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221000)
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對生物學科的關注度不夠、活動開展不夠充分、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為了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下面以七年級的生物教學為例,從教學方法的有效選取角度,來談談對培養(yǎng)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積極意義.
1.直觀性原則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知識的掌握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使學生更形象生動地理解生物科學知識,在生物教學時應運用直觀性的語言、直觀教具來進行教學,如活的生物體、標本、掛圖、錄像資料、多媒體及實驗演示,它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生物知識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易于學生理解.
以“水中的動物”學習為例,首先為了讓學生形象的認識水生動物,播放《動物世界》的視頻,讓學生每人說出一種熟悉的動物名稱,并給他們找家,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了解了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種類;接著播放有關奇妙的海底世界的錄像,通過錄像引導學生觀察、探討有關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并進一步探究了魚類的主要特征.
2.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生物學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時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學探索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演示、實驗、科學探究等,來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這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中訓練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最后將獲取的理性認識運用于實踐.
以實踐探究“水中的動物”中“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為例,先組織學生四人一個小組,進行觀察實驗:魚、鱗片在魚缸中的形狀,魚鰭在運動時的作用,學生進行模擬實驗,開展探究、交流活動,其中引導學生應不斷反思、總結,通過運用放大鏡來分析、比較鰓的結構放大圖與魚鰓絲,最后進行整理歸納,從中很好了解了魚這種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1.問題引導法
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時常采取問題引導法,即教師依據(jù)教學實際,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以不同學生的認知為依據(jù),注意問題的層次性、難易適中性、問題的角度性,使的每一位學生都樂于思考、探討,來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
以“地面上的動物”觀察家兔內(nèi)部結構圖示學習為例,采取以問題層層引導的方式,來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先引導學生分析家兔的外部結構: 提問:兔毛的種類及作用有哪些?它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如何?四肢的特點?接著來探查兔子的體腔(胸腔和腹腔):家兔的胸腔內(nèi)除了有心臟,還有啥器官——肺,其他的器官呢?最終將家兔的八大系統(tǒng)知識梳理、歸納.
2.實驗演示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實驗演示是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它主要是通過演示標本、活體,來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較快的融入到學習氛圍中,在演示的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關注事物現(xiàn)象的同時,適時進行設疑,來理解事物現(xiàn)象下的科學本質(zhì).
如學習“土壤里的小動物”中對蚯蚓的觀察實驗:(1)呼吸方式.引導學生用手觸摸蚯蚓的體表,探討體表的接觸感、體表的作用,用實驗進行證明(放入沙土中);(2)運動方式.用手觸摸其腹部、放在粗糙的紙上、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進行觀察、交流;(3)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用物體觸碰其身體、放在半明半暗的紙盒中、敲擊物體表面,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3.合作探究法
當代生物課程的新理念之一是倡導探究性學習,即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從中不斷提升學生與他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引導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從中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生物學科的特征,主要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來開展探究: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交流,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以“單細胞的生物體”學習為例,需要通過開展探究“草履蟲的應激性的實驗”,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首先提出問題:草履蟲能否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接著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判斷做出假設——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接著參照教材內(nèi)容制定計劃,引導學生分析、探討:草履蟲的反應如何?如何才能做到既有效刺激它又不傷害它?需不需要再做對照實驗?最后通過實施計劃實驗得出結論.
4.情境感悟法
情境教學法是各個學科時常采取的教學方法,針對生物學科的內(nèi)容——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在開展情境教學時,積極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的情感進行適時啟迪、教育,尤其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關愛生命、關注生態(tài)文明、實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效落實.
在學習“土壤里的小動物”中關于蚯蚓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時,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全面的認識蚯蚓對人類的貢獻,展示了有關蚯蚓改良土壤的圖畫;被制作飼料的視頻;制作中藥的圖片等,讓學生在觀賞圖畫、視頻的情境中,進一步強化了“生物與其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了保護動物的情感.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踐行教學新理念,不斷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各項科學探究活動,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實現(xiàn)提升教學實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