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點,是學生逐漸向社會人轉(zhuǎn)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征尤為特殊,需要輔導員給予積極的關注、耐心的引導、真誠的關愛、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在本案例中,輔導員通過思想引導、心理輔導、生活關愛、家校合力等方法,幫助一名內(nèi)心敏感自卑的學生走出心理“霧霾”。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心理輔導
一、案例概述
大一第二學期末某一天,某女生宿舍的A某、B某、C某三人聯(lián)系輔導員哭訴同宿舍D某的異常行為。根據(jù)三人描述,剛?cè)胄r,D某與室友相處融洽,經(jīng)常形影不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D某漸漸在宿舍沉默不愛說話,開始疏遠室友,并且時不時與室友發(fā)生爭執(zhí)。近期D某時常在宿舍莫名發(fā)怒,時而怒視室友,時而小聲罵室友,時而斥責室友偷窺她,時而怨恨室友在背后說她壞話,情緒時好時壞反復無常。對于D某日漸頻繁的異常行為,室友們感到害怕和難以忍受。今天宿舍爭吵的導火索是D某在宿舍突然叱罵C某,C某覺得D某無理取鬧,既氣憤又難受,于是和D某爭吵了起來。其他室友聽到了爭吵聲,紛紛替C某鳴不平。
二、案例分析
輔導員首先安撫A某、B某、C某的激動情緒,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隨后,輔導員聯(lián)系班長、團支書、班主任,收集D某的家庭背景、父母情況、在校表現(xiàn)等情況。經(jīng)綜合分析后對D某有個初步了解:D某,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初高中住宿,性格內(nèi)向,敏感自卑,不擅于溝通交流,學習努力,成績較好。
在初步了解情況后,輔導員主動約談D某。在與D某的首次交談中,輔導員能夠明顯感受到D某的警惕、惶恐與拒絕,對話難以深入。為了打破僵局,輔導員帶著D某去食堂吃飯,飯后又和D某在校園內(nèi)散步閑聊,關心D某的學習狀態(tài),以此增加好感,拉近心理距離,建立友好的信任關系。待時機成熟后,輔導員再向D某說明約談原因,此時,D某沒有抵觸,愿意向輔導員吐露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原來D某認為C某在背后嘲笑她,心中氣憤難當就開口反擊了C某,于是引發(fā)了今天的宿舍爭吵。進一步深入交談后得知,D某認為室友在背后嘲笑她、說她壞話,用不友善的眼神看她,覺得自己被看不起、被孤立了,自尊心受到強烈的打擊。這種想法從大一第一學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甚至有時會認為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在背后議論她、嘲笑她。D某對此感到十分害怕、難受和氣憤,所以經(jīng)??刂撇蛔∏榫w,以謾罵、摔東西、發(fā)脾氣等方式宣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在了解D某想法后,輔導員又聯(lián)系室友,就D某談話中的細節(jié)問題再次確認。最后,綜合多方面信息,得出了D某存在的問題:認知上,D某認為室友在學生工作部門擔任要職,能力突出,學習優(yōu)秀,相較之下,自己毫無特長,產(chǎn)生自卑;情感上,D某既羨慕室友,又嫉妒室友,既希望室友能夠關心幫助自己,又將室友放在敵對面;行為上,與室友相處時心存芥蒂,情感矛盾,時而友好親近,時而暴躁憤怒,無法很好地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和進行情緒管控;人格發(fā)展問題上,D某內(nèi)心敏感自卑,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自尊心強,非常在意他人看法。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使得D某對室友產(chǎn)生了偏見,在人際交往方面產(chǎn)生了錯誤的認知,從而引發(fā)宿舍矛盾。
三、案例處理
D某的問題出現(xiàn)時間長,且有泛化趨勢,如果不及時疏導和干預,任其自然發(fā)展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危機事件。對此,輔導員采取以下措施,引導該生轉(zhuǎn)變認知、挖掘優(yōu)點、樹立信心,走出心理“霧霾”。
(一)及時轉(zhuǎn)介學生,啟動心理危機干預程序
通過交談,輔導員初步判斷D某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輔導員一方面聯(lián)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匯報D某情況,轉(zhuǎn)介學生,盡可能讓D某獲得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幫助。另一方面,立即啟動心理危機干預程序,向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匯報情況,將該生納入學院一級心理危機干預庫,制定干預方案,落實“五個一”(“一名預警學生、一個領導、一個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每周定期跟蹤了解D某情況并向領導匯報。
(二)密切聯(lián)系家長,形成關愛合力
學生性格的形成,與其從小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所以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要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一方面,與家長交換學生成長信息、在校表現(xiàn),以便更全面更精準地掌握學生情況,尋找出異常行為出現(xiàn)的根源及解決對策。另一方面,希望家長積極配合,給予學生關愛支持。在聯(lián)系家長時,輔導員發(fā)現(xiàn)家長存在一種思維誤區(qū),認為給予子女充足的經(jīng)濟支持就是對子女的關愛,沒有意識到大學階段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也沒有意識到子女缺乏精神上的關愛。對此,輔導員向家長指出,新時代下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僅僅給予子女物質(zhì)滿足是不夠的,更要給予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關愛、心理上的溝通、成長上的引導,學會傾聽子女內(nèi)心的想法與訴求,多給予鼓勵與贊美,支持子女做有利于身心發(fā)展與成長成才的事。
(三)化解宿舍矛盾,重塑良好的人際關系網(wǎng)
宿舍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一個溫馨和諧互幫互助的宿舍氛圍有利于D某的身心發(fā)展。針對D某的宿舍矛盾,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引導D某改變對室友的偏見,從而改變對人際交往的不良認知。輔導員指出,每個人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既要看到他人的長處,也要學會尋找自己的閃光點、挖掘自身潛力。與室友的相處中,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其次,強調(diào)人際交往的溝通與理解,注重換位思考。每個學生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擁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等,這些差異碰撞在一起,容易產(chǎn)生摩擦和分歧。面對摩擦與分歧,應該及時溝通,用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和行為。引導D某站在室友的角度思考室友的感受,借此化解該生心中的糾葛,讓該生意識到室友的有些行為只是無意之舉或者常理行為,并不是故意針對個人。同時,鼓勵D某在生活中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問題,用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用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人際關系,學會求同存異。
最后,輔導員通過下寢,與A某、B某、C某三人交談,化解宿舍成員之間的誤會,強調(diào)了換位思考,學會包容與理解,鼓勵她們?nèi)リP心關愛D某。
(四)幫助學生挖掘優(yōu)點,樹立自信心
輔導員向D某分享了專業(yè)教師、班級同學對她的積極評價,表揚了D某在學習上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肯定了D某做事認真踏實,學習能力強,學習上進等優(yōu)點。D某聽后十分開心,吐露了自己大學期間想要完成的目標。
針對D某的想法,輔導員表示支持,并與D某共同商量制定了長期的職業(yè)規(guī)劃與相應的中短期學習計劃。由于D某有了明確的學習規(guī)劃與目標,學習更加有動力,也更加有信心。
(五)給予積極關注,傳遞關愛正能量
對學生真誠、熱情,傾注積極關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溝通交流。尤其是對自卑感強或因面臨挫折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學生,輔導員的積極關注能夠幫助他們深化自我認識,全面、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內(nèi)部和外部世界,并看到自己長處和優(yōu)勢,看到光明面和對未來的希望,從而樹立信心,擺脫困境[1]。輔導員經(jīng)常邀約D某一起散步談心談話,關心D某的日常生活情況,及時疏導D某的負面情緒,正向引導D某調(diào)節(jié)情緒、管理情緒。同時,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向D某傳遞正能量,給予關愛與溫暖,例如在每次考試前后給予鼓勵與支持,在取得成績后給予表揚與肯定,幫助D某申請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等。
通過一系列工作,讓D某充分體會到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同學的關心和愛護?,F(xiàn)在的D某成績不斷上升,得到班級同學及老師的認可,增長了自信心。同時,該生與室友的相處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四、案例感悟
(一)學會換位思考,心懷感恩之心,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在對D某進行成長輔導時,最大的感觸就是該生的認知基本上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把自己的感覺放在首位,以自己的經(jīng)驗與想法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沒有意識到他人與自己的差異,沒有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在與室友相處中一旦發(fā)生摩擦,自身難以開導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最終走向偏激與暴怒。在輔導D某時,引導該生學會換位思考,對室友的善意心懷感恩之心,對室友的不足給予包容與理解,用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別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己之心寬人,這樣生活才會舒服順暢。
(二)成長輔導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要善于“借力”,形成合力
專業(yè)教師、學生工作部門的同仁、學生班干部、學生家長等都是我們親密的戰(zhàn)友和堅強有力的后盾。在處理D某事情的過程中,輔導員多次聯(lián)系專業(yè)教師、學生家長,尋求他們的配合與幫助。也多次與領導、輔導員同仁探討該生案例處理的方法,借鑒經(jīng)驗,從不同角度加強對學生的成長輔導。同時,運用心理咨詢技術,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學生需求,挖掘?qū)W生潛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歐陽素勤.高校輔導員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工作案例——走出“強迫”的泥沼[J].新校園(上旬),2016(11):154-155.
[2]孫艷梅.校園安全視角下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輔導員工作案例:走出抑郁癥的迷霧[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4):82-83.
[3]曾艷.高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對一起宿舍矛盾事件的處理與思考[J].科技風,2019(23):20+26.
[4]郭念峰.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5.
作者簡介:曾艷(1988-),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