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學體系中,語文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在中考中占比大,同時,由于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對于學生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的言行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甚至有學生將教師作為模仿對象,塑造自己的性格。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的一言一行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課堂中使用的語言。
在課堂中,教師幽默風趣、睿智又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魅力,甚至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輕易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的精神境界更加開闊,可見,語言藝術(shù)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那么,教師又該如何提高自己在課堂中的語言藝術(shù)呢?本文將從三個不同的方面展開論述。
語文課堂對于小學生而言絕不陌生,他們從小學開始學習,進入初中,語文課如同學生的朋友。因此,他們對于語文課的教學模式也十分了解。一節(jié)課能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重點就是導入環(huán)節(jié),生動有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擺脫對語文課的固有認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于課堂有更多的期待。成功的導語設計,是語文課成功的前提,也是進行后續(xù)知識學習的有力鋪墊。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導入語,讓學生在開始就樂于了解課堂內(nèi)容,進入“樂于學習”的狀態(tài),如此,對后續(xù)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選擇復習舊知、引出新知、引用小故事、使用插圖、播放音樂、播放視頻、展示圖片、介紹背景、提出問題、引導質(zhì)疑等多種活動形式,在趣味性的導入語活動中為學生推開語文課堂的大門。
例如,在學習《論語十則》時,要設計多樣的導入活動、具有趣味性的導入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初始就讓學生保持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可以這樣設計:“山東素來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譽,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是指黃河,這些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而一圣人又是指誰呢?同學們,你們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圣人,跟這一山一水并列放在一起呢?而后學生們開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提示,討論過后,教師繼續(xù)導入:這位圣人出生在山東,它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之首,同時,他的思想對我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理想,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沒錯,他就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今天,我們就要通過這位思想家的一些語言來一窺他的思想內(nèi)涵,有幸聆聽他的教誨。”通過這樣的導入語言,學生們對孔子產(chǎn)生了興趣,愿意主動學習,課堂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此外,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也可以從新奇的角度設計導入語:“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精彩紛呈的童年,或歡樂或悲傷,或得意或失落,童年帶著七彩的情緒向我們紛飛而來,你愿意將童年的故事與他人分享嗎?魯迅先生說:他愿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看魯迅先生的童年。”教師先用童年這一話題引發(fā)同學們的情感共鳴,然后引入正題,讓學生對于課文的興趣更濃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在初中教學體系中,一節(jié)課往往有長達45分鐘的時間,而為了讓課堂更加生動,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讓課堂更加充實。過渡語就是在兩個不同的教學活動進行切換時使用的語言,教師要通過恰當?shù)慕虒W策略,設計兩個順承的教學活動,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層的理解,活動之間切換不突兀是設計的基本要求,而過渡語則能錦上添花,起到承上啟下的效果,讓其自然而然地進行切換。成功的過渡語設計,不僅能夠體現(xiàn)教師優(yōu)秀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展現(xiàn)教師的個人魅力,同時也能在課堂教學進行到中間、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時,發(fā)揮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知識探究的作用。如今,在許多的教學實例中,過渡語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認可,不論是在課堂開始,中間還是結(jié)束時,兩項教學活動之間進行切換,巧妙而又生動的過渡語可以達到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是學生精神疲憊時的一劑良藥。
例如,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時,已經(jīng)對“烈日”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和運用進行分析了以后,要切換到“暴雨”部分的學習,這樣兩種相反的意境,要進行自然切換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更用心地進行設計,同時,烈日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也不是具有趣味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學習之后精神會有些許疲憊,教師設計的過渡語既要讓兩個部分自然過渡,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擺脫疲憊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可以這樣設計:“在如此酷熱的天氣下拉著車,同學們可以想到,祥子此時已經(jīng)是精疲力竭,你們猜,他這個時候最渴望來點什么呢?”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們進行回答:“來點雨吧!”然后教師可以沿襲學生的思路繼續(xù)過渡:“不錯,他最渴望來點雨,而雨也確實來了,但是,祥子卻高興不起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這樣的過渡語設計,不僅讓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承接顯得無比自然,同時又留下了一個問題,為學生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急切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這樣的過渡語,能夠有效地啟發(fā)學生思考,為學生提供閱讀課文的線索,讓學生帶著目的來進行課文閱讀,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點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學生養(yǎng)成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促使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越過表面,挖掘更深的情感內(nèi)涵。
例如,在學習《孔乙己》時,已經(jīng)對孔乙己這一角色的性格內(nèi)涵、人格特征及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而課文的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引導思考的契機,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教師在學習點撥語時,更要多次揣摩,以學生的思維角度來進行設計。例如,可以設計這樣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孔乙己大約死了?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學生要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孔乙己特殊的身份。第二,為什么孔乙己的確死了?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學生要考慮孔乙己兩次出場各方面的變化。而這兩個問題,既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入,又有深入淺出之感,巧妙地讓學生理解這一句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總之,語言藝術(shù)對于語文課堂而言有著錦上添花的作用,教師應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導入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巧妙而生動的過渡語、緩解學生精神疲憊,設計啟發(fā)靈感的點撥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師應該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目標,歷練自己的語言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