新得到重視。同時結構取向的社會工作也受到重視,而這種結構取向的落地依賴于法治。
社會工作者通過法律途徑或其他方式來推動相關法律變動,它以人道主義和社群主義為基本價值理念,[6]以社會建構為重要目標。法律則是制度建設與變革的重要方式,法治是社會工作界實現(xiàn)社會層面變化的有效路徑。由此,社會工作者可基于法律知識與技能,通過法律訴訟、提供法律建議等方式,為弱勢群體爭取法律權益,從而推動法律與制度的變革。
四、法治維度下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化:
理論建設的法治元素
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發(fā)展中,法治與社會工作的整合形成了社會工作法律學科,法治也是社會工作理論的重要元素。
(一)建設社會工作法律學科
由于上述社會工作職業(yè)實踐需要,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法律知識與能力。然而,常規(guī)的做法是在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中加入法律課程。遺憾的是這并未有效地增進學生在社會工作實務工作中的法律能力,[5]社會工作者依然無法在法律場域中獲得自信。因此,如何推進二者的關系的問題尚未有效解決。我們看到,法律與社會工作的交織產(chǎn)生了一個新領域,也就是司法社會工作。這一領域并非司法與社會工作的簡單互動,而是一種深度融合。也就是說司法與社會工作從互動走向了整合,進而產(chǎn)生了司法社會工作。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于法律與社會.工作。司法社會工作之所以優(yōu)先產(chǎn)生,與社會工作追求個體治療的取向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下,社會.工作與法律嘗試彌合個體治療與社會變革的鴻溝,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目標的雙聚焦。法律與社會工作的關系也有著走向深度融合的目標。
因此社會工作法律是一個獨特的概念。首先,它不同于社會福利法律,社會福利法律是對于社會工作服務相關的法律的統(tǒng)稱。其次,社會工作法律不同于法律社會工作。前者是站在社會工作立場,以社會工作為中心,包括圍繞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協(xié)會等的法律。[26]后者站在法律立場,以法律的社會化為目標。社會工作法律是社會工作與法律的交叉學科,是一種學科外部關聯(lián)而產(chǎn)生的新學科,兩大學科間的關系也就成為了研究領域。社會工作法律學科的目標在于描述并分析法律與社會工作實踐的互動關系及其整合,涉及二者關系的本質、范圍和復雜性。[5]社會工作與法律的互動關系是二者關系中較為顯現(xiàn)的一面,并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這并非社會工作法律的核心之處。研究二者的互動關系只能成為社會工作領域或法律領域的一個研究主題,而從互動關系走向整合,則意味著一個新學科的產(chǎn)生。由于社會實踐的復雜性,整合法律與社會工作需要以兩門學科知識為基礎,根據(jù)特定的情境,建構共同的學科語言,以此幫助社會工作者做出決定,這是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擴展社會工作理論中的法治元素
法治維度可以擴展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是關于社會工作本質、研究對象、功能任務等基本問題的理論?!袄笔巧鐣ぷ鞯谋举|[3],作為一種職業(yè)和專業(yè)的社會工作,這種利他還需要“制度化”。換言之,“制度化利他主義”是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27]制度化是對社會結構的反映,而在吉登斯看來,社會結構最核心的則是規(guī)則和資源。從法學的角度看來,所謂的制度化是法律認定的結果。正如舍勒所言,“法律認定的要求日益取代自由的仁愛行為和犧牲行為,因此,愛就變得日益多余了”。[28]正是現(xiàn)代社會法治化取代基督教的博愛,愛變得“多余”了,社會工作才能從民間的個體行為蛻變?yōu)樯鐣止さ囊环N。社會工作產(chǎn)生、發(fā)展,甚至演變的整個過程都不離法治的身影。因此,回答社會工作的元理論問題也無法脫離法治。
法治維度可以擴展社會工作的實踐理論。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米奇利真正明確且系統(tǒng)地提出了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框架。米奇利重新審視了社會福利的概念,基于發(fā)展視角試圖超越社會福利殘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的對立,而以制度為基礎,多元主義的動員社會體制。[29]米奇利由此將法律、法治納人到社會工作理論中。此外,結構社會工作視角理論、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等也強調理論中的法律或者法治元素。這些主要出現(xiàn)在宏觀維度社會工作實踐理論的建構中。除此之外,研究一個融合法律和價值基礎的知識和理論框架也是重要理論主題。社會工作價值與法律的沖突與協(xié)調問題成為主要議題。社會工作者做出決定需要一個理論框架,其中包括價值法律、組織性情境、應用社會科學、服務對象、社會工作任務。這個框架的意義在于,它使得一些朦朧的概念如需求、伙伴等有了實質內容,也使得模糊的法律清晰化。而國內對此還沒有充分展開。
五、法治維度下的社會工作本土化:
轉型時代的法治貢獻
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建構需要從社會工作立法進人更為宏大的社會立法,明晰政治對于社會工作法治的形塑意義,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法治理論的研究。
(一)社會立法與社會工作建構
中國社會尚未定型,社會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識別“社會”領域、推進實踐的過程。尤其社會治理的宏大背景下,社會工作被認為是中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也基于這一特定機遇;換言之,中國社會工作的生存之道是要洞察社會。值得警惕和反思的是,社會工作盡管與民政領域密切相關,但如果其狹隘地局限于民政體系,則會阻礙社會工作的系統(tǒng)建構?!吧鐣辈坏韧凇懊?政”,當下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制度建構的障礙更多表現(xiàn)為民政之外領域的停滯,社會工作法治也更多停留在自身制度的建構。重拾社會工作的“社會”視野,社會工作要突破社會工作立法,而走向社會立法,由此實現(xiàn)社會工作制度體系的建構,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質發(fā)展。
實際上,社會工作制度是社會福利體系的傳輸部分,需要通過社會立法來構建社會工作實踐的制度平臺。中國社會工作整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中,需要積極致力于構建這一制度。中國當代社會工作的諸多不足就表現(xiàn)在相關的支持體系尚未建立。盡管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的專門立法還沒有出臺,而學界的廣泛呼聲是出臺專門的社會工作者法或者社會工作者條例,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法治構建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如不能僅僅考慮出臺一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社會工作者的權責,還需要研究社會工作者對特定群體或特定領域的權力和職責,進而修改面向各個群體的權益立法條文規(guī)范。
在促進社會立法、構建社會工作制度體系的同時,中國社會工作也在另外一個層面推進了社會治理,真正展現(xiàn)中國社會工作對于社會的關懷。相較于偏重臨床社會工作的西方社會工作而言,中國社會工作的社會性更為凸顯。問題是何以可能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宏大使命?社會工作發(fā)揮社會學的想象力,突破臨床視野,致力于促進社會立法,這即是更為現(xiàn)實的路徑。這種路徑不僅是社會工作贏取生存市場的需要,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使命訴求。
從更為根本的意義上說,社會工作行動需要一種“法治自覺"。費孝通先生晚年倡導“文化自覺",學術界也提出“理論自覺”。這里引人“法治自覺”概念,目的是強調法治之于社會工作的意義,在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同等地位的層面推進社會工作的法治自覺。社會工作法治自覺是社會工作行業(yè)從業(yè)者主動地、有意識地認知法律,運用法律,改變法律并服務于社會工作職業(yè)和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它所反對的是被動法治化,或者法治不自覺的狀態(tài)。社會工作的法治自覺主要是法治精神的覺醒。具有這種精神,即使在中國社會工作法制尚不健全、法治狀況不理想的情況下,未來也會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不斷改善。同時,這種自覺也唯有通過具體議題的回應得以展現(xiàn)。中國社會工作的法治自覺體現(xiàn)在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本土化的進程中。
(二)政治形塑與社會工作本土化
通過法治來推進社會工作制度建構是現(xiàn)代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國語境下,中國的社會工作法治環(huán)境受到明顯政治形塑。
目前國內社會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尚未出臺,社會工作領域的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為相關政策文件。與社會工作成熟的國家的社會工作立法相比,中國社會工作的法治進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政治性。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yè)以黨和政府的政策目標為導向,政治意識嵌人到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中。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從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評價、使用、激勵進行了整體的布局。社會工作人才被置于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中。2011年,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個部門和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這一文件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社會工作人才的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2011-2020)》也陸續(xù)發(fā)布。盡管民政部和各地相關部門早先都有致力于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部門和地方文件,但中央層面的文件更為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工作發(fā)展。實際上,只有從地方和部門的決策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在中央層面通過這些政策文件,社會工作才能逐漸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國家戰(zhàn)略是出于社會管理、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也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需要。正是與政治利益緊密結合后,中國社會工作制度架構才開始了實質地推進,得到大發(fā)展的機遇。這種政治期許在社會工作發(fā)展之初就嵌人其中,也將深刻影響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制度的形態(tài)。社會工作制度的總體發(fā)展方向也受到這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實際上,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改善民生、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等目標也是近年來發(fā)展社會工作的基本遵循。
這種本土化與東西方社會工作的政治性分殊密切關聯(lián),從本源來說與社會工作不同的分析范式相關。這涉及到對社會工作中對“社會”的不同認知。馬克思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形態(tài)層面的概念理解,而黑格爾眼中的社會是與國家相對立的,私利的一個領域。在目前社會工作領域,使用較多的是國家一市場一社會三分框架。社會工作中所謂“社會”是一個國家、市場之外的剩余領域。在中國,國家對于市場和社會的整合性突出,而非西方所強調的三者的對立與制約。這種整合作用體現(xiàn)在中國社會工作的啟動與發(fā)展是國家意志、國家力量主導的。中國社會工作制度變遷是一種強制性的變遷,由國家自上而下強勢地推動。而西方的社會工作最初從民間生長,進而發(fā)展到國家規(guī)制、保障的過程。中國社會工作制度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政治,力量相伴相生。
(三)法治研究與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推進
值得反思的是,國內社會工作理論的研究過于依賴美國經(jīng)驗,而“國家性、理論性和立法性較強的德國和歐洲大陸國家對中國社會工作的影響幾乎是空白”。[30由于國家模式的差異,美國社會工作的體系更多基于市場和社會,國家性弱,社會工作或為心理市場的一個配角。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工作理論也更多是實踐的層面的,法治化的位置在社會工作理論中的位置并不突出。相反,歐洲社會工作體系建構仰賴于社會立法,強調理論體系的法治色彩。在此意義上,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需要回答社會工作體系建構與社會立法的關聯(lián)、立法之于社會工作的功能、理念與思想等基礎性問題。顯然,中國的法律模式不同于美國的法律社會,而可能更為貼近于歐洲的成文法系。因此,盡管美國的社會工作理論法治因素少,但這并不能成為中國社會工作理論法治缺失的理由。中國是成文法系國家,法治的建構受到各個學科重視,也應當成為本學科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汲取歐洲經(jīng)驗,我們可以拓展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的法治元素。
基于本土社會工作法治研究現(xiàn)狀,在未來的本土化研究中可以在三個方面重點推進。其一,開展.法律與社會工作移植研究,引入國外研究來填補國.內研究空白,引發(fā)更多學者關注,從而豐富本領域的討論,推進法治自覺的良性循環(huán)。其二,推進法學與社會工作學跨學科合作與融合。國內的研究重點關注社會工作立法,但是缺乏跨學科的合作與融合。法學界的研究容易忽略社會工作的獨特性,社會工作界的研究往往缺乏法理分析。未來需要法學界與社會工作進行更多地對話,以關注社會工作立,法理論研究,深人考察在立法中如何體現(xiàn)社會工作的特殊性,形成兼?zhèn)浞ɡ磉m合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立法研究成果。其三,以中層理論為指導,實踐案例為樣本,研究本土社會工作倫理與法律關系議題。一些英國和美國的學者已經(jīng)收集社會工作者涉及的法庭案例并且進行了詳細和深人的分析[4。這些研究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屬于中層理論,因對社會工作實踐者有實際的幫助而受到社會工作者的歡迎?;谥袊F(xiàn)階段語境,在借鑒國外經(jīng)驗中推進本土化將大有裨益。
總之,本文在社會工作的場域內,從法治維度分析了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本土化,指出了前有文獻忽略的法治化與社會工作的關聯(lián),更為全面地分析并論證了法治是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本土化的必要依托,也是內在構成元素。正視法治對于社會工作的可能貢獻,尤其是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意義,充分發(fā)揮法治作用,對推進社會工,作的新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代表性文獻如,F(xiàn)rederic R. Social W ork Malpractice and Liability: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New Y 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Ronald B. Clinical Social Worker Misconduct: I aw, Ethics, and Inter-personal Dynamics. Nelson-Hall Publishers, 1995. Rosemary K, Jenny R. Integrating Human Service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 New Zealand, 2007. Theodore S The Role of I aw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Administr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例如,Theodore S. The Role of Law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Administra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Frederic R. Social Work Malpractice and Liability: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③這方面代表文獻如王思斌.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J].中國社會工作,1998(4):30.顧東輝.社會工作:和諧社會建設中德才融合的利他專業(yè)[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3.杰羅姆.韋克菲爾德,吳同.利他及人性: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建構[J].江海學刊,2012(4):118.
例如,F(xiàn)rederic G. Reamer.. Social W ork Malpractice and Liability: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New Y 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Jonathan Dickens. .Social Work, Law and Ethics[M]. Routledge, 2013. Siobhan, Laird.. Practical Social Work Law: Analysing Court Cases and Inquiries[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0.
參考文獻
[1]呂濤,尹學軍.略論社會工作法治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49.
[2]王新燕.論社會工作與法律的相互影響關系[J].社會工作,2010(16):14.
[3]韓央迪.法律與社會工作的互構:西方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啟和[J].中國社會工作研究,2014(2):98.
[4]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立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5]PRESTON-SHOOTM,ROBERTSG,VERNONS.Socialworklaw:Frominteractiontointegration[J].Journalofsocialwelfareandfamilylaw,1998,20(1):67-68.
[6]王剛義.關于建立法律社會工作學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1):107.
[7]喬中國,薛立斌.法律社會工作論綱[].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6):18.
[8]劉劍文.論領域法學:一種立足新興交叉領域的法學研究范式[J].政法論叢,2016(5):3.
[9]BRAYES,PRESTON-SHOOTM.Teachingandapplyingthelawinsocialwork:Itisnotthatsimple[J].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1990,20(4):333-353.
[10]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11]韋偉強.法治之所及:法治內涵的追問——與尚九玉、尚九賓博士磋商[].探索與爭鳴,2006(12):22.
[12]孫紅軍.再論法治內涵、特征與精神[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4):10.
[13]葉靜漪.從社會立法到社會工作立法[M]/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立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27-30.
[14]王云斌.社會工作立法框架建構研究[].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8):28.
[15]任海凌.社會工作者法芻議[EB/OL].[2019-05-31].http://xue.
[16]唐詠.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與倫理建設——社會工作者條例權利和義務部分的建議說明[J].社會工作,2008(9).
[17]黎軍,張旭.社會工作者法定權利義務研究[R]/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立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126.
[18]高崇惠,呂濤.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立法問題研究[M]//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立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201-204.
[19] ISRAEL DORON,YITZCHAK ROSNER, MIRIT KARPEL.
Law, social work and professionalism: Israeli social work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6 Social Workers Act[J].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 family law, 2008, 30(1): 3.
[20] BARRY ROCK, ELAINE CONGRESS. The new confidentialityfor the 21 st century in a managed care environment[J]. Social work, 1999, 44(3): 256.
[21]何明升.司法社會工作概念的缺位及其補足[J].法學論壇,2012(2):138.
[22]羅大文.司法社會工作推進綜述[J].社會工作,2011(8):32.
[23]何明升.司法社會工作概念的缺位及其補足[].法學論壇,2012(2):138,142.
[24]李偉.社會工作何以走向“去社會變革化”——基于美國百年社會工作史的分析[J].社會,2018(4):100.
[25]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3.
[26] GRACE C WILKINSON P. Negotiating the law: Social work and legal services[M]. RKP: London, 1978.
[27]郭景萍.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義[J].社會科學研究,2005(4):114.
[28]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曹衛(wèi)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90.
[29]趙環(huán),肖莉娜,何雪松.邁向社會政策與經(jīng)濟政策的融合——梅志力社會福利發(fā)展論的當代啟示[和].社會福利,2010(2):30-31.
[30]張威.國家模式及其對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的影響分析——以中國、德國和美國為例[].社會工作,2016(3):43.
(文字編輯:鄒紅責任校對:徐朝科)
收稿日期:2019-07-30
基金課題: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儒家關系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融合研究(18CSJJ23)”;山東省法學會項目“社會自組織管理的法律體系優(yōu)化研究”(SLS2017B22)。
作者簡介:楊超(1987-),男,漢族,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與法律。
引文格式:楊超.中國社會工作的法治維度[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0,20(1):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