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江南古街旁的小巷飽經(jīng)滄桑,在一抹抹悠長中鳴響著歷史的音符。那背著光的青磚黛瓦在墻根處泛起一溜青碧,某一處舊院落的秋千架上依稀可見昔日美人那掩唇而笑的萬般風(fēng)情。
我撐著傘透過雨簾向前方眺望,那湖邊坐落著的宮殿在梧桐的映襯下隱隱約約看不真切。我想,若我拂一把灰塵向墻頭灑去,會不會有纖細(xì)可愛的婢女皺著長眉斥責(zé)我的過錯?
提起衣擺跨步而進(jìn),頓時一股濃濃的復(fù)古氣息撲面襲來。朱紅色的油漆早已被時間用手抹去,只剩柱身冰冷、孤寂地守著這座百年宮宇。
它怕是怨恨著的,怨逃課翻墻的孩童不將它的靈魂帶走;但它也疲倦且欣喜著,不需經(jīng)歷世俗的洗禮,安靜地看這世間百態(tài)、朝代更迭。
我時常會思考,有什么是無情的時間舍不得帶走的。是女郎美麗的面容和清脆的笑聲嗎?是百花齊放、桃李爭艷的唯美景象嗎?是殘忍的戰(zhàn)爭,死去的壯士先烈嗎?
不,或許都不是的。
我漫步在偌大的宮殿里,沉重、遙遠(yuǎn)的鐘聲忽的將我敲醒了。用血與疼痛繪出的筆墨,不過是來譜寫榮華謝后的流星颯沓。
時間留戀的不是人和美景,是記載著厚重歷史的遺跡古骸。它們不說話,卻最會說話。它們給人們打開了宏大的世界。它們從過去傳來,又將拉扯著今天向未來而去。
若有一種語言是永久存在的,那便是歷史了吧。
不論是雨過天青的陶瓷,還是色彩斑斕的壁畫,抑或是恢宏壯觀的兵馬俑,皆是歷史的回聲,美的遺留。
撫摸著粗糙的痕跡,我不由得微微癡了。
勾勒著梧桐篩出尖啞的風(fēng),仿佛是遠(yuǎn)古的鳳鳴。我為流浪的候鳥,暫歇于這座日落荒城。鋪滿茅草的屋頂被雨水傷透,瘦馬聞雷而驚。是誰摘下頭頂?shù)囊欢滠饺?,栽在煙雨夢中?/p>
杏子陰里的酒旗輾轉(zhuǎn),幾經(jīng)塞外寒冬。行者路過總該有落腳之地,或許便是這座宮殿存在的意義。歷史不需要太多的刻畫和賣弄,它只需一點文人墨客的修飾,然后靜默無聲,便是高貴出塵。
后來,我住過瀘沽湖畔的竹樓,焉支山下的氈篷。瓦寺的蓮燈璀璨,禪房的泉聲空明。卻早已忘不了那座孤寂的宮殿,曾擁抱我的一腔孤勇。
它是天地之間最動人的語言!
評點:李鳳成
這篇文章語言堪稱“花哨”,但是一點也不矯情,“花哨”的語言中貫穿的是理性。文章的旨趣是宮殿作為歷史遺跡,給世人打開了別樣的世界,值得給以敬意。這個主題其實是得自教材“歷史的回聲”這個專題的靈感,作者活學(xué)活用。文章既有長句,如第一段中的第二句;又有短句,如倒數(shù)第四段。長短切換,節(jié)奏自然,讀之有味。文章不足之處是個別語句表意不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