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詩
從該亞小城山頂眺望波爾圖日落。
葡萄牙藝術家博達羅二世用各種垃圾廢料砌造了讓居民與游客都不禁會心微笑的《半只兔子》裝置。
對我來說,幾次來波爾圖都看不膩的景色,莫過于在夕陽落山之前驅車駛過杜羅河,上到對岸小城該亞的山丘上,看晚霞映照下的波爾圖城。再慢慢走過連接兩座小城的路易斯一世大鐵橋,在不時駛過的有軌電車的工業(yè)噪音中,欣賞埃菲爾的徒弟提奧菲洛·塞利格的設計手筆:透過車軌看這座70多米高的雙層鐵橋下的杜羅河,不畏高者必嘆壯觀。再看旁邊的多納·瑪麗亞·皮亞大橋,這是埃菲爾鐵塔誕生之前,設計師埃菲爾早期的習作。夜色漸濃時,船只漸次靠岸,岸上彈琴唱fado(葡萄牙唱腔獨特的民歌)的歌聲居然飄到了橋上來。
這一回我提早了一點來,到該亞的街巷里閑轉,走累了就到河畔的帶篷市場里吃一個蛋撻。走到下一個街角的拐角處,眼前冷不丁出現(xiàn)了一個三層樓高的大兔子。走近了仔細看,才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墻上的涂鴉,而是用各種廢品金屬、廢料砌造成的街頭裝置藝術。原來,這是里斯本炙手可熱的街頭藝術家博達羅二世的新作,名為《半只兔子》:分成了兩半的兔子,分靠在樓的對角面上。一半完全由黑灰色廢料組成,另一半則是充滿了各種活潑色彩:藍、粉紅、綠色的耳朵,粉色的唇瓣,黃、藍、橙色的脖頸,紅、綠、白色的面頰……所有材料全是藝術家從城里撿來的垃圾。每一位經(jīng)過的人在抬頭的一瞬間,臉上都會忽然現(xiàn)出微笑。
不論夏冬到波爾圖來,逛到市中心時,都會看到萊羅書店門口排著長龍。這家創(chuàng)辦于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書店常年占據(jù)歐洲主流媒體“世界最美書店”榜單前列,且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在波爾圖教英語期間經(jīng)常光顧之地,現(xiàn)在不管進去參觀還是買書都需要買門票。書店里19世紀的古雅裝飾、奇巧雕刻固然令人歡喜,然而在頻頻舉相機的人堆里實在難以精心翻書。
老城中心還有一家珍品書屋也很有特色。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窄門面,就在一條滿是衣服、首飾商店的街上,店里是各類珍奇。玻璃柜子里的一隅展示著一封繁體中文信,是用毛筆寫的,從內容猜測,是一位遠渡重洋到葡萄牙工作的游子的父母托人代筆寫下的家書。落款后沒有日期,信紙?zhí)ь^印有“香港”的英文與“Wanchi Steam Bakery”。就勢查了一下,這是香港最早開的面包房之一,存在于1864~1900年之間,Wanchi就是后來的Wan Chai(灣仔)。店內十分安靜,只有音箱里放著勃拉姆斯的《間奏曲》。 這樣的瞬間,一時令人不知身在何處、今夕何年,雞皮疙瘩全起來了。
我們住在波爾圖近郊的“弗萊舒宮”。這是一幢昔日的私邸,進門處是阿拉伯風情的前廳,阿拉伯風格的墻磚從地面一直到天花板,一棵奪目的高大圣誕樹似乎在向我們展示一幀幀微縮歷史:阿拉伯人曾在8世紀時統(tǒng)治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這座城市成為了北部基督教和南部阿拉伯世界商業(yè)交換的聚集地。
1742年,波爾圖大教堂的主任牧師、葡萄牙貴族杰羅尼莫·德塔沃拉·艾諾朗哈指定意大利建筑設計師尼克勞·納索尼來為自己的私宅設計藍圖。這位納索尼來頭不小,他在同時期為波爾圖留下了至今城里最重要的地標:教士教堂塔。
不久,杜羅河畔的半坡上就建起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私人宮邸,并以附近小鎮(zhèn)“弗萊舒”命名。這幢長方形結構的建筑,四個樓面各自不同,每一角都有炮塔裝飾。背面一個凡爾賽風格的后花園,直接連入杜羅河。弗萊舒宮迄今一直代表著葡萄牙巴洛克風格民用建筑中的最高水準。
宮邸旁邊還有一幢煙囪高聳的房子,這是19世紀末在巴西暴富的葡萄牙面粉商坎潘西亞·哈莫尼亞在買下宮邸之后加建的谷物磨坊。1910年,弗萊舒宮被葡萄牙政府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建筑,一旁的谷物磨坊也被列入了“工業(yè)設計遺產”。
可惜1969年時一場大火,宮邸與磨坊大部分被燒毀,就此成了廢墟,被遺忘了十幾年,直到1984年波爾圖市政廳決定將之改造成對公眾開放的培訓中心,昔日繁華才逐漸重見天日。之后,培訓中心再次被出售,被私人買下,裝修成現(xiàn)在的酒店。
晨起推開窗子,窗外就是靜靜流過的杜羅河。宮邸不遠處是新修的一座公路大橋,固然遠不及波爾圖市中心著名的路易斯一世鐵橋那樣壯美,但這兒遠離熱鬧,自有“獨釣寒江雪”的雅意。
夜來落座弗萊舒宮內的餐廳,等主廚托尼·薩爾伽多為我們介紹葡萄牙北方的獨特食材與菜式。
我們都熟知這段歷史:1557年,葡萄牙人到達澳門,這個珠江口附近的小城成為了歐洲人在中國的第一個據(jù)點。很多人或許也了解,當時葡萄牙商船出海貿易時,是帶著自家特產葡萄酒、橄欖油和食鹽去做交換的。以波爾圖為例,城市很早就以葡萄酒換取巴西的桃木作為建筑材料。但我們不太知道的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不光叩開了歐洲與遠東的香料貿易大門,還同步向世界各地輸出了自己的美食文化。除了將葡萄牙蛋撻帶到了澳門,還將天婦羅的料理方式帶到了日本,茶葉的英文單詞“Tea”其實是葡萄牙文“Transporte de Ervas Aromaticas”(意為香料運輸)的首字母縮寫。如今在葡萄牙前殖民地的印度沿海地區(qū)常見的“薩拉帕特”(番茄與肉沫雜碎),實則最早發(fā)源于葡萄牙。
直到現(xiàn)在,葡萄牙仍是一個隱形的歐洲美食中心。比如說起生蠔葡萄牙似乎名不見經(jīng)傳,但實際上近年來法國的生蠔從小都放在葡萄牙的海域里養(yǎng),養(yǎng)得個頭差不多了再運回法國,依然貼上“法國生蠔”的標簽。葡萄牙南部,不少家庭專門面向日本出口吞拿魚。
薩爾伽多借用葡萄酒用語中的“風土”一詞,去對待他的盤中料理。先上來的是葡萄牙北方傳統(tǒng)的玉米面包,蘸著大蒜、牛至末與橄欖油吃;再上來一個“微型花園”,盤子里都是這個地區(qū)盛產的迷你胡蘿卜、蘑菇和紅薯。
薩爾伽多告訴我們,葡萄牙食材有北部、南部和沿海地區(qū)之分。肉類主要來自北部山區(qū)草原,南部受地中海的影響有豐富的魚類和草本植物,沿海則是生猛海鮮的登陸之處。作為葡萄牙第二大城市、葡萄牙的國名與波酒來源的波爾圖,是北部大區(qū)的行政中心。從附近的大西洋里捕撈的藍龍蝦與本地大卷心菜上來時,我清楚感受到了來自葡萄牙北方的敦厚鄉(xiāng)土氣息。
在大航海時代的波爾圖,曾催生過一道特色菜“肉雜碎”。1410年左右,作為航海家恩里克王子誕生地的波爾圖常年貿易興旺。恩里克王子帶領240艘船遠征,今天很難去了解當?shù)厝耸亲栽高€是被迫,總之當時波爾圖城內所有的肉類都被帶上了船隊,老百姓只剩下邊角料可吃。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開始嘗試用肉雜碎做成肉腸。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本地一道有故事的特色菜。
“弗萊舒宮”的巴洛克風格裝飾?!案トR舒宮”迄今仍是葡萄牙民用建筑中的典范。
“弗萊舒宮”背后的凡爾賽風格花園,就在杜羅河畔。